李北山著的这本《我壶无醪醴(中国紫砂艺术随笔)》15万字,近百幅精美图片,从紫砂的中国哲学到艺术审美,从紫砂理论专著到历代大家评说,从紫砂材质到造型设计,从紫砂壶技艺到装饰艺术,从把玩品茗到鉴赏收藏,娓娓道来。
该书文字优美、知识丰富、学术严谨,既为紫砂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绝佳入门读物,也为紫砂收藏家提供了权威的研究参考,能够让读者真正领略紫砂之美、收藏之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壶无醪醴(中国紫砂艺术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北山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北山著的这本《我壶无醪醴(中国紫砂艺术随笔)》15万字,近百幅精美图片,从紫砂的中国哲学到艺术审美,从紫砂理论专著到历代大家评说,从紫砂材质到造型设计,从紫砂壶技艺到装饰艺术,从把玩品茗到鉴赏收藏,娓娓道来。 该书文字优美、知识丰富、学术严谨,既为紫砂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绝佳入门读物,也为紫砂收藏家提供了权威的研究参考,能够让读者真正领略紫砂之美、收藏之趣。 内容推荐 李北山著的这本《我壶无醪醴(中国紫砂艺术随笔)》以随笔的形式介绍传播紫砂艺术的相关知识,且配有珍贵的图片、线图和图表资料逾百幅,涉猎宜兴的风物和紫砂壶的原料、起源、发展、造型工艺、装饰艺术以及评价、鉴赏和收藏知识等,此外还附有与紫砂壶相关的人物、著作、诗文、壶铭、款识、历年获奖名录等内容呈现艺术收藏之趣。 目录 自序\我壶无醪醴 一沙一世界 ——论紫砂艺术的三重境界 壶里乾坤只自由 ——谈紫砂壶的艺术特质 紫泥新品泛春华 ——谈宜兴紫砂泥料 方匪一名,圆不一相 ——谈紫砂的器型艺术 全手工之辩 ——谈紫砂壶成型技法 一时千载名镌 ——紫砂史六大家评传 对壶如读诗与书 ——我读十大经典紫砂壶型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谈石瓢壶的源流 潘园与潘壶 曼生风渐二百年 ——谈紫砂陶刻艺术 如何收藏紫砂壶 “名家”之辩 “名壶”之辩 如何鉴别“假紫砂壶” 泥、工、象、神、势 ——紫砂壶鉴赏五要点 紫砂与佛 紫砂与茶 饮茶我见 这世上最伟大的爱情镌刻在这里 ——北山藏系列 生命的六个词句 ——北山藏系列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重境界,紫砂壶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符号、一种物化 中国哲学是什么?在我的认知中,以人对世界的认识而言,是阴阳五行,必互生互克;以人和世界的关系而言,是天人合一,要道法自然;以人对自身的认识而言,是礼义廉耻,要仁者爱人。这些都在紫砂文化中得以体现。 先说阴阳五行。阴阳的概念,源自我们先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阴阳”所体现的,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就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世界是物质的,由阴阳化生,而五行就是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即水火金木土,《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因为五行的相生相克,而使得大自然千变万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思想,五行则是一种原始的一般系统论。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紫砂壶的艺术中似乎就集合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金,紫砂被称为“紫玉金砂”,不仅是把紫砂放到金玉的高度加以褒扬,而且确是紫砂泥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这些微量元素通过泡茶能够对人的身体产生很好的补充作用;木,分两个方面看,一是紫砂壶的成型,必须借助于火的高温,而火则来自于木,木柴燃烧,以火淬金,二是紫砂壶的用途,就是泡茶,而茶无疑是木之精华,若没有木柴,就不会有紫砂壶,若没有茶也不会有紫砂壶;水,也是同于木,其一是紫砂矿只有通过水才会成为泥,进而做成紫砂壶,其二是壶与茶的相遇,是通过水,到这里,品茶的三大要素就齐备了,就是壶、水、茶,当然它们最后都归结于人;火,也是两个方面,一是紫砂壶必须借助于火的高温才能涅槃,二是品茶,必定是经过火才能够冲泡茶叶;土,就是紫砂泥,是紫砂之母体。紫砂泥是指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市鼎山、黄龙山地区的一种特殊陶土,宜兴的紫砂泥是独一无二的。“鼎山”现多称“丁山”,制壶名家潘持平先生解释说,“鼎山”概因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三山鼎立而得名。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云南、四川、广东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以我们今天的科学手段分析得知,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黏土。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连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不仅本身存在着气孔,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而形成了很多气孔。如果气孔太大,那茶壶就成了筛子;太小或者没有气孔又无法调节茶气而让茶汤存有熟茶汤气。而紫砂泥在正确烧制后形成的这种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则能两者兼顾,既能透气怡香,又能保水保温。这样茶叶的温、色、香、味就都被很好地保持住了,正是如此,才有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和几百年来人们对紫砂壶的推崇。 以此来看,紫砂壶就是以土为体,以金为魄,水木火则构成了它的精神气质。一丸土,一瓢水,一炉火,金声玉振,萃木英华,五行蕴其内,天人合其一。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龙首束竹八卦壶”(图7)则更直接体现了这一哲学。 紫砂壶同样用“虚实”很好地诠释了“阴阳”的哲学思想。《老子》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也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象罔”是无形和有形、虚和实的统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星辰居四方而中虚,八卦分八方而中虚,不中虚不足以妙万物”。紫砂壶既有其“实”,却又“中虚”,不仅“中虚”,还有流、把、钮、足所形成的虚空间,都和“实”形成对比,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如同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留白”,紫砂壶在“实”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虚境”恰恰成为引发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的玄妙之门。 再说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中国的哲学历来认为,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道曰阴阳,地道日柔刚,人道日仁义。“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人都喜欢与自然亲近,但在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远离自然,人若浮萍,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随波逐流。这时候,人对自然就越发向往。出于自然的紫砂壶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媒介。紫砂壶全以自然之物化之,它是大地的孩子,是泥土,曾经每个孩子都对泥巴有天生的热爱。等它生成,与它相伴的,是茶,同样出于大自然的馈赠。然后,它们与人相遇。因此,紫砂壶既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也寄托着我们对自然的向往,或者是自然依然对我们厚爱如往昔,即使我们已经远离大地,疏远自然,它依然如母亲挂念孩子一样,尽一切可能去照看他,让他有家的温暖,怀想自然的天趣(图8)。P13-16 序言 马年春节前夕,泰山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北山同志来宜兴寻壶访友,经朋友引见到陶协我的办公室作客。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见过面,他递上名片,我泡茶相待。他说自己喜爱宜兴紫砂已有些年头了,从一般的了解到逐渐的认知,从赏壶用壶到深入的研究,已对宜兴的紫砂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文章,结集在一起,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就叫《我壶无醪醴——中国紫砂艺术随笔》,并提出来要我为这本书写个序。说实话,这几年来为宜兴的年轻制壶人出作品集倒是写了不少序言,当然出于对年轻人的鼓励提携,也就全然不顾够不够资格了。然而要为一位饱学之士出书写序,还真有点诚惶诚恐,不知如何下笔。好在乎北山同志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为了弘扬宜兴的紫砂文化,出于对紫砂行业的感情,我也就贸然答应了。 我翻阅了—下“醪醴”的有关解释:醪,浊酒;醴,甜酒,亦泛指酒类,古代用以治病。《素问·汤液醪醴论》载:“黄帝问日:‘为五谷汤液及醪醴标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以及有“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的语句。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发醇酿造,作为五脏的治疗剂,为醪醴。我想,北山同志之所以取书名为《我壶无醪醴》,无非就是告诉大家,紫砂壶里没有酒,只有茶,茶亦可清心,滋养人生。其实宜兴紫砂就是为茶而生的,也是因茶而兴的,紫砂壶所有的美,是因为特别适宜泡茶而散发出来的美。这不由使我想到著名作家艾煊曾赞美宜兴紫砂壶的诗句:“抟泥铸此君,朴拙稚巧隽,碧螺浅半盏,不酒亦醉人。”紫砂壶所给你的愉悦,只能是茶。至于当今有人只注重于它的经济价值就另当别论了。而由饮茶派生出来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北山同志是山东的一名文化工作者,身兼要职,工作繁忙,玩紫砂壶是他的业余爱好,拿他的话来说,开始在朋友那里看他们玩紫砂壶,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喝茶渐有心得了,竟对宜兴的紫砂产生了兴趣,进而有了对紫砂文化的思考。如他自己所说,“数年匆匆,对紫砂的感悟日深,深以为然,其趣之外更是对泥土的亲近,对自然的亲近。”又说:“收藏紫砂壶多了久了,揣摩多了,就有一些心得,找出它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这就是紫砂壶的艺术特质。”于是他把他的所思所悟写成了文章落在纸上,从宜兴紫砂的泥料、造型、做工、装饰全写了。然而他意犹未尽,又写了宜兴紫砂历史上的名家以及紫砂与茶、紫砂与佛、紫砂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甚至也写到玩家与藏家一般都困惑的“名壶之辨”、“名家之辨”、“化工壶之鉴别”等等,开始涉及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当然,这些文章,除了通过一些书本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在玩壶的实践中得来,既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且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如此执着研究,且乐此不疲,这在玩壶人中间真不多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发展遇上了极好的机遇。宜兴紫砂由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加快发展,2003年至今的10多年可以说是鼎盛发展,一个传统产业能如此快速提升,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媒体的追逐,也会弓I起理论工作者的思考。山北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近年来山东的爱壶人逐渐增多,除了经济条件之外,对各种文化的包容也是山东人的一大亮点。据我观察,齐鲁人对书画、玉器、瓷器、紫砂、红木等艺术品的收藏研究,要优于其他地区,且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佐证。许多有识之士在玩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几年前,就有青州吕会田的散文集《踏歌陶都》问世,同样是不惜笔墨,赞美宜兴的紫砂。北山同志也是山东人,他们都是工作之余情系宜兴紫砂,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增添了知识,又丰富了人生,同时也为弘扬宜兴的紫砂文化作出了贡献,应该十分感谢他们。 北山同志还年轻,爱壶玩壶的路还很长,宜兴紫砂文化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领域可以值得探索研究。我期待着他对宜兴紫砂给予更多的关注,写出更多有质量的文章,同时能带动一批玩壶人对宜兴的紫砂文化积极探索,大力弘扬。 是为序。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更深地感受到“天道酬勤”的含义。我的理解,“天道酬勤”并不是说自己有多勤奋,而是我的一份热爱一点付出竟获得如此多的鼓励和支持,这让我内心满是感动。因此,我必须在这本书的最后表达我的感恩。 首先要感谢史俊棠先生、潘持平老师和蒋尧基先生。史先生作为当代紫砂行业的旗帜性人物,是当代紫砂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推手之一。犹记得第一次与他会面时,翻阅他所赠的诸多紫砂图书时我的惊讶,紫砂专业图书本就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竞都由他主编或专著。他在领导紫砂行业的繁忙工作中,笔耕不辍,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播可谓呕心沥血,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紫砂文化的发展和产业的繁荣,既需要像顾景舟这样的工艺大师,也需要像他这样的行业领导者。他在浏览过这本书的书稿后,不顾繁忙,欣然接受请他为序的请求,中间还几次发短信给我说“序言写写停停,争取早日交卷”、“实在诸事繁杂,敬请谅解”之类的话,这让我很是过意不去。因为书中涉及大量紫砂专业知识,他竞又把潘持平老师拉来审读书稿。潘持平先生既是制壶大家,又是著名的紫砂文化学者,我久仰其名却未曾得见,当史俊棠先生告诉我邀请到潘老师来审读书稿时,我真是大喜过望。2014年的春节假期之后,我收到史俊棠先生的短信,“今天下午我从潘持平处取回书稿,春节期间他花功夫边看边改,涉及55页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算是天大的面子了,整个行业里也找不出像他这样的紫砂从业者。这样这本书的学术性更强了,所以你要花功夫修改,宁可晚点也要保证质量。”待收到潘老师的审读意见,我确被感动了。潘持平老师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页白纸,从紫砂常识到错别字都事无巨细,提出很多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还穿插有鼓励和感言,都是他在百忙中牺牲整个春节假期所做,既是对我的不吝鼓励,也是对紫砂文化的无私奉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的蒋尧基先生也不辞辛劳,参与了书稿的审读。史俊棠先生、潘持平老师及蒋尧基先生的认真和严谨,我觉得是他们对紫砂文化的认真和严谨,我能从中看到他们对紫砂文化的那赤子之心。在此,既是感谢,也是致敬! 其次要感谢查元康先生的序评。查先生是陶刻名家,融书法学养于紫砂陶刻之中,引领了宜兴紫砂陶刻的发展。他阅读书稿,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且不吝溢美之词,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认识查先生是通过广东潮州的郑惠娇女士和汕头华宝斋的余铭亮先生,他们都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壶商,是紫砂产业中的重要力量。我收藏紫砂壶也从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中获益良多。尤其是阿娇,本就是宜兴人,把宜兴的紫砂带到潮州,这本书的诞生与她的支持不无关系。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强国青、李金强、高文萍、华珊、沈健康、卢伟强、许华芳、高建中等工艺师的支持。他们都是紫砂行业的佼佼者,对紫砂充满了敬畏和严谨。和他们的交往加深了我对紫砂的认识,对紫砂作品的认识终归是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上来。 感谢我所参考的关于紫砂文化的专家、学者的诸多论著,他们的思想激发我的思考,甚或直接引用他们的观点和精彩论述,我是他们虔诚的学习者。 感谢我身边的朋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好友王绍爽替我打开了紫砂的大门,这在《我壶无醪醴》一文中已经有所交代。感谢著名摄影师日越先生的无私支持,本书中的图片除部分资料片外都是由他带领他的图联社的团队策划拍摄,不胜感激!感谢庞道峰、李倩、潘国华对我写作此书的支持,他们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之一。感谢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郭润春兄的支持,他任职的文交所和拍卖行给了我另外一个看待艺术的视角,在与他的交流中获益良多。 感谢我太太对我的无条件支持。她从事金融理财工作,对艺术品有着很高的眼光。但她并不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我对艺术的热爱,而是从我们精神财富的角度来加以衡量。我一直都在她的鼓励和肯定中积累信心、积蓄力量。一定程度上,这本书是献给她的。 最终要感谢紫砂,感谢那泥土的质朴和芬芳,它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它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与紫砂的相遇,就是身体亲近泥土、心灵回归自然之途。我深感幸运、满怀感恩! 学识有限,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海涵并提出宝贵意见,我的邮箱xinlushang2008@126。com。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文章,除了通过一些书本理论的学习,更重要还是在玩壶的实践中得来,既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且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如此执着研究,且乐此不疲,这在玩壶人中间真不多见。 ——史俊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通过这本书传播了一个很好的收藏理念。 ——潘持平(研究员级高工、著名紫砂文化学者) 北山兄对艺术有着非凡的感悟力和深入的研究。这本专著文字优美、知识丰富、学术严谨,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紫砂之美、收藏之趣! ——郭润春(泰山文交所副总经理、泰山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读北山先生的著作,从古代紫砂经典到现代名家作品介绍,从古代紫砂理论专著到现代大家评说,从紫砂材质到造型设计,从紫壶技艺到装饰艺术,从把玩品茗到鉴赏收藏,无一不真知灼见,真可谓蔚为大观。 ——查元康(陶刻家、国家级高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