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是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发动的世界规模的战争,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参战国家多达61个。这次战争从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起开始酝酿,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国、法国对德宣战正式爆发。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展开战斗。最后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而告终。
《德军攻击法国(青少年阅读版)》(作者李妙根、徐金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的一种,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越过马奇诺防线,攻击并占领法国的一段历史以及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德军攻击法国(青少年阅读版)》(作者李妙根、徐金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的一种,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越过马奇诺防线,攻击并占领法国的一段历史以及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德军攻击法国(青少年阅读版)》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优秀读本。
张伯伦上台后就曲意讨好希特勒,首先撤换了原驻德大使,调去亲德分子汉德逊充任,叮嘱他“与纳粹政府全力合作”。汉德逊领了张伯伦的旨意,到德国上任去了,下车伊始,就肉麻吹捧希特勒,并公开表示:“奥地利应并入德国”,一语泄露了天机,原来英国欲牺牲奥地利以取悦希特勒。奥政府立即向英国提出抗议。因此,人们诙谐地送给汉德逊一个“纳粹党的英国驻德大使”的称号。一个汉德逊还不够,张伯伦打听到柏林即将举行狩猎展览会,又派了亲信,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以私人身份,带了一群猎狗去参加。欧洲人打猎时呼喊“哈拉里”,当时德国的报纸奚落这位不速之客,称他是“哈拉里法克斯勋爵”,故意贬低英国的地位。而哈利法克斯厚着脸皮蛮不在乎,当面吹捧希特勒“反共有功”,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还对希特勒透了张伯伦的底: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进军的计划,而且英国愿意出面拉拢法国,希望德国拉拢意大利,由四国缔结一项反苏的合作协定。这次密谈,英国并未得到什么,倒是被希特勒摸了底。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奥地利主要居民是日耳曼人,纳粹党利用民族沙文主义,早就派遣了大批党徒经常闹事,吵嚷要同德国“合并”。1936年7月,希特勒虚伪地和奥地利政府签订条约,同意不干涉奥国内政,但诺言发出不到5天,德国参谋部就接到训令,拟订侵占奥地利的代号为“奥托”的军事计划。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规定英、法有义务保障奥地利的独立不受侵犯,使希特勒还不敢贸然下手。1937年秋,法国总理肖当在巴黎和希特勒的特使巴本会晤,声称他和希特勒“一起把欧洲关系转移到新的、更健康的基础上,这将是世界历史上重大的里程碑”。这样,希特勒摸透了英、法的态度,认为他吞并奥地利,英法“不会为奥地利动一动指头”。
1938年2月初,希特勒接受德驻奥大使巴本的献计,“邀请”奥总理许士尼格到德国会晤。表面上说是讨论德、奥之间的“误会和分歧”,“保证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和不干涉内政”,实际上是把许士尼格诓骗到德国,迫使他接受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无理要求。
2月12日,许士尼格在外交部长施米特的陪同下,满怀疑虑地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一见面,出于礼貌,许士尼格彬彬有礼地寒暄几句,赞美当地的风景和天气。但希特勒马上脸孔一板,打断对方说:“我们不是到这里来谈风景和天气的。”接着就反咬一口,攻击奥地利“对德不友好”,是对德的“叛逆卖国行为”,叫嚷要设法解决奥地利问题,并威胁说,德国只要一夜工夫就可以把奥国防务炸得粉碎。许士尼格当时也回敬了他一句,说你这样做,势必要“引起流血战争”。希特勒马上暴跳如雷,吼道:“……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人能阻止我的决定!意大利吗?我和墨索里尼说得明明白白。英国吗?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个手指头。法国呢?……”希特勒轻蔑地谈到法国在莱茵区坐失良机,希特勒为他那次冒险成功一直得意非凡,他告诉许士尼格,当时要是法国军队开进莱茵,“那么我就不得不后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太迟了。”最后,简直不容许士尼格开口,就威吓说:“许士尼格先生,我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你谈成条件的机会,要是我们现在不能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事情就无法挽回了。……我只能等到今天下午。”说毕,扬长而去,把许士尼格晾在一边。
当天下午,德国外长把一份炮制好的“协定草案”塞给许士尼格。希特勒逼许士尼格在上面签字,并恫吓道:“你必须原封不动地在这个文件上签字,否则我就下令向奥地利进军。”许士尼格屈服了,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希特勒对许士尼格的“诚意和谅解”大加赞许。
许士尼格的卖国行为,激起了奥地利人民的强烈愤怒。他们纷纷举行游行、罢工,要求抵抗德国的侵略。许士尼格在群众压力下,突然宣布在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表决奥地利是否和德国合并问题。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于3月11日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最后通牒。20万德军早己待命出动了。狼吃羊总是能找到理由的。3月12日拂晓,希特勒借口要平定奥地利境内的“共产党骚动”,下令德军长驱直入维也纳,迅速占领奥地利。
当德国坦克正要向维也纳推进的时候,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华灯初上,大张筵席为德国驻英大使里宾特罗甫饯行。张伯伦在宴会上己得知德国要进军奥地利的消息,但宴会仍欢乐进行,没有半点停顿,张伯伦继续与法西斯客人觥筹交错,亲密无间。这一派“缓和”的气氛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行动配合得如此和谐,着实使人惊奇。
在德国于11日致奥地利最后通牒的当晚,英国故作姿态,提出了一个“抗议”,希特勒当然不予理睬。直至法西斯坦克开入维也纳时,德国外交部才给了一个妙不可言的答复:德、奥关系纯属日耳曼人的事情,与第三者不相干。法国政府连“抗议”的官样文章也不做一下,只说:德、奥合并倘若危及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一定履行它对捷克的诺言。英、法既然毫无行动表现,希特勒随即宣布保障奥地利独立的《圣日耳曼条约》无效。就这样,奥地利被并入德国版图,被称为“东方省”。
吞并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对他的党羽说: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一把“钳子”夹住了。他贪得无厌,“得陇望蜀”,下一步就要把刀锋转向捷克斯洛伐克了。然而,张伯伦、达拉第的绥靖美梦正浓,对希特勒的东进投下了更大的赌注,到头来输得连裤衩也不剩。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与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苏联等国接壤,是东进波兰、苏联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向巴尔干地区的桥头堡。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谁控制了波希米亚,谁就控制了欧洲”。希特勒千方百计想吃掉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占第七位,1937年煤产量为2750万吨,生铁产量为170万吨,钢产量为230万吨,汽车产量为14600辆。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看,捷克斯洛伐克都很重要。希特勒对捷下手时使用了文武两手,比吞并奥地利更为狡猾。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