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甘本祓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为了取得南进的桥头堡,日本早在l939年2月就侵占了中国的海南岛,同年3月还吞并了中国的南沙群岛。接着,又向维希法国施压,并于1941年7月24日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从而切断了从海防到昆明的供应线;英国也“迫于”日本的压力关闭了滇缅公路,这样一来中国与外界联系都断了。在随后的一年中,日本不但继续扩展在印度支那的地盘,甚至在靠近中国的印度支那北部建立空军基地和派地面部队,从那里进入云南。

本来,美国也不打算过早地跟日本闹翻。因为,一来美国和日本还有生意往来,而且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商(更广泛地说来,日本80%的物资都来源于英美的势力范围,这点真是颇具讽刺意味);二来美国还未准备好,为了应付日本高喊的“南进”,美国正加紧给驻守在菲律宾的麦克阿瑟补充实力。所以,一开始只是对日本发出警告:如果日本继续入侵印度支那,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但日本哪里肯听。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七七事变”,中日全面开战了,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只不过发表了个“隔离”演说,比喻要把日寇像瘟疫一样加以隔离。可是,执行起来却并不坚决。美国仍然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国。有资料显示:就在1938年,日本购自美国的几种主要战略物资占日本总进口量的情况是:

机床占60%,废铁占74%,燃油占80%,航油占90%,铜占93%……

而“隔离”,也就是以“禁运”的形式实施“制裁”,却进展缓慢。打个形象的比喻,禁运令就像“挤牙膏”那样、一点点地发布。例如:

到1939年春天,日本已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连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也已落入日寇之手,罗斯福才又宣布对铝、钼、钨、镍等稀有金属禁运(1939年7月26日);

两个月后,l939年9月27目宣布:1940年1月26日到期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将不再续约;

又过了10个月,1940年7月2目宣布:对武器、军需物资和飞机零件实行输出许可制;

又过了半年,日本人已经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汉奸政府(1940年3月30日),还于同年8月1日宣布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之后,美国才宣布对日实行航空汽油和润滑油禁运(1940年8月6日);

又过了2个月,直到德、意、日三国缔结了军事同盟之后(1940年9月27日),美国才宣布对日废铁禁运(1940年10月16日);

又过了10个月,1941年7月日寇已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全境之后,罗斯福才下决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1941年7月26日),对曰实行全面石油禁运(1941年8月1日)……

你看,就这么慢吞吞地干着。为什么?因为仗还未打到自己头上,生意还是要做的。

也就是说,在珍珠港事变之前,虽然中国已艰苦抗战了4年。但美、日却还是“友好国家”。而日本人,就用从美国买来的机床,把从美国买来的铜、铁制成枪炮、子弹,再用从美国买来的汽油,开着坦克和飞机来侵略中国。

而美国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帮助英国打德国上,对于日本则是用“文攻”——谈判。日美间所谓“和平谈判”的主题就是围绕“撤军”和“开禁”,双方都选择了一个对方不可能接受的目标:日本要求美国全面解除对日禁运,美国则要日本全部撤出中国和印度支那。日本除了让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之外,还于1941年11月15日,专门派来栖三郎为“和平特使”前往华盛顿。表面上颇有“诚意”,让两位“三郎”去与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lHull)周旋。而实际上目方却已打算对美开战,秘密制订了偷袭珍珠港和大举南进的计划。美国呢,也已意识到与日本难免一战。只不过,一个是真的想打、而且是想早打;另一个则是认为他未必敢打、要打也没有那么快,按麦克阿瑟将军和华盛顿方面的估计:大约在明年(1 942年)3月以后。

双方就这样讨价还价地谈着,一直谈到了1941年12月7日当天,日本人猴急地跳了出来,主动争取代替德国,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这才在极端愤怒中,仓皇应战。从那以后,日本才成了中、美共同的敌人。

在日本军方,力主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代表人物,是有“帝国海军之魂”之称的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后升为大将)。这位曾在哈佛大学就读……

P16-17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美国人不好写,一般中国人又难写好的好书。而作者是一位虽常住海外,但心系神州的华人。正是他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的历史警示录!

——汤寿根(著名科普作家、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航母来了》是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以多年的积淀为基础所推出的一部纪实性文学力作。它揭开那段尘封多年,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留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思考。它让人们记住历史,让历史回归真实,让悲剧不再重演!

——陈芳烈(著名科普作家、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航母来了》,说的是历史,却紧扣当今热点,是以史鉴今的好书。

——叶永烈(著名作家)

非常精彩,非常生动,扣人心弦。珍珠港事件和杜立特空袭东京港70余年之后甘本祓先生穷尽大量资料(许多是头一次中文发表),妙笔生花,颇值一读。

——宋宜昌(著名军事作家)

《航母来了》记载了一段沉痛的历史,也记载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友谊。记住历史,以史为鉴。

——姜宁馨(原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让过去照亮未来。

——巫少飞(衢州日报记者)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

前奏

上篇 日本的航母来了

平静的珍珠港

忙碌的佐伯湾

这不是演习

美国国耻日

下篇 美国的航母来了

空特1号计划

东京上空三十秒

神州大地五十天

尾声

序言

长我整整30岁、如今旅居海外的甘本祓先生,是一位在学术、产业与科普三界都颇有建树和声名的老前辈。“遵命”为他的新著写序,于我是个莫大的荣耀,亦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受宠若惊、诚惶诚恐之类的话语说来虽俗,倒也贴合我此时的心境。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由我来做这事都不甚合适。

不过,事关本祓老师作品,鉴于一个特殊的缘由,作为一名有缘邂逅、有福受益并且跨越了30年岁月的旁观者与见证者,我又自信有“资格”借此机会,谈一谈我对本祓老师及其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且让我从头道来——

2009年国庆前,在一个科普界人士聚会的宴席上,主持人汤寿根先生兴奋而又神秘地宣示:“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的一位老朋友回来了,请他讲几句吧。”

这时,一位两鬓斑白、儒雅潇洒的古稀老人起身向大家鞠了一躬,一口四川口音也随之“流”出:“我是甘本祓,大家可能不记得我了。过去我也写过一些科普读物,20多年前去了美国。由于工作繁忙,封笔多年,也与老友们疏于联系,这次回国找到科普作协,今天又见到各位旧友新知,算是重新归队吧……”

 掌声响起、老先生落座之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端起酒杯,快步向坐在我对面的老前辈走去,不及自我介绍就急切地对他说道:“甘老师,我还记得您!我小时候读过您写的书:《生活在电波之中》、《今天的科学》;还有您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上的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茫茫宇宙觅知音》、《谁是电波报春人》。”

本祓老师睁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讶,也非常高兴:“是吗?那时候你在哪里?多大年纪?”我告诉他,当时我在柳州,念小学五年级,11岁。《生活在电波之中》首版距今已有30年整,也正好是我们俩之间的“岁差”!我说,我还记得,《今天的科学》是分几辑出的,一个名叫练军的同学得知我只有第一辑,就表示愿意把他手头的第二辑送我。那天中午放学后,我竟追不及待地跟着他回家去取。在他家门外边等着他拿书时的情形,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与本祓老师重续“前缘”,我备感亲切、温馨。几年来,我们鸿雁传书、沟通频繁,成了忘年交。其间,经我向担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委会主任的叶永烈先生推荐,本祓老师的《生活在电波之中》新版很快得以面世。这个新版本相较我在1979年读到、列入“少年百科丛书”的第一版,增厚足有两倍还多。作者“宝刀不老”、激情再现,不仅将原书的基本知识作了扩展和延伸,而且添加了许多这3 O年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所涉及的内容。

只可惜,我当年的珍藏如今已不知去向。然而,它朴实、简洁的封面形象,在我脑海里依旧留存着深刻的印记。更难忘, “开头的话”起始那几句散文诗般的话语:

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是光波的作用。

我们的耳朵能听见声音,是声波的作用。

有一种波,我们既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虽然不熟悉它,但是我们生活在它之中。

内容推荐

甘本祓跨洋走世界的丰富阅历,纵横古今中外的波兰精思,成就了他的深刻睿智与远见卓识,还有其作品的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及内涵特质。《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开篇,则以细腻的笔触、纪实的手法,讲述了70多年前“平静的珍珠港”之外,在日美和平的烟幕背后,日本人是怎么算计美国人的。只有了解这些鲜活的细节,你方能理解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赫尔,为何会在尽力压住怒气扫了日本人点头哈腰递上的文件后,终于忍不住对两个日本使节吼到:“……我至今难以想象,在这个星球上,竟然会有能如此厚颜无耻地说出这么多谎言的国家!”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分为上、下两篇,其叙事脉络十分清晰:上篇详述日方如何施展阴谋偷袭珍珠港,使美方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下篇细数美方怎样痛定思痛,决计采取特别行动,轰炸东京,又如何在完成任务之后得到中国军民的鼎力救助,谱写了一曲中美联手抗日的真挚颂歌。

编辑推荐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可以说是甘本祓老师积多年研究、思考和收集资料之功而凝成的心血之作。本书记载了一段沉痛的历史,也记载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友谊。其诠释之有力,无愧于史家;分析之精密,不亚于哲人;思考之深入,犹胜于政要。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有不少内容、图片出自第一手素材,包括美国军方的原始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有的还是作者自己考证或综合得来,且每一个事例都有案可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