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虞和平//谢放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洋务运动的起止、成败,深入分析了这一阶段中国致力于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可悲结局。述评内容主要包括:洋务派的形成、洋务运动前期实施新政求强求富、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教案频发、中国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南战争、洋务运动后期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举措、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时期的基本史实。 目录 第一章 政权结构变异与洋务派官僚集团形成 第一节 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异 第二节 地方权力强势的形成 第三节 洋务派的形成 第四节 清流派的兴衰与入列洋务 第二章 求强、求富与洋务运动前期举措 第一节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与外交体制的刷新 第二节 建设新式军队的早期尝试 第三节 官办新式军用工业的兴起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端 第四节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新式文教机构的设立与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开始 第三章 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进步 第一节 中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第二节 外资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私人资本工商业的变异和创新 第四节 传统农商工业的变异 第四章 教案:民间反教斗争与官方外交危机 第一节 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 第二节 《北京条约》订立后的教案 第三节 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第四节 从黔江教案到成都教案 第五节 巨野教案和大足教案 第五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第一节 英国制造云南边疆危机与《烟台条约》的订立 第二节 日本侵犯台湾与中日《北京专条》订立 第三节 阿古柏与俄国入侵中国西部边疆及清政府收复新疆 第四节 英国觊觎西藏与清政府的对策 第五节 法国侵占越南和中法战争的爆发 第六章 洋务运动后期的举措 第一节 重建海军 第二节 洋务工业的新进展 第三节 商办企业新发展 第七章 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早期维新士人群体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萌发 第三节 重商思想的兴起 第四节 民主观念的产生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爆发及过程 第二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台湾人民的反割让斗争与日本侵占台湾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与洋务运动失败 第一节 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占 第二节 列强文化输入的升级 第三节 中国新社会因素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序言 甲午战争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政治变革思潮演 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败使许多志士仁人意识到 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的危急关头。康有为曾惊呼:“此四 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以圣教式微,种族沦亡, 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梁启超也指出:“吾国 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 兆始以后始也。”唐才常在得知《马关条约》订立的消 息后,在给其父亲信中愤慨地说:“和议已成,所约条 款,非是和倭,直是降倭,奸臣卖国,古今所无!”严 复面对在甲午战争后俄、日争夺中国东北的危局,意识 到“大抵东方变局不出数年之中”,“而吾之长城东北 必非吾有”,并痛心疾首地说:“岂不痛哉! 岂不痛 哉! 复每念此言,尝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得知《 马关条约》内容后曾述及当时的感受:“及睹和议条款 ,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大为爽 然自失。”并挥泪写下了悲愤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 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 州。”第二年,汪康年在《时务报》撰文沉痛地说:“ 事至今日,是危迫极矣,挫于倭,迫于俄,侮辱于英… …瓜分中国之说,西报屡载之,西人屡言之,虽至愚之 人,亦知其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年,何启、胡礼垣撰写了《 新政始基》,对中国所蒙受的战败屈辱及面临的亡国危 机也说过一番颇具震撼力的话:“甲午中东一役,主客 之势中逸东劳,众寡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 壤,再举而夺旅顺,三举而逾鸭绿,四举而出九连,五 举而越分水,六举而破凤凰,七举而降威海。中国虽有 军兵,不可得而用,虽有火药不可得而施,虽有炮台不 可得而守,虽有战舰不可得而济,虽有军粮不可得而食 ,谋臣智士无所展其才,烈胆忠肝不能显其勇,束手待 缚如鸟在笼,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辞,割全 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取求, 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他们明确指出甲 午一役成为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是故未之战也,千 人醉而一人醒,则其醒者亦将哺糟啜醨,宜其醉无醒时 也;未之战也,千人昏而一人明,则其明者亦将韬光养 晦,宜其昏无明时也;未之战也,千人蔽而一人通,则 其通者亦将阻而不行,宜其蔽无通时也;未之战也,千 人迷而一人悟,则其悟者亦将启而复闭,宜其迷无悟时 也。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一战而人皆通 矣,一战而人皆悟矣;醒则起,明则晰,通则澈,悟则 神,三年钟鼓之间,所以养其一日之修省者,无过于中 东之役矣。”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经历过这一巨变的人士回忆起 这段历史还无不感慨和激动。张元济于1949年回忆说: “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这 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 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丙申年(1896年)前后 我们一部分京官,常常在陶然亭聚会,谈论朝政,参加 的一共有数十人。”他还记得参与者中有文廷式、黄绍 箕、陈炽、汪大燮、沈曾植、沈曾桐等。吴玉章在1961 年出版的《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的回忆》中这样 写道:“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 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 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 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 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吴永锟)曾经痛哭不止。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我的救国热忱,我需要 找寻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他开始接触“新学”,并 很快成为康、梁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 在深受国家危亡极大刺激的同时,一批志士仁人深 刻反思甲午战败的原因,纷纷抨击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有人批评洋务派的改革有名无实,只是为自己谋利,说 洋务派的效法西方是“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 实”,于“整顿之法,救弊之方”懵然无知,但为“享 富贵、贻子孙之计”。严复痛斥洋务派的改革不得要领 ,只是为自己谋权利,说洋务派的所作所为,不过是“ 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徒剽窃外洋之疑 似,以萤主上之聪明。其尤不肖者,且窃幸事之纠纷, 得以因缘为利,求才亟则可侥幸而骤迁,兴作多则可居 间而自润”,借机谋私。梁启超批评洋务派是逐末舍本 :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 变事不变法。他进而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 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 大成,在变官制”,即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 宪制度。 甲午战争的惨败也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取向危 机。有识之士强烈地感受到儒学即中学已经面临崩溃的 命运,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感受到极大挫折。严复 在1895年发表的《救亡决论》中就尖锐指出:“一言以 蔽之”,中学皆“无实”“无用”,“均之无救危亡而 已”,“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 (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同一 导语 梳理洋务运动兴起与失败的全过程,厘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 中国的1865至1895年,是一段三十年追求富强、追求希望的历史,在军事、政治、经济上不断自强、求富的同时,也试图解除禁锢思想的枷锁。《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一书遵循严格学术规范,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以洋务运动贯穿始终,全面论述和总结了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 书评(媒体评论) 李文海(中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近代通史》以50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 如此全面、详尽地反映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 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本书 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推进 ,为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丛书 有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和特点:一是尊重历史真实 ;二是着力学术创新;三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 发扬严谨治学传统 龚书铎(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 整的近代通史专著,三点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说 》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是体现了通史的“通” ;三是发扬了近代史所严谨治学的传统。该丛书的 出版,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时代进步造就客观史书 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近代通史》能够出版的时代原因。改革 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对研究近代史起 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 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对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 如此广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许多史料收 集工作也不可能进行。该丛书的两点创新:第一是 对前人的成果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是对前人没有探 讨过的领域、没有探讨过的问题作了研究。比如书 中关于清末政权的结构的变化,视角就是新的。关 于戊戌维新,则对维新者策略上的失误探讨得比较 多。关于新政,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 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在 多方面对此专题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另外关于抗 日战争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创见,也吸收了史学界 的大量成果。 集大成通史的四“通”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 所长): 《中国近代通史》的四个“通”:通前后、通 左右、通内外、通繁简。他认为,这本书规模宏大 ,内容丰富,既综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编 著者独到心得,结构完整,资料翔实,征引规范, 文笔畅达,堪称集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于一体 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