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加拿大笔记》是作者朱毓朝多年在加拿大生活、教学的随笔结集。作者在加拿大长期教授国际政治,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加拿大历史上如何在英、美影响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文化如何形成;政府体制如何建立和演变,以及历届总理的趣闻轶事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加拿大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毓朝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加拿大笔记》是作者朱毓朝多年在加拿大生活、教学的随笔结集。作者在加拿大长期教授国际政治,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加拿大历史上如何在英、美影响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文化如何形成;政府体制如何建立和演变,以及历届总理的趣闻轶事等。 内容推荐 《加拿大笔记》为作者朱毓朝在加拿大生活和工作二十多年里对该国政治观察解读之随笔,灵动随意,拾异撷趣,非纵论庙堂的学术研究,读者可持轻松心态享受阅读的快乐。 《加拿大笔记》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Preface 永远的美国因素 American Factor Forever 政治文化趣谈 About Political Culture 议会百年说 One hundred plus years of Parliament 联邦制说三道四 Commentary on Federal System 解读加拿大宪法 Understading the Canadian Constitution 加拿大总理们:剪影和趣事 Canadian Prime Ministers:Personal Profiles 国家统一永远的痛:魁北克问题 Persistent Pain:National Unity and Quebec Issue 加拿大政党演义 Evolve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原住民与加拿大民主说 Aboriginal People and Canadian Democracy 多元文化主义的迷思 Myth of Multiculturalism 外交与国际关系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结语:启示录 Conclusion:Inspirational Ideas 附录一:在加拿大学习政治学指南 Studying Politics in Canada 附录二:在加拿大教政治学逸事 Teaching Politics in Canada 附录三:从统计数字看加拿大的高等教育 Canadian Post—-Secondary Eudcation through Statistics 试读章节 在多伦多的市中心闻名世界的电视塔(CN Tower)的旁边,有一座外表就像高档购物中心的体育馆,那就是内部结构非常现代化的加航中心(Air Canada Center),那是加拿大的枫叶冰球俱乐部(Maple Leafs)和猛龙篮球俱乐部(Raptors)的比赛体育馆。每当这两个代表加拿大最大都市的北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主场比赛特别是季后赛进行时,尽管票价不菲,场内一般都是座无虚席,呼啸的人浪常常令人窒息。而每场比赛开始之前,照例都要高唱国歌,虽然职业俱乐部的球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俱乐部所属的国家的国歌就代表俱乐部的主曲。因为最多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俱乐部对垒,当加拿大和美国国歌旋律奏响之时,一般都是一位主队请来的歌手或名人引吭高歌,观众和运动员都要站起来以示尊重,这时人们就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对比:美国籍的球员大都右手按在胸前,在“星条旗之歌”的曲调中表现出一幅严肃庄重的神态;而当加拿大国歌“啊加拿大”唱起来的时候,加拿大运动员没有什么特别的统一的郑重姿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告诉你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区别:美国人更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爱国主义,而加拿大人虽然也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好像对国家的象征比如国歌和国旗并不轻易显示出集体的尊重和必要的神圣感。 说加拿大政治不能不说到美国,加拿大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当然在历史上也离不开英国),可以说在加拿大政治中最永远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美国因素。无论从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的角度说,美国对加拿大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哪两个国家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的一对欢喜冤家,同样的语言,相似的历史文化,相近的人文地理,高度相互依赖的经济,漫长的不设防的边界,但一方对一方在国力上占压倒的优势,不过这又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加拿大,那就无可避免地要拿美国作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对加拿大人来说,做超级大国美国的邻居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是好是坏真的是一言难尽,只能是冷暖自知,别有一份滋味在心头。不过相比于美国的南边邻居墨西哥,加拿大命运还算好,至少领土完整还是一直有保障的。墨西哥前总统迪亚兹(Porfirio Diaz)有一句名言,“墨西哥的悲剧是离美国太近而离上帝太远”,一语道出了墨西哥的多少辛酸;如果看看今天美国的疆域里有多少土地是从墨西哥攫取过来的,人们就不能不同情墨西哥的悲惨命运。不过从另外一方面讲,墨西哥人对美国也是爱恨相交,美国的兴旺发达也继续吸引着墨西哥人,不管是非法移民还是经济往来。美国强大的经济列车一直在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今天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把北美三大经济体更紧的捆绑在一起了。说到底,北美的三个邻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在加拿大定居多年,也像大多数加拿大人一样,多少次穿越北纬49度线上的那条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的边界到美国探亲访友、学术交流、旅游休闲,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山姆大叔边境官简单的对话和招呼中轻松通过,感觉不到国界的森严和警卫的严厉。很多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因为经常访问的“外国”就是美国,连加拿大护照都不申请,用一张出生证甚至一张驾照就来往于美加之间。不过我也多少次问过自己: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到底美国和加拿大有什么不同? P6-7 序言 此为我在加拿大生活和工作二十多年里对加拿大政治观察解读之随笔。随笔者,灵动随意,拾异撷趣,凡见闻杂感、思辨随想皆可录入。因此本书并非纵论庙堂的学术研究,望读者持轻松心态享受阅读。当然,既然是有关加拿大政治的随笔,对加拿大政治的基本认识和讨论自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有我对相关政治课题的思考。 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加拿大对中国人而言是相当遥远的,无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均是如此。那么中国读者了解加拿大及其政治又有多大意义呢?我为什么又要写这本看似读者寥寥的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职业习惯,我在加拿大教授政治学多年,兴趣在所难免要影响观察事物的重点和写作的视角,当然也还有其他原因。 我1988年赴加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施吉利(Gerald Speding)教授算是个中国通,是个非常关心中国的政治学者、新闻学者,曾在北京生活工作过几年,在新华社、社科院新闻学院做过外专和外教;多年前还和蔚华(20世纪80年代央视国际频道的著名主持人)一起在中央电视台的五一联欢节目上用中文做主持。他曾得意地告诉我,因为在央视露过脸,所以在中国旅行时曾多次被人认出并受到追捧,着实过了把当名人的瘾。施吉利教授的汉语说得不错,他创作过一个调侃北京撂摊儿卖西瓜的段子,是中国绕口令和北美脱口秀的结合体,曾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他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演过这个节目,非常成功,跟大山的表演相比不遑多让。他的夫人麦琪(Miggie Siggins)是一位著名作家,两次获得加拿大最高的文学奖——总督奖,曾写过一本小说《拥抱中国》,可见其对中国的兴趣和感情。他们夫妇二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与中国的故事还在延续。他们退休后成立的“加拿大四方影视公司”,拍摄过许多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他们最近摄制的几部关于核试验造成的环境问题,关于化学、生物武器的纪录片,都获得了加拿大电影节的大奖。如果有一天他们的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我肯定不会惊讶。 我撰写这本随笔其实最早是受了导师施吉利教授的启发。他在中国出版过一本“老山东”摄影集,收录的是一位叫William Smith的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所摄的黑白照片,精心编辑成册,真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山东地区的社会人生百态,非常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我由此想到其他一些与中国关系非同一般的加拿大人,比如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再比如朗宁(Chester Ronning),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驻中国外交官,也是加拿大西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讲一口流利的带湖北口音的汉语。他在中国的故事也算得上是个传奇,和美国亚洲边疆学的著名学者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在中国的经历一样引人人胜。加拿大人对中国的兴趣和情谊,由来已久,弥足珍贵。我的一位同事,历史学家约翰米汉(John Meehan)写了一本关于早期加拿大人在中国纪事的图书,颇受好评。所以我想中国读者也一定有兴趣阅读关于加拿大的通俗读物。笔者在加拿大居住工作多年,又一直从事政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自觉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就萌生了写一本有关加拿大政治的随笔的念头。 加拿大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距离遥远、印象模糊的国家,但从世界发展这个层面来看,加拿大却是个不容忽视、国情特殊的国家。加拿大地域广阔,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加拿大资源丰富,水、森林、油气、矿产均名列世界前茅;加拿大人口稀少,未来发展潜力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而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加拿大作为一个“西方”国家,既没有多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历史负担,也少有在国际事务中干涉他国、争权夺利的欲望和能力,而且国家制度比较健全,内政相对稳定,内忧外患大都不足为虑。 当然加拿大也有其明显的弱点,比如说大部分国土空旷而寒冷,人民的生活节奏较慢,行事也比较随意,又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因而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并不是很强。在国际政治间的角斗中,加拿大从来都不是一个强势国家,常常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一个缄默而正直的角色,但偶尔露峥嵘也可能有惊天动地之举。比如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加拿大以其积极的外交政策首创了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UN Peace-Keeping Mission);再比如1997年在渥太华达成的《世界禁雷条约》(Ottawa Treaty 0r Mine Ban Treaty)。 从外来观察者的视角看,加拿大政治、历史和社会的独特性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说,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很短;最早是征服了不幸的北美原住民后以法、英移民为主的殖民地社会,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相对成功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外延和移植。不过加拿大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在传统的殖民地条件下(colonization),而非异族统治的殖民主义政体(colonialism),这一点与印度、南非这样的以前曾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的亚非国家不同。加拿大的独立建国与美国这样的前英国殖民地通过独立革命取得现代国家地位的历史经验也大相径庭。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一样,常被称为英国的分支(Offshoot),有趣的是这一类国家后来的发展往往比原宗主国更为成功,个中原因还是个政治学研究上有争论的课题。加拿大取得独立的国家地位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与宗主国英国不断地协商与互动的结果,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切断与英国的血脉关联。从法律上讲,加拿大仍是君主立宪的政体,而君主就是英国女王。所以加拿大作为一个主要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代表了从欧洲主要是从英国传统移植嬗变的一种现代政体的类型。 在西方政治体制中,我们知道英国议会制度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传统的英联邦国家中,议会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在英国本土之外,英国式的议会制度成功而且稳定的不多,几乎都在式微或变异之中。为什么呢?这就涉及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社会人文条件和政治制度的契合。在加拿大的历史、社会、人文条件下(比如早期的移民构成以英、法移民为主),以英国议会体制为蓝图建设政治制度看来是个自然、合理的选择,当然制度建设上的变通与改良也是必需的。但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人文条件下,选择英国议会政治制度就不见得明智可行了,比如许多以前受英国殖民主义控制的非洲和亚洲国家。所以从根本的制度选择的意义上讲,加拿大的情况其实就是主要为以欧洲移民为主的社会移植与其历史人文传统相契合的现存的政治制度,这样的移植不易产生排异问题。而像亚非拉的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移植宗主国的政治制度非常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制度选择与政治文化问题,也是印证政治学所说的路径选择和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的实例,恕笔者无法在这本小书里充分展开讨论。总之,加拿大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值得研究,而以美国、英国和其他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作为参照物,加拿大政治更能凸现其独特性。这也是我想谈论加拿大政治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读者需要对加拿大增加了解。与中国隔洋相望、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现在是中国人的第一大移民定居国;加拿大的华裔已成为英裔、法裔和原住民之后的第四大族群,中文已经成为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如果你在多伦多、温哥华的唐人街或周边街区漫步,眼前简直就是一片中国城市小区的景象;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满教室的亚裔,特别是中国学生的面孔;而来自中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遍布加拿大各大学的研究生院。据2006年的统计,加拿大当年的十几万在校研究生中有五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人数占第一位。现在加拿大高等院校的教授中,4.5%是华裔,在少数族裔教授中也占第一位。总之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科研人员,中国人的比例日益增多。在经贸领域,中加关系的发展也非常可观,中国已经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钾矿、铀矿等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料需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过去,加拿大人来中国旅行、生活,也帮助过中国;现在,中国人到加拿大移民、留学。一方面,中国与加拿大有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一方面,中国与加拿大在人权和法律问题上还时常进行争辩。但我们到底对加拿大了解多少呢?加拿大人是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是怎样看待世界,是怎样和美国或中国这样的大国打交道的?但愿我的这些浅显的随笔,能让中国读者对加拿大多一些知识,多一些认识,多一些理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