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张维迎等专著的《改革是最大政策》观点,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改革的一些粗浅理解。本书中分别来自政商学界的17位作者,他们虽有体制内外之分,有老中青之别,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改革的思想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有思想性,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另外,由于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比较宏观的中国改革,而共同背景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因此,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观察角度,分析框架自然有所不同,观点可能相左。对于读者而言,观点自可取舍,对于改革者而言,自应兼听则明。另外,为了向读者展示每位作者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逻辑体系。我们经由作者沟通确认,并确保丝毫不改变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将原来访谈形式的文字整理加工成独立文章,以便于读者阅读。
第一篇 危机倒逼改革
陈志武:红利和优势到今天为止都已经用完
中国不能再等了
最有可能推出的改革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利益都是可定价的
让民众直接分享国有资产带来的好处
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间越来越近
胡祖六:中国的行政体系过于庞大
社会每个阶层都有不满
最不可能的结果恰好发生了
“仇富”本质上是仇不公平
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批项目的权力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
盛洪:国企垄断和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
国企不适宜在经营性领域存在
放权让利不是国企的根本问题
非法集资罪维护的是金融垄断
解决土地问题首先应废除《土地管理法》
张文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已成共识
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利益同盟雌
政府改革和国企改革是主战场
需要克服简政放权反复性
第二篇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
吴敬琏: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跟国有制的比重大小没有关系
形势会教育人,不改革死路一条
张维迎:改革就是不断把私权归还给个人
支撑中国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在消失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靠企业家精神
改革就是不断把私权归还给个人
既得利益者要变成改革者,改革才有希望
现在不是改革阻力大,是改革动力不足
高尚全:解放思想无止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个权威性的协调机构
再搞阶级斗争,结果将是“两个大逃亡,一个大破坏”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应该是“三个民”
陈志武:检测是不是真改革有两大标准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普遍预料之中
限制国企和地方政府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变现改革愿望,需要纠正逻辑悖论
检测是不是真改革的两大标准
滕泰:用新供给主义重启改革
既得利益集团可以突破
改革必须摆脱保守思想和旧价值观的束缚
告别总需求管理的老路
新供给主义的改革思想
第三篇 改革从何处入手
韦森:减税才是最好的宏观刺激政策
减税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宏观政策
要学“供给学派”,就要学到底
财政集权很难实现
《预算法》修订暂无进展
贾康:绕不开的财税改革
资源税很可能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的切入点
事权明晰不到位,其他改革都是空谈
地方应有举债权
“营改增”倒逼整个财税改革
刘尚希:事权上移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制度的现代化至关重要l
事权与财权应相匹配
放开市场准入要看领域
胡祖六:建立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才有希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影响可与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媲美l鲫
改革要审慎也要大胆l
社会主义的特征不是国有企业
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民营企业
新一届领导人的市场经济观令人鼓舞
建立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才有希望
许成钢:中国改革绕不开基本的制度问题
中国经济增速受阻根源是制度绊脚
金融改革必须要有大量的中小银行进人
绕开司法独立,改革仅是权宜之计
中国土地改革的过渡路径:强化租赁合同
政治改革的关键:解决地方竞争机制
第四篇 改革是最大政策
华生: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改革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配套的制度设计
小产权房合法化完全是错误口号
国企改革的方向不可一概而论
不要空喊政治改革口号,改革需勇气,更需智慧
黄益平:需要高层力量克服改革阻力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看作“顶层设计”的产物
金融和国企改革有待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李克强经济学”的方向一致
蔡继明:重启改革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
市场起决定作用是最核心的改革
绕不开的国企改革
土地改革第一步应平等对待集体与国家所有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刘世锦: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彰显中央推动改革的决心
反腐败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土地改革应有较大突破)
阻碍改革者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因为动了他的“奶酪”
政治改革并非落后于经济改革
王健林:民营企业或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房地产不提“调控”就是进步
民营企业对政策的影响力,跟央企完全没法比
我不认为这是一次集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