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乃大丈夫之道,岂世人可知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舍小爱以成就大爱,与其内心强大,不如温柔敦厚。这就是李叔同与弘一法师的区别,这就是慈悲之心。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作者马璐瑶实地走访了弘一法师的生前踪迹,首次集中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堪称同类传记中最权威、严谨的版本;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透彻地讲解弘一法师诗词与禅语的通俗读物,佛学入门必读;作者被誉为“最贴近弘一禅心”的作家,其文字功底深厚极富灵性,可读性很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璐瑶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出家乃大丈夫之道,岂世人可知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舍小爱以成就大爱,与其内心强大,不如温柔敦厚。这就是李叔同与弘一法师的区别,这就是慈悲之心。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作者马璐瑶实地走访了弘一法师的生前踪迹,首次集中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堪称同类传记中最权威、严谨的版本;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透彻地讲解弘一法师诗词与禅语的通俗读物,佛学入门必读;作者被誉为“最贴近弘一禅心”的作家,其文字功底深厚极富灵性,可读性很强。 内容推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弘一法师的《送别》。这位自民国以来最负盛名的佛学宗师,在近代文化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无可争议的重大影响,他的出家轰动一时,与王国维赴死、周作人变节并称民国三大文化谜案。他以精深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心,时至今日,仍被数量惊人的追随者奉为偶像。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作者马璐瑶在实地走访考察弘一法师生前足迹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一手资料,用细腻清新的笔触,完整深入地再现了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一生,同时还细致严密地解释了他出家的来龙去脉。另外,这本《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另一个特色,在于它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地讲解弘一法师诗词与禅语的传记,深入浅出,极富禅味,堪称最有文化感染力的弘一法师传记。 目录 序言 引言 1 剩水残山故国秋 桐达李家 幼年李叔同 春去秋来 清末文人的婚姻 南海康君是吾师 另一种戊戌变法 维新党人的惩办 2 天下事,犹未晚 沪上风月 名妓 天涯五友 《送别》一词的由来 辛丑衰败的天津 南洋公学与经济特科 天下事,犹未晚 3 20世纪最初的日本 百年前的留学 取缔规则事件 留日之源 《音乐小杂志》内容 4 独念海之大,愿随天与行 东京美术学校 海客无心随白鸥 春柳社 登台演出 曾孝谷君 总不得志世间人 独念海之大,愿随天与行 5 一担好山河 给老上海袪个魅 杨白民与城东女中 南社:欲凭文字挽风潮! 南社:欲凭文字挽风潮? 李叔同与苏曼殊的罕见交集 又文艺又革命的编辑室 文美会 6 今宵别梦寒 言传身教 艺术学校 小梅花屋主人 丰子恺 名为师生,情深父子 今宵别梦寒 7 往日本不生,今日亦未死 缘起 能婴儿乎? 马一浮 彭逊之的出家 皈依三宝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的三层楼比喻 李叔同出家没有原因 8 群星闪耀 守戒 虽存若殁 两法师之风范 印光法师 爱就是慈悲 弘伞法师 9 一言一行 惜福 弘法 不知有山河大地 危亡之机的佛教 家人往来 缘缘 鹭岛因缘 10 云从海上来 五老凌霄 性愿法师 神秘的闽南佛学院 泉州风土 两个信徒在惠安 晚唐完人:韩偓 《香奁集》辨伪 11 素壁淡描三世佛 盛名之下 李芳远 湛山寺讲律 炮火之下 讲律的尝试 素壁淡描三世佛 以字传法 12 悲欣交集 吴梅村 二一老人 死生事大 悲欣交集 天心月圆 圆寂 一林风月伴高僧 后记 附录一:李叔同简明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桐达李家 1898年的中国远没有几年后那段时间的风起云涌。1898年,俄国、英国、德国等国协商着在中国大地上修筑铁路的事宜;1898年,清政府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借时间为99年:1898年4月,光绪帝还没被软禁起来,他还能召见康有为听他力陈八股之弊。然而,在还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广袤土地上,这一切并未像我们如今想象的那样引起翻天巨浪。很多前行与停滞的事情尚在酝酿之中,各国航船从大洋上带来的狂风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吹向死水无澜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于是这一年,一切都像是在预料之中,然而这一年,一切又都在蠢蠢欲动。 这一年,天津李文涛以“文童”身份入天津县学应考,其课艺考卷正面填写“文童,李文涛,年19岁,身中、白面、无须。曾祖忠孝、祖锐、父世珍”。李文涛即李叔同先生,文涛是学名。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1813—1884)讳世珍,是同治四年(1865)的进士,与晚清桐城派重镇吴汝伦为进士同年。筱楼公曾经做过吏部主事,“主事”这个词听上去很炫,实际在清朝只是个正六品。六品不算小官了,话说回来,《红楼梦》里贾蓉捐的无数人想要争的一个龙禁尉也不过是五品,不过《红楼梦》一书故事背景设置在明朝,所以这个五品也是明朝的品级。说说清朝的比较有对比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蒙受皇恩,康熙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加封通政使司通政使,昕上去很风光是不是?正三品。我们再举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例子,《还珠格格》里福尔康的爹福伦大学士是以傅恒为原型的,傅恒被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我们就只说“大学士”这一个吧,这个绝对是很厉害的官职,正一品! 清朝每届进士取士二三百人,好的分到翰林院,其他的经过候选、候补,能被分到各部当主事、各省任知县已经很不错了,康有为在与皇帝兴致勃勃谈论变法并且皇帝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之时,也不过是个工部主事。有些进士一辈子也没等到半个官做,况且主事经过一两年升为员外郎、郎中也很容易,可谓仕途之平步青云之处。话说回到桐达李家,筱楼公这个正六品真不算低,不过对筱楼公来讲,经商显然要比员外郎更有吸引力,况且是盐商。 筱楼公被赐进士是在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五年前天津刚刚被迫开放,而这个“天子车马所渡之地”早在汉武帝时就设盐官,在唐朝开辟盐场设立盐仓,作为漕运中转重地。《清史稿》记载当时内地产盐有十一区,长芦就是其中之一,产盐行销直隶、河南两省,至于行盐之法有数种,“日官督商销,日官运商销,日商运商销,日商运民销,日民运民销,日官督民销,惟官督商销行之为广且久”2。食盐乃必需之物,理论上商人购盐都需要运司支单检查,检查过的叫熟盐,才能发售,没检查过的叫作生盐。关于盐务的积弊实在太多,上则加征引课(贩卖盐所交的税),下则坐斤改斤(盐商夹带斤两,官员计斤坐赃)。其实,筱楼公辞官经商有一定的必然性,早在任吏部主事期间他就趁机买下了大量的盐田,况且他若没有当主事时期与各位官员的交情,食盐钱庄这种生意,也不一定能做。当时与筱楼公有交情的督管过盐务的官员,李鸿章算一位。 筱楼公68岁那年娶了19岁的王氏,第二年,王氏生下了李叔同,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取名李成蹊,字叔同,别署非常之多。李叔同属于少数一些热衷于给自己起名字的当代大家之一。他后来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学生刘质平曾在《弘一大师史略》中罗列出李叔同先生的200个别名。有一次,一位日本学者问鲁迅先生怎么最近没有看到他的文章,鲁迅回答说是因为自己频繁地更换笔名,然后一口气说出了六十多个名字。有人对鲁迅用过的笔名进行统计,一共有181个,尚不足200个。然而鲁迅先生是不得不频频更换笔名,每思及此,便不得不惊叹于李叔同先生为自己起名的热情了。 幼年李叔同 李家除在天津经营盐业,还创办了“桐达”等几家钱铺,很是富有,人称“桐达李家”。筱楼公晚年喜好佛经,尤耽爱禅。他乐善好施,设立义塾,还创立“备济社”,专事赈恤贫寒孤寡之人,施舍衣食棺木,人称“粮店后街李善人”。每年秋末冬初,他会派人到乡村调查穷苦之家的情形并作统计,供给他们衣食。到了冬天,李家便会设立存育所,收养乞丐。 筱楼公信佛喜欢放生,天津卖鸟兽虫鱼的商贩也很喜欢筱楼公这个爱好。李叔同快出生时,除了筱楼公外,还有很多人关心着李家这位即将到来的小少爷的状况。卖鱼虾的商贩们提前几天就开始打探,用尽一切办法向李家的家丁丫鬟询问王氏的情况。到了王氏临盆那天,商贩们从四面赶来,拥在李家门口。 P2-4 序言 说李叔同易,写弘一法师难。在家之人,终难想象出家之事。看过几种弘一法师的传记,多遗憾出家之后的弘一法师,没有被写透,一则出家人生活纯净,波澜不惊,原本无事可写;二则出家人内心幽眇,超凡脱俗,想写也写不出。璐瑶写弘一法师传,实在是难为了。 世间人敬慕弘一法师,一在他的俗家生活中多才多艺,几乎为天才,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当年可谓独步天下:二在这样一位风流才子,中年竟然出了家,而且一去凡尘,了无挂碍,出家人做得如此纯粹彻底。大丈夫决绝生死,真是令人惊叹、敬佩。当然,我们一介俗人,多少也有些不可思议。 弘一法师说过: “出家乃大丈夫之道,岂世人可知?”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敢妄猜妄言了。唯一一点可以鼓励我们俗人的,就是大师“做什么像什么”、“做个十分像人的人”的人生境界。丰子恺敬仰乃师,就是因为他“做什么像什么”,做艺人像艺术家,做教师像教育家,做和尚像高僧大德。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他“做人像人”:“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20年前,我来厦门大学教书,游南普陀寺。弘一法师晚年喜欢这里,林泉幽美,“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也曾去后山瞻仰大师曾经闭关的阿兰若处。当时正值太阳落山,从所处山谷远望,左眺厦门大学校舍,校舍尽头是厦门湾,右望鼓浪屿,日光岩如海上仙山,“日夕风帆沙鸟,说不尽气象万千……”如此美景,不知若何,竟心生伤感,萌生过写弘一法师的想法,恰好此时正重读《红楼梦》,构思的书稿名为《从<红楼梦>到李叔同:中国文人的梦与真》。后来俗务分心,20年一晃而过,最终只写下几行字。至今回想起来,都有一种放不下的遗憾。 半年前,璐瑶不无羞涩地告诉我,她在写一本《弘一法师传》,已近完稿。我吃惊,甚至有些感动,答应为她的书稿写几句话。后来她把完稿发给我,附加了她另外几篇作品。我断断续续地读完,欣喜又惭愧。欣喜在她这个年纪,竟然能独自完成这样一部作品,而且其中对李叔同文学创作的分析,多有创见:惭愧在自己,心存夙愿,竟然无所作为,终日忙乱于琐事,惶惶然竟然老之将至。不由然又想起弘一大师说过,内心常充满慈悲与忏悔,细品其中滋味,似有新悟。 前辈可敬,后生可畏。 是为序。 周宁2012年7月28日于厦门大学 后记 接到这本书的选题是去年6月的事了,到现在已经一年了。用一年的时间写李叔同实在是太短了,当年林子青居士给他编年谱,前前后后增补修改,居然花去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这才是认真做一件事该有的态度。如果没有林子青居士这本年谱,后世为弘一法师立传的人简直无从下手。 这一年来,写李叔同先生,出生到圆寂,63年,数百页纸,一生就过去了。生而有限,知也无涯,到最后唯剩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长存,这是对他这一句偈的另一种理解。一年前看他喜欢那个诗词文章写得好、话剧演得好、篆刻字画都好的李叔同,喜欢他与歌伎的唱和以及赠别友人低吟风月的诗词。对于他出家后的作为,只是敬而远之,读“悲欣交集”这种话只懂字面,也体会不出一点味道。 想要读懂弘一法师,得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吧,而我这个年纪的人的状态,是与他当年写“独念海之大,愿随天与行”的时候颇为相似的。总是不安。豪爽的,想要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认识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放不开的,也想要更多的爱得到更多的温暖,被更多的人认可获得更大的成就。以前总是重前者而轻后者。一个人的存在感只能依靠一颗强大的内心,向外求索得到的终究只是焦虑,更别说认可与成就这种事情了。其实现在来看,当时所谓的豪爽者与放不开者是一样的,都是不满足,而强大的内心也抱负之气太重,不如一颗温柔敦厚的心。弘一法师在家时写诗词动不动就上头颅上鲜血,这是抱负之气,出家后廓尔忘言,这是慈悲之心。我想在我二十余岁的年纪,品读他的一生,能告诉自己的就是这些道理吧。看别人的成长是自己的幸运,所以这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的,以及我这个年纪的人。 李叔同是一个你靠近了之后能强烈感受到自己的不完美的人,这一年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这些不完美受了不少苦,而这些苦是大可避免的——如果对自己的生命不够诚恳不够负责的话,完全可以不去询问那些存在的问题。人变得稍微聪明一点之后难免刻薄尖酸,对自己对别人都绝不原谅。一生不原谅的有之,但那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但愿岁月能让我们有一颗温柔敦厚的内心,让世界与自身能够相互谅解。在经历过偶像的倒塌、精神的祛魅,经历过失望、沮丧之后自己必然会走向信与爱的重建。有一次与一位老师谈及信仰问题,我说,我愿意走一条最远最坎坷的道路到家。经历坎坷与磨难,也看尽美好的景致,摸索出归家的道路,这才是对双方都负责的态度。 写到现在已经稍微理解李叔同之出家了,他太聪明也太敏锐了,除了宗教很难找到别的东西能让他有长久的热情,消除因过度敏锐而感受到的生活的痛苦。如果说他出家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痛苦的话,那他经过24年的修行之后早已是想要众生都脱离颠倒梦想之苦,这是我辈实在难以企及的高度。 有段时间我常想,在意识到存在的虚无后,人们都是怎样抵抗存在给人的巨大的压力的?大概有三类吧。有一类人是一直迷糊,过日子把问题给过忘了,不去问不去探究也是过一辈子。有一类是像弘一法师这样皈依宗教的。还有一类人比较奇特,非常执拗坚强,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问询存在的意义,却又一辈子顶住了这种虚无带给人的压力,越老越顽固。很难说哪一个才是更好的归宿,对待虚无的最好的手段绝非只有宗教。没入教不代表没信仰,不管怎么过,我们过的终究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我们绕来绕去找了一圈之后,很有可能回到原地,这不意味着寻找会归为徒劳。今天看到一个说法是,唐僧从西域取回来的最好的东西绝不是经书,而是九九八十一难。克尔凯郭尔说:“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场斗争,它既充满悲情同时又显得很滑稽。说它充满悲情是因为这斗争是永无止境的,它冲着无限而去,且不会终结,而这一点正是最高程度的情致。说它滑稽则是因为这斗争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矛盾。”这是我所理解的走回原点的状态,如克尔凯郭尔所言,是挺滑稽悲情的,但这种落寞感也绝不可能掩盖九九八十一难给人的东西。所以这条道路,只要开始行走,就绝不要祈求福乐。史铁生说“人不可以逃避苦难”,又说“仁慈在于,你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 有人说弘一法师之出家是一个具有存在主义特征的行为,其实不是的。选择的原因在于孤独个人的感受——这绝不是佛家的意旨。而且弘一法师的出家行为并没有因为处于那个战火硝烟中西交融的独特时代而具有后现代反思特征,就算把他放在和平年代,放在1000年前或是1000年后,他都会这样选择。我始终觉得一个生性纯粹坚定的人,时代只会给他带来微小的波动,这个人的本真状态是不会受时代影响的。弘一法师是这样的人。 李叔同写过一幅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看着挺存在主义的吧?这句话其实是石屋禅师说的。有一句跟这个很类似的话是:“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飞鸟”与“百合”是克尔凯郭尔用来阐释他存在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元素,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所以重点真不在于弘一法师可以归入哪一类,一个不由分说的帽子很容易把问题简单化,把人脸谱化。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于我们想要怎么去理解,怎么理解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作用,这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目的——至少我认为该是这样。 虽是如此,弘一法师直到归寂之前在我的理解中都始终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接近完美,但绝对不是完美,所以才会认为他为《香奁集》辨伪的时候对自己的以往是痛苦忏悔的。 一年来我的龟速写作实在是让我与编辑相互折磨甚久,多谢他的容忍。我爹妈和朋友们也有很强大的正面引导功能,每当我荒废光阴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总会问我一句书写到哪儿了,这句话收获了与紧箍咒一样的作用,难为他们了。我想起大半年前请周宁老师为这尚未成形的书写序时,因为激动,憋着气磕磕绊绊半天没说明白究竟想请他干什么,他只是笑着说,不要着急慢慢讲。我当时知道周老师最敬佩弘一法师,求序言时落得话都讲不清楚的地步大半是因为羞愧,觉得自己不配写他,觉得接了这个活儿是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现在依旧这样认为,所以除了努力把事情做得诚恳点之外,我真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才会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糟糕。 虽然我不喜欢滥抒情的文章,但我还是努力在文章中加一些自己的感悟,只是希望写给更好的自己,如果别人不嫌烦还觉得有点用处,那就再好不过了。 2012年5月27日 于厦门大学,石井 书评(媒体评论) 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李叔同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赵朴初 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 ——朱光潜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丏尊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