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朝花夕拾》《呐喊》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虽然都是回忆性文章,但是作者是将多种表达手法相互糅合,截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片段加以生动描述,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朝花夕拾》《呐喊》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题名为《旧事重提》。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虽然都是回忆性文章,但是作者是将多种表达手法相互糅合,截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片段加以生动描述,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此,我们选择《朝花夕拾》和《呐喊》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集成这本书,并加以详细点评,以方便青少年读者理解。相信小读者们一定可以与这位极富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大师展开有益的心灵对话。
孔乙己
名家导读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在作者笔下,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通过众人的打趣,我们知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那为什么作者最后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en)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i无聊职务了。
……
P98
鲁迅(1881一1936年),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他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时当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生活日益困苦。鲁迅的寨庭也遭受了一系列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这一系列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曾先后入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后来留学日本学医,打算拯救和父亲一样不幸的人们。但后来他被中国人的精神麻木所刺痛,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剑,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并唤醒愚昧、麻木的民众。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朝花夕拾》《呐喊》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题名为《旧事重提》。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虽然都是回忆性文章,但是作者是将多种表达手法相互糅合,截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片段加以生动描述,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此,我们选择《朝花夕拾》和《呐喊》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集成这本书,并加以详细点评,以方便青少年读者理解。相信小读者们一定可以与这位极富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大师展开有益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