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们又在往上升吗?”
“不是,我们在往下降!”
“史密斯先生,不是在下降,是在往下坠落!”
“天哪!快把压舱物扔下去!”
“最后一袋都倒空了!”
“气球上升了吗?”
“没有!”
“我仿佛听到有波浪拍击的声音!”
“吊篮下面就是大海!”
“距离我们顶多只有五百英尺!”
“把所有的重东西全部扔下去……所有的重物!”
这就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四点光景从这片浩渺的太平洋上空传出的话语。
那一年春分前后,从东北方刮来一场令人难忘的风暴。从3月18日起,大风暴片刻未见止息,一直刮到26日。城市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堤岸被滔天巨浪冲垮。据统计,被海浪抛到岸上的船只高达数百艘。许多地方被夷为了平地。死亡者达数千人。
与此同时,在不平静的空中,也同样上演了一场令人失魂落魄的悲剧。
一只氢气球被卷进一股气流的旋涡中,以每小时九十英里的速度掠过空中。
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吊篮,在剧烈地摆动着。吊篮里有五个人,由于雾气弥漫,看不清他们的模样。
这五位迷航的人已不知自己从开始飞行时起,共飞了多少里程。但说来也怪,他们虽身处暴风之中,却安然无恙。不过,吊篮在急速下坠,他们已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
在他们扔掉枪支、弹药、食物之后,气球倒也上升到四千五百英尺的高度。吊篮中的乘客见下面是大海,觉得还是在上面飘着危险要小得多,所以便尽可能地往外抛东西,以减轻气球的载重量,防止下坠。
黑夜总算过去,白昼来临,暴风在渐渐变弱。几小时之后,暴风止息,变为强风,大气流动速度减弱了一半。
可正在这时候,气球却在渐渐地下降,像是逐渐地在瘪下去,由球形变成了椭圆形。中午时分,它离海面只有两千英尺了。气球的气囊能容纳五万立方英尺的气体,这么大的容气量,使之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
乘客们为防止继续下坠,把最后的一些东西——少量的存粮及其他物品——扔了出去。但这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天黑前再见不着陆地,肯定是坠入海底,葬身鱼腹了!
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波涛汹涌,不见一块陆地,看不到任何船只。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在阻止气球下坠,但无济于事。气球继续在下坠,顺着东北风急速地向西南边飘去。
气球的下降速度在加快。午后一点钟光景,它离海面已不到六百英尺了。
两点左右,气球离海面只有四百英尺了。这时,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而回答这声音的同样是铿锵有力的声音。
“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吗?” “没有,还有一万金法郎哩!”
一个沉重的袋子被扔出吊篮。
“气球往上升了吗?”
“升了点儿,但马上就会下降的!”
“还有什么可以扔的?”
“没有了。”
“有!……吊篮!”
“大家抓好网索,把吊篮扔掉!”
五个人连忙抓住网索,割断吊篮的绳索。吊篮掉了下去,气球又飘升了两千英尺。
大家紧扒住网眼,紧张地望着无底深渊。
气球在上空只飘荡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往下坠去。气体从裂缝中往外泄漏,可裂缝又无法修补。乘客们干瞪着眼,无可奈何,只好听天由命了。
将近四点光景,气球离海面只有五百英尺了。
突然,狗叫了起来。那是他们带着的狗,名叫托普,它也扒住了网眼。
“托普想必看见了什么!”一个声音说。
“陆地!陆地!”另一个声音大声应答。
果然,前方显现一块颇高的陆地。但离他们有三十多英里,就算气球顺顺当当移动的话,也得花一个小时才能飘到那儿。
四点多些,气球已明显地支撑不下去了。它已贴近海面,其下部已多次与巨浪浪尖接触,网变得十分沉重,气球已经飘不起来了。半小时后,距陆地只有一英里了,但气球的气也已耗尽,气球几乎完全瘪下去了,由强风猛吹着,向着前方移去。
在飘至离岸两链,约两百米远时,一个巨浪袭来,气球被意外地撞击,上升了,竟至升到一千五百英尺的上空。在上空遇上一阵风,气球没被直接吹向岸边,而是与陆地几乎保持平行。两分钟后,它终于斜转过来,落在了波涛冲击不到的一片沙滩上。
大家连忙相互帮着从网眼中挣脱出来。气球减轻了重量,又被风吹起,消失在空中。
吊篮中原有五个人加一只狗,可随气球落在沙滩上的只有四个人了。
失踪的那一位想必是被刚才冲击气球的那股海浪给卷走的。看来,正因为此人的失踪,气球重量减轻,才重新飘升起来,最后落到海滩上的。
这四位遇难而幸存的人脚刚一踏上陆地,便想起了那位失踪的伙伴,大家都在大声地喊叫:“他一定会游到岸边来的!我们快去救他!快去救他!”
P1-4
1900年,《八十天环游地球》首次被译成中文。从此,儒勒·凡尔纳这位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逐渐被中国读者所认识,他的《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奇异漫游》的系列科幻小说不断地被译成中文,有的小说还有多个译本。凡尔纳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凡上过几年学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现如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已然普及,能吸引入的书籍越来越少,凡尔纳还有足够的魅力留住人们的读书热情吗?
当代法国科幻作家韦尔贝指出:“人人都在说青年人不读书了,可是应该问问他们有什么书可读。”能不能留住人们的读书热情,问题在于有没有熔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的好书,而凡尔纳的小说情节惊险、人物生动,正属于这一类既健康又有趣的好书。
读凡尔纳的小说,除了可以学到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外,还能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并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凡尔纳的想象力是非凡的,甚至是神奇的。他从小就想成为一个航海家,盼望去周游世界,但是他的理想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于是他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小说创作中翱翔漫游。他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自然环境的描述等等,大部分都来自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能使他置身于小说故事发展需要的任何时间和地点。更令人称奇的是,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事物,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而且形象啼羽栩如生,十分逼真。读凡尔纳的小说,就是跟随他的想象,与他一起“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异漫游”。在凡尔纳一生创作的上百部小说中,每一个岛屿都非常神秘,一个火山口可以让你深入到地球的中心,而一艘潜水艇可以把我们带到海底进行两万里的探险漫游……借助他的想象力,我们看到了燃烧起来的群岛,阿尔卑斯山上出现的一座城堡,藏在马尾藻海深水里的一条海蛇……跟着他,我们乘气球五个星期穿越非洲大陆(《气球上的五星期》),到“地心”(《地心游记》)、到“海底”(《海底两万里》)、到“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再“从地球到月球”,去认识“十五岁的船长”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去见识精彩纷呈的奇异世界。
去见识这个精彩纷呈的奇异世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凡尔纳是激发读者想象力的能手,他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藏于少年儿童身上的想象能量。他小说中所展示的一切都令读者感到十分新奇,有他的那些千奇百怪的事物相伴,孩子们的童年会变得特别温馨,因为孩子们有了一种想象未来的自由;基于这种自由,一个人带着他的梦想从儿童走向少年,又从少年走向成年。读着凡尔纳的小说,借助小说中假想的力量,读者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会很快摆脱懵懂无知的状态,让智慧的火花自然绽放。《醉舟》的作者阿尔蒂尔·兰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从凡尔纳那里获得创作灵感的诗人;《醉舟》中表现的海上奇观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兰波到当代作家索莱尔斯,凡尔纳在法国文学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想象力不仅对文学创作意义重大,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很多人读着他的小说长大,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走向事业的成功。记者、科学家、旅行家、航天员、导演、画家、作家,无数人的成功都应该归功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假如没有凡尔纳,有些人甚至不可能有自己的事业。希望随着这套“儒勒·凡尔纳科幻探险系列”的出版,凡尔纳能再一次走近中国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读者,让他们与凡尔纳一道在一次次奇异的旅行中,将自己的想象力和理想一起放飞。
李建英
2012年6月1日
《神秘岛》是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海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神秘岛》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逃出,途中遭遇风暴,被吹落到南太平洋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这些落难者非但没有绝望,而且团结互助,凭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将荒岛建设成一个富饶之地。与此同时,他们在岛上还发现一个神秘人物——隐居海岛十二年的印度王子尼摩船长,并每每在危难时刻得到他的帮助。最后,火山爆发,荒岛遭到灭顶之灾,他们被抛到荒岛仅存的一块礁石上。在生死存亡关头,格兰特船长的儿子驾驶“邓肯号”搭救了他们,使他们重返祖国,回到文明社会。
《神秘岛》是儒勒·凡尔纳著名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的最后一部。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前两部作品中的情节巧妙联结起来,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乘气球出逃,中途流落在太平洋一个荒岛上的故事。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等用具,在荒岛上顽强地生活着。在荒岛上,他们得到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莫船长的暗中保护,屡屡化险为夷,最后搭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格兰特指挥的邓肯号,回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