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多多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他的一些养生方法,却使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有广泛的实用性。其“极热之水洗脚”,毛泽东早年也力倡些法。曾国潘养生九诀: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戒恼怒,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曰两饭后千步,六曰不轻服药,七曰静坐有常时,八曰骑射练筋骨,九曰种花养鱼怡性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养生秘诀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潘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多多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他的一些养生方法,却使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有广泛的实用性。其“极热之水洗脚”,毛泽东早年也力倡些法。曾国潘养生九诀: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戒恼怒,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曰两饭后千步,六曰不轻服药,七曰静坐有常时,八曰骑射练筋骨,九曰种花养鱼怡性情。 内容推荐 曾国潘养生九诀: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戒恼怒,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曰两饭后千步,六曰不轻服药,七曰静坐有常时,八曰骑射练筋骨,九曰种花养鱼怡性情。本书里提到的几位名人,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善于保养、维护健康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极热水洗服”,毛泽东早年也力倡法。张学良,曹软禁后,以钓鱼、嬉戏山水为乐,也得长寿,无不合于曾国落的养生九诀。 目录 第一部分 曾国藩养生观 第一章 精神情志篇 一 思想清静 二 精神乐观 三 意志坚强 四 心胸开阔 五 仁者寿高 六 节制怒火 第二章 兴趣爱好篇 一 诗词歌赋 二 琴棋书画 三 花木鸟鱼 四 郊外漫游 五 练武习射 第三章 饮食烟酒篇 一 饮食的质 二 饮食的量 三 合理烹调 四 饮食时间 五 食补与食疗 六 烟酒茶 第四章 起居节劳篇 一 起居有常 二 居住环境 三 劳逸适度 四 节欲延年 五 失眠调治 第五章 疏医远巫篇 一 疏医远巫 二 动静养生 三 适当进补 第六章 重点保养篇 一 头发面 二 耳目 三 口齿 四 胸背腰腹 五 四肢 第二部分 曾国藩疾病观 引言 第一章 曾氏疾病篇 一 失眠 二 眼病 三 疮癣 四 眩晕 五 耳鸣 六 腰痛 七 腹泻 八 汗症 九 中暑 十 晚年多病 第二章 亲人疾病篇 一 祖父病 二 母亲病 三 妻妾病 四 澄弟病 五 温弟病 六 沅弟病 七 季弟病 八 纪泽父子病 九 纪鸿父子病 第三章 其他人疾病篇 一 胡林翼病 二 将士疾病 第三部分 曾国藩修身观 引言 一 忠义篇 二 仁慈篇 三 孝悌篇 四 忍气篇 五 诚恕篇 六 名利篇 七 清廉节俭篇 八 谦虚篇 九 勤早篇 十 谨慎篇 试读章节 这一席话是写给儿子曾纪泽(1839一1890)的,当时曾纪泽26岁,连日患病,神倦头眩。两岁时,曾国藩接他母子进京,虽出生乡下,却长在北京,生活水平应该高于常人,但体质弱,年值青壮也常患病,51岁去世。他弟曾纪鸿,有数学才华,推算圆周率到百多位,领先当世,33岁病逝(1848—1881)。儿子本听话,身体却差,曾国藩在教导他们读书做人时,也常讲些却病养生之道。 曾国藩养生思想的根本,就浓缩在上述两段话中:其一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将在下一小节里详细讨论;其二是不生妄念,保持清静的思想;其三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一、不生妄念 曾国藩认为心静如水,不生妄念,淡薄名利,把万事看空,有益于养生。这与佛教“断妄念”的观点是一致的。 全部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除妄念。妄念,又叫妄想。我们头脑中不断想事情,种种蓬头、种种幻想,都像电影一幕一幕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地停止。这种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除妄念,实在不易。正如古人所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但妄念中大量的功名利禄之心、患得患失之心、妒嫉之心、非分的欲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等等,却是可以努力戒除的。 佛学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攀缘外境,即不与人搞攀比,这样内心才能宁静而不浮躁。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社会生活中,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大至全球,东西贫富,反差至极;小至国内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再小到身边的事物,行业贫富悬殊,百业参差不齐;最后小到一个家族之内,兄弟之间也存在贫富。 在历史上,高僧的长寿概率明显高于帝王。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书记载,56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者6人,90岁以上者34人,80岁以上者150人,70岁以上者351人,65岁以上者423人。而同一时期的帝王,194人中,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11人,65岁以上19人。高僧的长寿与其心静有关。僧侣出家谓之看破红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世间名利看得比较淡漠。而高僧在修身养性方面更有成就,更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遇事不慌不忙,情绪变动不大,个性温和,乐善好施。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既擅长治病,又擅长养生。张仲景精神养生术的核心是: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决不见异思迁,想人非非,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在当上大官之后,仍把权、势、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烦恼,继续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德行。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没有一点架子,随叫随到;对来就诊者,不分亲疏、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并且一概不收报酬,只收成本。对无钱买药的穷人,他还解囊相助。他这样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满。有一天,夫人抱怨说:“我们没有指望你升官发财,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们陪你忙,还把钱财搭进去,我们也并不富有啊!”张仲景听后坦然一笑说:“此为人生区区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去除一“私”字,多少烦恼忧愁化为乌有!正所谓: 廉者足不忧,贪者忧不足; 知足者常乐,寓乐自足中。 思想清静,除私欲,戒妄念,实为养生一大要素。 在这些方面,曾国藩也是说到做到的。曾氏一直自律甚严,他力除私欲,一生清廉,为世人所称道。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些书,他一身衣服的价值不超过300两银子。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国藩移居经过翻修的总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园游览,花园修工未毕,正在赶办。游观后,他感叹道:“偶一观玩,深愧居处太崇,享用太过。”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最后一次游览! 晚年,他自感身体太差,实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恳辞官职,至少官做小一些,他并不贪恋权位钱财,而两位弟弟国荃和国潢便与他不相同。尤其是国荃,攻下吉安、安庆、天京后,三次搜刮,一次比一次凶。他在家乡所起的“大夫第”,长达一华里,房子数百问,中储大量财宝、家具和仆人婢女,为当时所罕见,被人讥为“老饕”。曾国藩对此极反对,他认为“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氏的确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功夫,做到了思想清静。这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也就是古人倡导的“尽人事以成天意”,这是一种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倡“尽人事”,与完全服从上天的宿命思想大不同。 思想清静通过自我控制而来,尽其在我,完全是发挥人的奋斗作用,把成败置之脑后,就不心乱,也不烦恼,自然做到了思想清静。因此说,不生妄念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的思想,都归属于思想清静,对养生极有益。 北宋文坛泰斗苏东坡,虽只活了65岁,但对养生术颇有研究,他提倡“淡泊以养性”,做到“心安”。有一次,苏东坡从山东崂山坐船去江淮一带,海上遇到大风,同船人惊慌失措,双脚失去控制,乱蹬不停,纷纷呕吐。而苏东坡却起居如常,安之若素。这种遇乱而心不乱,就叫“心安”。中国古话中的“麇鹿兴于左而心不惊,泰山崩于前而目不变色”也是这个意思,有较强的心理控制能力,才能减少情绪波动,做到思想清静。 如果遇乱心不静,乱上加乱,不仅于养生不利,甚至会有危险。传说清朝康熙年间,钱塘江一带有个富翁叫做孙越如的,他为富求仁,乐善好施。穷人向他借了粮食,还与不还,还多还少,他从不计较,在乡里名声很好。一次,他和几位朋友分乘两只一大一小的船,渡长江北上。两只船行到江心,忽然风浪大作,天上乌云滚滚,孙和三位朋友坐在大点的船上,另外小船上坐着两个人。大家正在惊惧之时,忽见天空中站立着一个金甲神人,手中拿着一个纸牌,上面分明写着“孙越如”三字。众人一见,似乎恍然大悟:原来风浪大作,是为孙员外而来!大家慌忙叫孙去坐小船,小船上的两个人赶忙跳上大船。此时孙越如心不惊,肉不跳,坦然登上小船,置生死于度外。孙在小船上刚刚站定,回头一看,大船已不见踪影,其余五人“下落不明”。孙这才知道神人纸牌的用意。假若那大船上的三个朋友遇乱不乱,与孙同生死,那么神灵一定会因孙越如在船,而投鼠忌器,不致伤害这三人性命。P4-6 序言 也许有人奇怪,既然是《曾国藩养生秘诀》,那么他为什么并没有高寿,而在1811年生,1872年过世,只活了62岁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高寿问题 这是养生的目的和结果,具体到曾国藩身上,有四点值得注意。 1.寿命长短,不全取决于养生一端,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善于养生,只构成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除寿终正寝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生长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的寿命,比如战争,比如古书中一再强调的“仁者,寿”,民间或其他所传信的:杀生太多,要减寿数①;善事功德,自添福分。当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解释这类现象时,会找到依据,也会遇到困难,仍取“神秘”一词,让其存疑。当然,其所谓“神秘”的指处,还是有不同,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即在于此。 2.寿命长短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曾氏家族却没有长寿的“传统”。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活了75岁,父亲曾竹亭活了67岁;几位弟弟,国华(温弟)死于三河兵败,年36岁,国葆(季弟)死于传染病,年35岁,国荃(沅弟)及国潢(澄弟)均活了66岁;三个儿子,第一个纪第幼折(在古代还平常),纪泽活了5l岁,纪鸿只活了33岁。曾国藩的先天素质本来不很好。家书经常讲到他、弟兄及后辈子侄,体质都弱。在他眼中,恐怕只有祖父星冈公身体最强健。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呜,因此他给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保身之训(节欲、节劳、节思)”。 3.工作辛苦,压力大,心血积亏。 曾国藩一生,在领军打仗以前,可能只有十年寒窗较单纯,十年京官较清闲,这对养生是有益的。自带兵以后,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本来就不适宜带兵打仗,身处行伍的痛苦,与其他带兵之人大不同。在建军初、中期,他只是帮办、民勇的性质,从朝廷到地方,都不买他的帐,却要独力单挑,抗击百万太平军;兵源、器械、军费、物资,筹措起来,耗尽心力,而且还遭地方官绅牵制,被成丰皇帝猜忌。“小人误国,而不能不迁就,赔笑说好话;为国杀贼,却还要防疑忌,免杀身大祸”。这份苦衷,这份血诚,乃至以后的成就,那是叫他的门生佩服得不得了的了。曾国藩所消耗的心血,“心已用烂,胆已惊碎”,虽亿万人等、千古功臣,都少有体验。加之曾国藩自律甚严,十分勤劳,“日理万机”一词用在他身上,丝毫不过分,心血积亏,那不是一星半点的亏。虽然万丈栋梁,也是当不住重压与虫蚀的。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氏多次上书,请求归隐,未获批准。后又以久病之躯,赴天津处理教案,做了卖国贼,激起全国公愤,晚年的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其一;以他的才识,大致可以想见受命去天津的正负结果,却仍以年老衰疲之躯、悲壮地去了,这是其二。因而,他在去前,做了遗书:“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见《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示二子》)人到老了,得一个卖国贼的称号,而且是要流传历史的,曾国藩即使想养生,心情、身体上都很难做到的了。天津教案之后一年八个月,曾国藩就死了。明明知道,却还要去,这等精神,可谓古代忠臣的绝唱了。 4.前人说“七十”就是“古来稀”,尤其在兵马动荡的岁月,曾国藩活了62岁.虽然今人不觉其高寿,而在那时,也还当得起“难能可贵”四字。而就在他之后的70年中(即到1949年),中国人民大众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据考证,在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君王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止,历经4000余年,约有67个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大家所熟知的刘备、曹操,只活了60多岁,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只活到54岁。 二、养生思想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这里尝试着从六个方面来讨论。 1.精神形态方面:主张思想清静,无妄念,除私欲,不忮(zm,嫉妒)不求,这里有老子“无为”思想的影响,也能看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主张精神乐观,反对忧郁沉闷,要从苦中寻找出一片生机、一些乐趣,重在精神方面,而非对物质的占有,非人欲物欲的满足;主张意志坚强,性格倔强,倡导以风霜磨练人,不让子弟享福,使其能习劳耐苦;以“懦弱无刚”,“难禁风浪”为大耻;主张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个人得失不足计,生活小事不足忧,荣辱贵贱不足忧;仁者寿高,曾国藩却有心无力,在带兵统将时,心存“爱民一念”(有“爱民歌”),手刃军民无数(有“曾剃头”);他主张节制怒气,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应“视恼怒为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2.兴趣爱好方面:他主张读有益之书,好书也“足以养生却病”,临死之前几天,还在读《理学宗传》。他还写诗词作对联,抒怀写态,乐以忘忧;他酷爱下棋、书法、赏画。每天总要下上几局围棋,书法上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爱种花栽树,以怡性情,强调屋前屋后要多种树;他爱登山旅游,主张平时应多走路,可到郊外漫游,既赏心悦目,叉可以练筋动骨;提倡练武习射,并以此要求子弟,不可贪图安逸。 3.饮食烟酒方面:他主张食宜清淡,多吃素食,注意烹调,饮食定时,并对食补和食疗有一些研究;他32岁就戒除烟瘾,主张烟必戒,酒少喝,对嗜酒之人如澄弟,则主张彻底戒掉;他爱喝茶,不重名茶,而爱喝家乡的茶。 4.起居节劳方面:他主张卧起有常,形成生活起居的规律性,主张起居应时,尤重早起;他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不是依据风水学说,而是注意通风除湿,阳光充足,室内卫生,室外生态环境等因素,这在整个社会还很愚昧,迷信盛行的年代,是很可贵的;他还主张劳逸适度,认为人不可不劳,但不可过劳,对过劳之人,他提倡节劳节思;他多次谈到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权欲名欲物欲,也要节制性欲。纪泽新婚不久,就要求他应率新妇早起,教其节劳节欲。他对失眠也有些研究,中年以后,他备受失眠折磨,可谓久病成良医了。 5.疏医远巫方面:他主张远离医生和巫师,不轻易用药,认为“良医活人者十之七,死人者十之三;庸医活人者十之三,死人者十之七”。但疏医慎药,又“不可一概而施”。可见他并非绝对不用药物,不请医生,而只是注重通过自我调节来养生却病。为此,他主张动静结合,即主张习劳,习射,登山,散步,又提倡静养,并多次强调静坐的好处。他主张适当进补;对食补药均有见解,并认为患病之时,或自感有病之时,均不可实施药补。 6.重点保养方面:将分头发面、耳目、口齿、胸背腰腹、四肢五个方面谈。在这几个方面,有的创剧痛深,有的见解独到。如晚年“目疾尤苦”。而睡前用“极热之水洗脚”,至今仍为至理,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力倡此法。 从绝对年限看,曾国藩不算高寿,但就其个体而言,也属难得,这中间,他的养生思想起到独特的作用。其根本,可归结为:清淡,节制(或者表述为适可而止)。 从上可以得出结论,曾国藩在养生方面,即使不能说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也在许多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虽然从他个体特性而来,却有广泛的实用性,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效用。这即是编者的愿望。 曾国藩养生思想的来源 还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养生思想从哪里来。 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鸣,因此他给祖父、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节欲、节劳、节思)保身之训”。由此可知,他们家是有一点家传的养生本领的。曾国藩虽对中医粗通一二,但用药观点与良医相合,其养生思想本源,不全从医学中来,要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实际上,中国医学,其本源就从中国文化中来。 因此,有以下结论:曾国藩由科举中来,“出身词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颇深,他的养生思想中,不仅有他祖父星冈公的影子,也深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着对前人养生思想的合理继承,尤其是孔子、老子两位圣人的养生思想,除了老子气功修炼得道的这一观点之外,几乎都有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是古代的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曾国藩影响很大。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活了72岁,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是文弱书生,他身材高大①,体格健壮,文武双全。他一生历经奔波,饱尝打击和挫折,却活了72岁②,可见其养生是卓有成效的。 孔子的养生观可以归纳为四点: 1.自强不息,以苦为乐。他55岁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极不方便的交通食宿条件下,用14年时间,走遍各诸侯国。一次师生们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孔子问弟子们:“我们既不是虎又不是鹿,为什么都困于旷野之中?”他的高足颜回于是发表了一番“夫子之道至大,故不能容”的高论,孔子大悦,说:“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做账房先生。”这句有些失态的话反映了孔子极度高兴的心情。孔子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相传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并整理《诗经》《尚书》,编修《春秋》,传上古文化于万世,劳苦功高。 2.仁者爱人,大德必寿。“仁”是儒学的道德基石。在孔子以前,大德必寿已有事例:传说尧帝118岁,舜帝110岁,周文王90岁,周武王93岁。 3.重视锻炼,健身为本。孔子喜爱射箭、驾车、弹琴,还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登山,泰山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4.衣食住行,处处留意。在衣着上,孔子夏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睡时一定穿睡衣,洗澡有“明衣”;坐的是“瓜络”做的垫子,冬保暖,夏防潮;饮食上,讲究卫生,食不求饱,讲究烹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多样,“斋必变食”,饮酒勿醉,不随便用药;在住所上,孔子只求寝处适宜,反对贪图舒适安逸,倡导早起。对在大白天睡懒觉的宰予,他非常气愤地斥责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柯也!”在行的方面,孔子善于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形容他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飞翔。 此外,孔子还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前后对比,我们将发现,孔子的养生思想,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很深的烙印。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曾国藩的养生观也有很大影响。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31岁时曾去周都洛阳向他问礼,当时老子已有八九十岁①。老子究竟有多少寿数,难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长寿,他所著的《道德经》,有许多养生的论述,成为我国养生学和医学的理论源泉,因此老子被尊崇为中国养生学的祖师。 老子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三条: 1.保养精气。他提倡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注重节俭,谦谨和爱心。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2.顺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老子的天道观和养生观。顺乎自然的规律,才能长寿。 3.气功修炼。老子关于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论述,指导后人创造出许多锻炼方法,如静坐功,这种方法一直为曾国藩所推崇。气功修炼达到上乘境界叫做得道,此时精满,气充,神足。 曾国藩死状初探 曾国藩去世前,问起妻子欧阳夫人,父亲曾竹亭逝世时的情况(他父亲死于1857年),说:“吾他日当俄然而逝,不至如此也。”事实确是如此,他死得并不痛苦。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忽然右足麻木,中医称为“肝风”,回到内室,对二女纪曜说:“吾适以大限将至,不自意又能复常也。” 二十六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他出城迎接,在轿中背诵《四书》,忽然间,手颤抖着,指身边的戈什哈④,似欲说点什么,却口噤不能出声,急回署中服药,医者都说他“心血极亏”。 二月初二,伏案批阅公文,又发轿中病症,他自知来日不多,召纪泽、纪鸿二子,费了很大精力,才说明自己的一个心意:丧事应遵古礼,不用僧与道。 二月初四午后,由长子纪泽陪同,在总督花园散步,忽喊足麻,抽搐,儿子急扶他至花厅,已不能言语,于是更衣端坐,家人环集左右,三刻钟后,安详去世。 佛学认为,人最后的养生福分是善终。如果不能善终,命了之时,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急得像落汤的螃蟹和热锅中的蚂蚁。佛经上说,这种情况下,人就像乌龟脱壳那么痛苦,外表的挣扎只是表象,内心的恐惧、痛苦和彷徨,更非笔墨所能描述。 曾国藩之死状,意识是清明的,自知临去的大致时间,也知道心血久亏、功能衰竭而导致无病而终,算得上是佛经中所说的“中善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