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人生
天下极乐之根源莫如爱,天下极苦之根源亦莫如爱。然苟得爱之胜利,则虽极苦之中有极乐存焉。则谓爱亦极苦之根源,实表面之谈。谓爱为极乐之根源,乃真天地间万古不磨之真理也。其势力盖足支配芸芸众生,无有能越其界限者。得之则人生有价值,不得则人生无价值。知此则人生有乐趣,不知此则人生无乐趣。爱为人生之秘机,爱为人生之秘钥。人兽之别,即系乎此。
天地间爱之最真挚者有二,日母子之爱与夫妇之爱。孟子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母子之爱与夫妇之爱,虽赴汤蹈火,绝胆(诛身,有)不能损其毫末者。其精神直可动天地,泣鬼神,莽莽大地,芸芸众生,至德极善,无以逾此母子之爱占人之前半生,夫妇之爱占人之后半生。人之一生,盖为爱所抚养,爱所卫护,爱所浸润,爱所维持。人生无爱毋宁死,人生有爱虽死犹生。
母子之爱与夫妇之爱皆本诸天性,与有生俱来,不过表显有先后。其潜伏于本能中,则因其同为天地间最纯最洁之爱,根源即在乎此。
儿童终日与慈母相依,亲近抚爱,融和如春。无第三人离间其问。母子心目中,除爱外,无所用其顾忌,无所用其避嫌,无所用其抑制。故能存其天真,保其真爱。
夫妇之爱,其出于天性,与母子同。然在吾国则但见母子之爱,至于夫妇间则十八九皆冷淡如路人,与天性适相背驰,则又何哉?
吾固已言之,母子之爱占人之前半生,夫妇之爱占人之后半生。若仅得母子之爱而缺夫妇之爱,则谓大多数人仅生得一半。前半生有其生命,后半生虽生犹死,殆非过言。呜呼,何吾国死人之多也。吾为此惧,请为国人一采其致死之由。
最先由于基础之错误,正当婚姻应先有恋爱而后有夫妇。吾国之大多数婚姻固无所谓恋爱,即有恋爱亦往往在名分已定之后。其间出于不得已者居十之八九。此其遗憾,虽女娲再世,无力填补。夫人无愉快欣慰之怀,而希冀其常有和气迎人之笑容温语,固不可得。若虽有愉快欣慰之怀,乃非由衷心,出于勉强,则其表面即强作笑容,其实际盖吞声饮泣,有不足为外人道者。即有笑容温语亦暂而不久,伪多而真少也。明乎此,则吾国夫妇间何以冷淡如路人,其原因可不待辩而自明。盖本无所爱,不能强作爱之表现。犹之乎本无母子之情,而欲强一任何妇人视一任何儿童如己子,强一任何儿童视一任何妇人如己母,除于戏台上一时扮装之外,遍天地间不可得也。呜呼,彼本为路人又安怪其冷淡如路人哉。
其次由于腐儒之提倡陋俗。吾国腐儒所极力提倡之陋俗,足以摧残夫妇问之和气生气,使之灭息无复有余烬者,莫如“夫妇相敬如宾”及“举案齐眉”各谰言。吾人聚素心人促膝谈心于一室,无所拘束,无所顾忌,言笑自如,各畅所怀,行坐任意,举止自由,其快乐安慰较与新客同座,端坐拱手,唯诺随人,其相差岂可以道里计。然而吾人对于素心人之情谊,较与新客之情谊,又何若。今以夫妇之亲且爱,而劝其相敬如宾,已近囚狱,苟益以举案齐眉之行为,则径可以加以锣鼓与猴戏比其优劣矣。此虽为例不多,常人未必皆尝行此,然有腐儒举为鹄的以示模范,其流弊所及,足以丧尽能医众苦之真爱而有余。腐儒不足责,吾惟祷其速死。活泼有为之青年,安可不稍稍运其思想,一洗陋俗,而勿再为半死之人。当知“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皆为招待路人之良法。至于夫妇之间,则以融和恰悦为尊尚。 最后由于腐败之大家族环境,一人前半生所享受之母子之爱,无人间之,后半生所享受之夫妇之爱,则在吾国之陋俗,有多端之离间。其最甚者,莫如腐败之大家族环境。夫妇之爱,无论如何其受授及享用,皆绝对仅限于当局之二人,不容有第三人搀杂其间。吾信此实可为社会学中之一定律。欲保持此定律之价值及完备,其第一条件,在有小家庭制度。若在腐败之大家族环境内,则欲搀杂或破坏,最少亦有阻碍之力者大有人在。苛虐之翁姑固无论已,即叔伯妯娌亦居间阻碍。此数人而能与此小夫妇团结一气,则将二人之爱而推广扩充之,成为数人之爱。爱之本身,固尚自若,无如夫妇之爱无论如何绝对限于当局之二人。谓此为我所发明之社会学中定律,亦无不可。即当局愿让,旁人亦无福消受。旁人既无能消受,乃无时不肆其谗谤倾轧之伎俩。当局为避嫌计,不得不敛其爱之形迹。于是虽于彼此言笑之间,苟非在晏居之处,未有不存戒心者。而其尤当力戒以避人耳目者,莫甚于亲爱之态度。戒之既甚,易之者舍冷淡莫属。冷淡既久,爱之精神亦随之湮没。盖精神虽为表现之本,表现亦助精神之长存。久作愁眉哭脸之人,心境亦随之俱移。此则心理学家所证明,非区区一人之私言也。呜呼,腐败之大家族环境。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此恶不除,家庭永无改良之由。半死之人遍国中,永无超度之期矣。或日,子喋喋言爱与人生,人生所贵亦在为人类“服务”Service耳。仅孜孜于爱之为言,何见之未广乎?日,基督教之精粹在为人类服务,而其精义则以爱置于希望之前,人生得全其爱则学识道德及事业皆得其滋养而日增光辉,服务之凭藉亦全在乎此。子乃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殆亦半死之流亚欤。吾复何言。P1-3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新闻战士,是文化战线的进步人士。他虽然不以作家闻名,但他的杂感随笔、旅行通讯、经历忆述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兼具史料性和文学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邹韬奋是以主编《生活周刊》而知名的,这份刊物从一九二五年一直出版到一九三三年。此后,他又先后主编过十种报刊,参加编辑和担任特约撰述的报刊也有数种。他在盛年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他一生著、编、译的书却有近三十种,其中所著《小言论》三集、《韬奋漫笔》、《事业与修养》、《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经历》、《抗战以来》等,以及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等,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著作。
从以上书目可知,邹韬奋的主要作品是杂感、随笔、游记以及对自己的经历的记述或回忆,还有一部分论文。本书基本上就是按这样的文章类型来分辑的。
第一部分是杂感、随笔和短论。这是韬奋作品中数量最多的。除上文列举的集子外,还有《大众集》、《坦白集》、《展望》、《再厉集》、《曙光集》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发表感想和评论,观察精准,观点鲜明,分析透辟,语言犀利,其中许多是现代杂文的优秀之作。
第二部分是旅行通讯。邹韬奋曾经有过比较系统的海外旅行经历,行踪遍及欧陆、英伦(包括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等)、苏联、美国。沿途与所到之地,他都记下了所见所闻。不过,他的这些文字并不是普通的游记,风景名胜乃至一般的风土人情并不是记述的重点,而社会政治状况等等才是作者所钟情的内容——向国内读者报告这些,也正是作者出国考察的目的。而且这些作品绝不仅仅是“记述”,它更有分析、比较、评论。因此,说它是“旅行通讯”固然不差,称它是“考察报告”也不算不妥。这方面共有四个集子,本书从每个集子中都有选录,注重政治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文化性。
本书的第三个部分是作者有关自己经历的忆述,主要来自《经历》一书。该书有两个部分——“二十来年的经历”、“在香港的经历”,这里主要选自前者;原书附录的《我的母亲》一文,在这里按时间顺序安排到了开头。自述必然涉及交游之人,这里选录的文章除记述早年的先生外,作者狱友的几篇也都全部选录,因为这“友”的独特,也因为他们都是现代史上的名人。不过,为了保持原著的完整性,这些文字并未与第四部分专门谈人的放在一起。
邹韬奋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新闻特性,又有独特的文学性。他在宣言《生活周刊》的文风时,表示要“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明显畅快”,他的文章是做到了的。这样的文风,似也是现时代的执笔为文者们所该取法的。
编 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具有突出的地位,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文体以有韵无韵区分的时代,散文与韵文相对,固然得占大半壁江山;即使是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齐备的时代,散文亦是一方重镇。近世以来,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小说等长足发展,但散文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不但有作家钟情此种文体,专事散文随笔的创作而卓成大家,即使以其他体裁创作为主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从事过散文写作;而且由于散文体裁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众多不以作家名世的人也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其所蕴涵的滋育我们的营养真可谓“无穷无尽”。正是为了较为系统地整理这笔宝藏,挖掘其丰富营养,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计划以二十世纪初为起点,以人为单位,从我国历代散文作家中选取名家精品,汇成丛集。入选作者除专门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与此相应,不仅选取狭义的纯粹散文作品,也选取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甚巨但不那么纯粹的大散文作品,从而不仅体现散文的文学价值,更体现散文创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也可以说,这是这套散文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变的大风景……
丛书所选各家散文的编排,或按其原集编排,或重新分辑编排,一视作者原作情况而定。选文除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一仍其旧,以见作品原貌。为了阅读的方便,对一些于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的专门术语等作了适当的注释。关于具体的编选情况,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况,每一集后缀以编后语,给以简略的说明。
丛书计划分批相对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名家名作,随后向两个方向延伸,陆续成其规模,期于有所贡献。
愿广大读者襄助之;愿广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华散文百家”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变的大风景……
《邹韬奋散文》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爱与人生、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走狗、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久仰得很!、集中的精力、敏捷准确、随遇而安、坚毅之酬报、干、感情、肉麻的模仿、高兴、办私室等。
《邹韬奋散文》由邹韬奋编著。
《邹韬奋散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邹韬奋的经典散文,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散文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散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