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济南的那些事儿/老济南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稚庐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首前尘,少时乐闻父老耆宿话旧,及长又喜杂览,故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市井掌故、里巷琐闻、人物逸事略有所知。上世纪70年代末,浩劫之后,偶有闲暇,便于旧居老屋纸窗之下,《老济南的那些事儿》作者张稚庐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断断续续写出。浮生若梦,今番重记,不独抚今追昔,亦可藉以察知当年济南民间的人情、世态、风习、买卖、工艺、娱乐、游逛、饮食等,从而折射出社会的一个侧面。

内容推荐

张稚庐的《老济南的那些事儿》包括民俗、风情、市井、饮食、轶事5部分内容。民俗部分描写了岁时节令、市井琐闻、风物民情,饮食部分介绍了许多老济南当年喜闻乐见的小吃及食风,风情和市井部分描写了当年老济南的四合院、戏院、采莲船以及老济南的戏曲等。《老济南的那些事儿》轶事部分写了济南文人名士和传奇人物的趣闻轶事。

济南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城,有着近5000年的建城史,不但众多的名泉闻名天下,而且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生活、旅居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目录

民俗

 老济南的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月二龙抬头

 艾绿粽香过端午

 金风玉露一相逢——七夕

 烧法船与放河灯

 中秋节的兔子王与鲜果市

 重阳琐话

 蟋蟀声残“送寒衣”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儿啼帖”的故事

 老济南的医俗

风情

 四合院情韵

 济南的杨柳

 明湖画舫采莲船

 暮春三月的药市会

 春到柳埠袁洪峪

 老济南消夏记

 夏夜卖花声

 黄河听涛

 街头的夜曲

 庙里的说书人

 历下秋色

 冬日采冰

 儿时的玩具

 蝈蝈葫芦

 老济南的独轮车

 老济南的油灯

 济南人的泉水情

市井

 茶馆·茶社·茶园

 幌子·商标

 闲话济南旧书肆

 老济南的裱画铺

 “东燕窝”小市

 漫话“吉房出租”

 货声谈往

 锣声镗镗吹糖人

 旧时的粥厂

 老济南的青莲阁

 代写书信摊

 芽枣与“兴盛山果行”

 老济南的灯轿幡杠铺

 小人书铺

 济南的皮影戏

 舞斗斗·拉洋片

 客栈

 戏院

 板桥码头

 当铺

饮食

 遐迩闻名的济南菜

 济南的风味小吃

 荷叶肉·荷叶粥·炸荷花

 八宝粥·杏仁茶·油粉

 济南的“酸蘸儿”

 家乡的窝窝头

 榆钱

 番薯

 春在溪头荠菜花

 老济南的晒菜与腌菜

 糖果与桌盒

 闲话炒栗子

 春韭吟

 南北臭豆腐

 旋饼·枣旮旯

 老济南的“绍酒”

 酥菜与徽州锅

 玉美斋的糕点

 萝卜琐谈

 济南西餐馆谈往

逸事

 檀道济与“唱筹量沙”

 华不注轶话

 娄敬与莲台山

 华不注山人周密

 顾炎武与济南“文字狱”

 张尔岐与《蒿庵闲话》

 清诗人黄仲则在济南

 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

 说书的白妞

 济南同善社

 徐镜心烈士就义前后

 《新鲁日报》摭谈

 张默生与《武训传》

 焚于兵燹的《大明湖》

 郑继成义士刺杀张宗昌

 郁达夫的济南行

 奎虚书藏

 版本目录学家王献唐

 老济南的戏曲

 程砚秋来济琐记

试读章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相传为天官赐福之日,普天同庆。三街六市彩灯高悬,众百姓家门口也挂上花灯。火树银花,星群光灿。这天还有踩高跷、玩龙灯、跑旱船、放烟火、猜灯谜、吃元宵等乐事。

晚上,大街上热闹起来,高高低低、花花绿绿的彩灯辉灿如昼,几乎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来观灯。人潮涌动,一片鼎沸声。夜空中又闪起五彩缤纷的烟火。“叮叮咣——叮叮咣——”锣鼓喧天,那边远远来了高跷队……当年,济南有几拨出色的高跷队,如东舍坊街的、西青龙街的。远近有名,年年“扮玩”。高跷队由街坊上热心的老少爷们儿发起。每年过了正月初五,年轻人便绑上高跷在空旷处练起来。老人不能踩了,便教给后生们劈叉、弯腰、翻跟头以及化装、抹脸子,耍蝴蝶、穿戏衣、揣大瓢(丑婆子的装束)等,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成了集体的“扮玩”。元宵节上街表演,人们一听是东舍坊或西关的高跷,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树上房上都是观看的人。大商铺门口还放上八仙桌,摆上烟、点心、茶招待他们,临了要送上红包,算大家的辛苦钱。高跷队最前头由一个“打棒的”开路,他头戴和尚发,黑衣罗帽,脚穿快靴,手持两根大棒.敲得“叭叭”乱响。他的高跷腿子比其他的都高,足有五尺多,鹤立鸡群。他先一圈一圈地“拉场子”,随后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渔翁、渔婆、樵夫、狐仙、许仙、青蛇、白蛇、刘海、丑婆子、赃官……一拨一拨耍起来。其中傻小子扑蝴蝶极滑稽,这傻小子光头上扎个朝天锥,鼻子上抹块“豆腐干”,红袄绿裤,有如京戏《扫雪打碗》里小丑保柱的装扮。另有一个搽粉抹胭脂的蝶妞手拿一根丈余长的竹篾,顶端缀个彩纸大蝴蝶,那蝴蝶颤颤悠悠地在傻小子面前飞来飞去,惹得傻小子东扑西颠,又是劈叉,又是倒立,突然来个“单腿跳”,赢得一片喝彩……

高跷队刚过去,火鞭的青烟还没散去,“咣咣咣——咣咣咣——”唢呐锣鼓声中玩龙灯的又过来了。头里是一对一对的云彩灯、四蟹灯、富贵平安灯……后面才是龙灯。它有二三丈长,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由扎彩匠人制作,先用竹篾子扎成骨架,再用细纱布裱糊成型,面部用金银纸、彩纸装饰。最后安龙角、转动的龙眼及长长的红龙须。之后。牢缚在一根四五尺长的木棍上。龙身是用竹篾子扎成圆筒形骨架,外面糊上纱布后再敷彩画鳞。一节龙身长约三尺,直径二尺许。有的每节竹筒内还安着两个套在一起能旋转的铁环,内环当中插牛油蜡烛,无论怎样耍动,旋转的内环直径始终保持水平,蜡烛不会歪倒,可谓巧矣!每节竹筒下也缚着木棍,连接一节节竹筒的是绘着龙鳞的布套。每节竹筒之间要留出一定空间,以便舞耍。龙为单数,有九、十一、十三节。舞龙前先要向龙灯上祭,烧香焚纸放鞭炮,而后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地涌向街头。龙身灯火通明,蜿蜒腾跃,张口吐舌,追逐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大红宝珠,忽而高耸,似冲向云霄;忽而冲下,像破浪人海……玩的花样有“咬尾”、“戏珠”、“抱柱”、“打滚”等。当年城里的龙灯以大明湖船户玩得最好。他们的龙头格外大,有“压煞龙头,跑煞龙尾”之说。船户们事事争强,舞龙不惜力气,一条巨龙玩起来气势磅礴、雷霆万钧,谓之“玩命灯”。城外以十六里河兴隆庄的龙灯最精彩,它的龙头杆上还盖着清朝官府的“火印”(类似通行证),龙头骨架代代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可惜于“文革”中付之一炬。

这一天于观龙赏灯、飞觞醉月之余,吃几个元宵是应景点缀。

P10-12

序言

去年岁尾,济南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告诉我,希望我把过去所写的济南民俗风情、旧闻逸事选出一部分,交他们结集付梓。而后将旧稿拂去积尘,翻检一遍,从中选出若干篇,分编为民俗、风情、市井、饮食、逸事五个门类。这些小文大半曾在报刊发表,因写作时间跨度长,笔调及篇幅不尽一致。年来衰病侵寻,重写不易,只好一仍其旧。

济南是我的故乡,忧乐歌哭于斯几十年。回首前尘。少时乐闻父老耆宿话旧,及长又喜杂览,故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市井掌故、里巷琐闻、人物逸事略有所知。上世纪70年代末,浩劫之后,偶有闲暇,便于旧居老屋纸窗之下,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断断续续写出,聊以自遣。风雨晨夕,一灯荧然,不觉二十余年。知堂老人《夜读抄·清嘉录》有云:“我们对于岁时土俗为什么很感到兴趣,这原因很简单。就为的是我们这平凡生活里的小小变化。人民的历史本来是日用人事的连续.而天文地理与物候的推移影响到人事上,便生出种种花样来,大抵主意在于实用。”我写的这些民俗风情是民国时期的,多为亲见亲闻亲历。那是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但故里巷陌中的老百姓却依然古道可风.亲朋故旧之间,街坊邻里往来充满融融暖意,生活中的种种习俗让人感到温馨。光阴荏苒,随着世道嬗变,许多民俗风情已经湮失。沧海桑田,浮生若梦,今番重记,不独抚今追昔,亦可藉以察知当年济南民间的人情、世态、风习、买卖、工艺、娱乐、游逛、饮食等,从而折射出社会的一个侧面。

风俗旧闻一类的书,历来是方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这些小文,若能于乡邦文献中添得一砖一瓦,则实为幸甚!旧文整理中,吴浩平先生助力甚多,永志高谊。

张稚庐

2008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