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史有智慧(中国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李学诚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的报国之志、修身之道、成功之法、处世之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李学诚主编的《读史有智慧——中国卷》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选择一些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历史事例,结合读者的工作实际,进行评析和解读,为读者借鉴历史智慧,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参考。

内容推荐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所流传的报国之志、修身之道、成功之法、处世之方,如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大智慧。李学诚主编的《读史有智慧——中国卷》是《读史有智慧——世界卷》的姊妹篇,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选择一些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历史事例,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进行评析和解读。《读史有智慧——中国卷》分为十章,内容包括提升境界的智慧、读懂他人的智慧、拓展胸襟的智慧、能屈能伸的智慧、权衡利弊的智慧、与上级相处的智慧、驾驭下级的智慧、获得好人缘的智慧、弱势变强势的智慧和化解对手的智慧,为读者借鉴历史经验,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提升境界的智慧

 谦恭:放低身段赢得帮助

 诚信:一诺千金才能服众

 坦荡:有效缩短心理距离

 敬人:换取对方的尊重

 律己:身正才能正人

第二章 读懂他人的智慧

 知彼:了解对方的心理

 见微:由细节摸清他人的特点

 察行:从日常行为中读懂人心

 识远:看人要有长远眼光

第三章 拓展胸襟的智慧

 大度:公务中不计私人恩怨

 宽容:给别人犯错误的“权利”

 赏识: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感化:以德报怨赢得人心

 坚韧:突破逆境的修养

第四章 能屈能伸的智慧

 低调:适当收敛锋芒

 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示弱:保护自己的智慧

 蓄势: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第五章 权衡利弊的智慧

 择善:选择的智慧

 冷静: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远见:分清眼前与长远利益

 舍得:善于舍才能有得

 决断:遇事切忌犹豫不决

第六章 与上级相处的智慧

 分寸:与上级保持适当距离

 从容:不要过分谦卑

 安分:做事切忌“越位”

 谦逊:不可恃才傲物

 明责:不争功也不诿过

第七章 驾驭下级的智慧

 激将:刺激也是一种激励

 尊下:用行动打动下级

 褒贬:让下级心悦诚服

 慎罚:包容但不纵容

 警诫:用行为教育下级

第八章 获得好人缘的智慧

 平易:赢得更多朋友

 信任:善施知遇之恩

 慎言:少在他人面前评论人

 婉拒:拒绝的艺术

第九章 弱势变强势的智慧

 拖延:争取缩小彼此差距

 捭阖:巧妙借助第三方力量

 附强:有与强者联合的勇气

 用虚:化解对手的锋芒

第十章 化解对手的智慧

 宽和:给对手改变的机会

 德量:用人格魅力感化对手

 示弱:博得对方的同情

 仁恕:善待曾对不住你的人

试读章节

谦恭,放低身段赢得帮助

【读史智慧】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尚书·大禹谟》

【白话意译】

舜帝说:“唉,禹啊,那些三苗不服从我们发动叛乱,你去讨伐他们吧。”……

三十天过去了,三苗还是不服。伯益来帮助禹,对他说:“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上天,没有远的它到不了的地方。自满的人,会给自己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因这种品质得到益处。这是上天的道理。当初,舜帝在历山耕田,往来于田间的时候,因为父母对他不满,他每天向上天呼号哭泣,对父母往往引咎自责,恭恭敬敬地服侍父亲瞽叟,拜见父亲的时候,严肃而又充满敬畏之情,瞽叟这才信任和顺他了。至诚之心能够感动上天,更何况三苗呢?”

大禹拜谢了伯益的谏言,说:“对!”于是大禹整顿军队,班师回朝。舜帝在三苗的地方实施文德与教化,人们挥舞着干盾和翳羽在两国之间舞蹈。七十天后,三苗前来归顺。

作为领导者,在一个单位里往往“位高权重”,时间久了,很多人会滋生出傲慢之气。或者处理事情时有“霸蛮”之气,或者对待他人时有凌人“盛气”。这时候,他的下级往往摄于领导者的地位,不敢有什么冒犯顶撞;即使是上级,也往往出于对下属业务能力的认可,对这种“风格”讳莫如深。但是,领导者有了这样的品质,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等于无形之中给自己埋下进步路上的“地雷”,搞坏了人际关系,在关键时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在背后得不到下属的尊重,结果是妨碍自己的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古圣先贤们,大多数都提倡的“谦恭”的美德,对于领导者尤其如此。诸葛亮在《将诫》中说,将领要“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这就是要求将领要有谦恭的修养。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无数出身低微的人士,由于具有谦恭的智慧,不断赢得他人的帮助,最终走向功成名就的人生境界。

◎徐达为什么成为明朝第一功臣

徐达,明初著名军事家。徐达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小时候就是患难兄弟,属“贫贱之交”。在创立明朝的过程中,徐达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即便如此,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下属,徐达都报以谦虚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

明朝初年,元朝残余势力建立的北元政权盘踞大漠,威胁明朝的北部边境。徐达几乎每年春天都要奉命出征,直到晚冬时才回京。每次出征前,朱元璋都会让他休假并为他设宴,席间常以两人布衣时的习惯,称徐达为“徐兄”。但徐达却一直保持臣子的姿态,从来都称朱元璋为皇上,并更加谦恭谨慎。每次出征班师后,徐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把将印交还给朱元璋。

有一次,朱元璋郑重其事地对徐达说:“徐兄你劳苦功高,至今还没有一处安适的居所,我把我称吴王时的旧官邸送给你吧。”徐达马上回绝:“您的官邸曾经是皇帝的居所,我只是一个臣子,怎么能住进去呢!”无论朱元璋怎样劝说,他一直都婉言谢绝。

朱元璋并不死心,他特意邀徐达一起饮酒,把他灌得大醉。徐达酒醉后昏睡不醒,朱元璋就命人将他抬到了自己旧官邸的龙榻上。徐达醒来后,惊了一身冷汗,马上起来跪在门外,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非常欣赏徐达的态度,见徐达死活不要住自己的旧官邸,于是下令在自己的旧官邸前为徐达建造府第,亲自在徐达府前的牌坊上书写了“大功”两个字,表彰徐达的功勋。

在这样的细节上,我们可以想象出徐达谦恭的样子。不仅对皇帝谦恭,对其他人徐达也表现出同样的态度,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据《明史》记载,徐达在军中与士兵同甘共苦,没有一点大将军的架子,所以得到士兵的拥戴;徐达在朝中,喜欢邀请有学问的儒生一起讨论学问,也相处得非常和睦融洽。

徐达的谦恭品格,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朱元璋也很满意。徐达能够一直得到朱元璋的器重,固然与他和朱元璋的私交,以及他的战功有关,但显然也得益于他谦恭的修养。徐达病逝时,朱元璋专门停止上朝听政,亲临葬礼,悲痛欲绝。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徐达的后人三世王爵,并亲自为徐达撰写墓碑的碑文,让徐达配享太庙。在明朝的功臣庙里,徐达的画像排在第一位。

有人说,徐达是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在生病的时候被朱元璋用一只蒸鹅“赐死”的。但是据专家考证,这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罢了,而且是到了清代才有这样的传说。根据《明史》的记载,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非常高:“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意思是说,徐达奉命出征,成功凯旋以后,不骄傲,不自夸,不爱女色,不贪占财宝。他为人正直,一生没有污点。能够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的人,只有大将军徐达一人。

可能有人会说,徐达是朱元璋这种“雄猜之主”的臣子,谦恭只是为了“自保”。但是我们从徐达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无论对上对下都保持着谦恭的态度,绝对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把谦恭作为自己的处世态度,从而赢得上级的信任和下属的拥戴。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