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信编著的《灵兰剔藓/夜光杯文丛》所收的文章是作者这几年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灵兰剔藓”专栏散文随笔。作者用中国医学知识,既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写出了中国医学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传统中医不同时代特点的看法以及对当今中医状态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文化趣味,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灵兰剔藓/夜光杯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华信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华信编著的《灵兰剔藓/夜光杯文丛》所收的文章是作者这几年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灵兰剔藓”专栏散文随笔。作者用中国医学知识,既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写出了中国医学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传统中医不同时代特点的看法以及对当今中医状态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文化趣味,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灵兰”泛喻中医学,“剔藓”指剔除古碑苔藓而重现其旧真。显然,博大精深的宋前中医学,与今日事实存在的中医框架、思路是不同的……潘华信编著的《灵兰剔藓/夜光杯文丛》是夜光杯文丛之一,《灵兰剔藓/夜光杯文丛》表现了作者对传统中医不同时代特点的看法以及对当今中医状态的思考和感悟。 目录 自序 闲话中医“补液” “秘方”不秘 从中医后继乏人说起 吃药与“吃药” 小炷焚膏 “只将食粥致神仙” “不服药为中医” 救救传统丸散膏丹 从韩剧《大长今》中“倒仓法”谈起 中医心理疗法杂说 两块废弃了的石碑 肥瘦之间 淡食千秋 就诊笔记 伏暑进补论 酷暑易着凉 话说“肾亏” 秋湿与秋燥 再谈秋湿与秋燥 谈谈中医的除病与养正 读“姜”联想 两种思路一样情怀 膏方治病记 吃的学问 “治未病”与“倒仓法” 心态与治病 “与狼共舞” 我为附子呼号 春夏养阳 郑板桥书法与中医流派 脉下说真 谈谈中医体质分型 说说人参 鲜药消亡的悲哀 信医不信巫 流派与源头 岁暮养心 中医与书法 曾经的路 茶能“清头目” “开掘宜深” 养生在心 秋天吃生梨 向兰州佛慈药厂致敬 一张五十五年前的旧药方 台北医事琐记 膏方问对 吸烟与coPD(慢阻肺) 南“膏”北移 说说中医“调理” 中医不只是“调理、调理” 从中药计量改制说起 张聋聱与淡豆豉 落寞的唐代医学 淡定养生 治病与治体 搭脉知多少 中药忌绿豆? 饭量与药量 被遗忘了的名医汪成孚 “南山小筑”的尘封往事 “但愿人长久” 旧梦客京华 临池颐养 远足长精神 国人体质辨 养生琐说 体形与健康 我是附子迷 阴虚只能生内热? “允执厥中”与中医 被蒙冤了的《局方》 漫话大黄 “上工治未病” “活到一百岁” 医生的字 中医治“体” 酷暑清心记 在严苍山临床传承基地启动时 中医传承与“三驾马车” 地黄杂说 两个框架两种思维 灵兰琐说 附录 行医缘结陆俨少 断肠忆恩师——严苍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与裘沛然先生三十年相聚点滴 试读章节 补液也叫输液,俗称“打点滴”。西医临床常在葡萄糖液中加人药物,直接静脉滴注,治疗各种较为急、重的疾病。现今医院的补液已是热火朝天,有时连普通感冒发热也不例外,不免小题大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我说中医也曾用过补液治病,别人或许会认为我在讲天方夜谭,然而这是历史事实,它需要追溯到遥远的唐宋时期。当时在临床上曾经普遍地大量地应用各种植物的新鲜自然汁,来补充体液,弥补重证、慢性病造成的体液消耗,同时又发挥它们独特的治病作用。当然,那时补液不可能像今天一样静脉滴注,而是靠口服、频服、大量服,通过胃肠道的吸收,发挥它们的作用,然这种先人独创的补液方法与今日静脉滴注的作用和目的可谓如出一辙。常用的自然汁有:生地黄汁、天冬汁、麦冬汁、葛根汁、地骨皮汁、藕汁、百部汁、百合汁、芦根汁、茅根汁、生姜汁等,它们新鲜而富于营养,既补液养阴,固护元气,又各具治病的特点和优势,协助主药,起到治疗的作用。在历史上它曾经为拯救各种急证重病,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重大贡献。如初唐名医孙思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用生大黄粉、生地黄汁两味药,前者止血,后者补液。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在卢湾区中心医院中西综合病房与焦东海医师共事,分管病房,目睹大黄止血之验者无算。焦医师筚路蓝缕,数十年矢志于大黄之研究,其切实的疗效已得到科学的认证。问题在于一千四百年前孙思邈用大黄的同时,再补助以大量的生地黄汁,我说这比单用大黄更胜一筹,因为地黄不仅协同大黄止血,更在于它能凉血清热,养阴生津,补充体液而抗失血性休克。这样绝佳的秘方,孙思邈并没有像今天电视剧中某些老字号国药店的掌柜们一样把它精心庋藏起来,轻易不示人,也没有因此而走下太白山来到长安改作药材生意,而是毫无保留地在《千金方》一书中把它公诸于世,且唯恐世人掉以轻心,竭力推崇它为“吐血百治不差,疗十十差,神验不传方”。大医精诚,天人共鉴,能不令今人汗颜?! 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补液良方更多,如治严重咳嗽,久久不已,用“生百部汁、生姜汁、百合汁、白蜜”;久病毛瘁色天不能饮食者用“生姜汁、蜜、生地黄汁”等等,今书俱在,足可印证,不复赘列。照理说唐宋已如此广泛应用自然汁了,后世一定会发展得更完善,遗憾的是历史事实并不如此。金元变革,战祸频仍,博大精深的唐宋医学的整体格局被渐次解体,代之以一时、一地、一事所需的专题医学,自然汁由于采办、贮藏的不易也随之成了明日黄花。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我随师临证,自然汁虽已绝迹,老师还仍能以鲜生地、沙参、石斛等代之,补液遗旨,一息尚存。60年代我做医生时,几家传统大药店仍可勉强供给鲜药,70年代起鲜药在药肆绝了踪影,三十年来中药界不正常的缺货成了今天正常的不供货,传统特色,荡然无存。参茸滋补,惠在富贵之家;鲜药济涸,泽被苍生百姓,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心知肚明的。新世纪前后,我带教了四位韩国医学博士有五年之久,现在他们都已回国当了教授,在顺天大学、园光大学等执教,猥承不弃,常来上海看望我,给我带来的礼品中有一次竟是一瓶生地黄汁,并说植物自然汁在彼邦采办甚易,临床习用。我既愕然,又转欣喜:唐宋遗绪,嬗递勿替!但有一点要预先声明:源流必须分清,自然汁的应用,源自我国唐宋,流及邻邦,只是,我们不要再等几十年以后,想到要恢复传统中医特色时,再组织代表团到韩国去取经,学习他们自然汁应用的经验,倘如此,未免本末倒置,有辱祖宗了。 P1-3 序言 退休以后,喜好文字的我,常写些自己在医学传承方面的观点,以及回忆师长的文章,这些竹头木屑的东西,都寄给了我心仪久切的《新民晚报》副刊,幸一一录用,无任感愧,亦可有慰平生了。 曹孟德《龟虽寿》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是“烈士”的我,少时也曾经有过豪情壮志,然数十年的生活历练,坑坑洼洼命运的磨耗,而今已烟消云散、无复壮怀了,只剩下些情结与感触萦迥心胸,特别庆幸自己在古稀之年,欣逢盛世,登上了生命过程中最后一班的阳光之舟,丰衣足食,太平安逸,夫复何求呢? 专业方面,我数十年来把中医学作为一门国学中的专题之学来研究,沉潜既久,思绪浮翩,有了自己的观点,惜与主流意识稍稍差异。我常感叹中医界内部学术氛围沉闷而落寞,以前颇写过一些自己观点的学术论文,在中医刊物上发表后,波澜不惊,寂寂收场,有的编辑还郑重其事加了“编者按”,希望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参加讨论,厘清道理,结果也是和者盖寡,不了了之。龚自珍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痦究可哀。”缺少了勃勃生机,学术便难以发展,中医学的传承也一样,所以我为之失落,为之悲哀,黯然于传统中医学的前进与发展。 《新民晚报》是伴着我从小到老倏忽六十年走过来的,“夜光杯”上的精隽短文历来在我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既然中医内部刊物漠然无应,我就产生了精简自己的观点在“夜光杯”上与计以百万的广大读者见面的想法,于是沉静下来,把医学短文,一篇篇地投寄给了《新民晚报》。 我与贺小钢编辑素昧平生,由文稿而相识而熟悉,中间有一个过程。其初,外行的我,稿件信封上只写《新民晚报》编辑部,于是在偌大的编辑部各部门间转来转去,没有了下文。后来兜到小钢编辑手中,记得那是一篇纪念陆俨少先生的长文,有近万字,她回复我内容可选用,建议增加图片、压缩文字,在“记忆”版上刊出。从这一刻起我就成了晚报的读者兼作者了。 因为在医学方面我有自己的观点,小钢编辑认为我可以多写几篇,既在读者间扩展认知,也有利于发扬国粹,这样我就拟定了“灵兰剔藓”的栏目,“灵兰”泛喻中医学,“剔藓”指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