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从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复杂性两个层面,讨论了社会发展离不开批判的原因,认识到社会精神动力的激发与行动方向的启示,都需要批判的参与;从史实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与批判的基本关系,认识到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巨大作用与独特优势;本书通过现有材料的调查分析,探究了大学不容乐观的精神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教育研究论丛 |
分类 | |
作者 | 潘艺林 |
出版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从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复杂性两个层面,讨论了社会发展离不开批判的原因,认识到社会精神动力的激发与行动方向的启示,都需要批判的参与;从史实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与批判的基本关系,认识到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巨大作用与独特优势;本书通过现有材料的调查分析,探究了大学不容乐观的精神状 内容推荐 大学是社会的精神家园,批判功能发挥的程度体现着大学的精神状况。为此,《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信任性危机”,从诠释“批判”及其意义入手,研究了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久远历史与独特作用,批判功能被遮蔽的表现、原因与危害,以及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进而指出,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恢复和强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也事关中华民族之未来与当务之急,让高等教育在释放批判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可谓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根本策略。 “批判”是潘艺林的《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对事物做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与评论。它是一种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也不必然站在其对立面的文化活动。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精神动力的激发与行动方向的启示都离不开批判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不够完善又追求完善的存在,通过批判,人与社会才有向前的动力,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否则,人的弱点就不能明确,人的错误就难于纠正,人类求善的欲望也无法得到强化和满足。也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非常复杂,社会行动易于陷入盲目。通过批判,人们才能透过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找到人与社会“应该怎样”的行动方向,才知道该如何“扬弃”,才能推动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了批判,社会的发展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批判包括社会组织的自我批判、相互批判,但种种批判都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社会组织还需要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从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批判功能的存在和作用:高深知识的自由探究,使高等教育的批判具有独特的权威;最为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能确保高等教育批判的深度和广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气质,则使高等教育的批判方式因其“保守”与稳健而独具魅力。所有这些,同时也就是高等学校发挥批判功能的有利条件。知识经济的逼近,人们会更加重视和关注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这就更有利于批判功能的发挥。 然而,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销蚀的历史与它被呼唤的历史几乎同样地久远。一些人欢迎它,另一些人则排斥它。这与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片面的教育需求观等复杂的社会因素相关,但关键在于批判功能自身的特点:它是社会所需要的,却不是社会所欢迎的。社会既需要又阻抗批判,既呼唤批判,又销蚀批判。这就使有的人不仅失去了个性,而且正在失去人性。 从批判功能被遮蔽的现状、原因与危害来看,遮蔽批判功能虽然有难以避免或可以理解的一面,但并不是合理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应然状态的缺失中,去寻求对实然状态的批判与变革。深入高等教育组织内部,才能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找到更充分的存在理由。 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存在理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关于价值的事情,凡有价值的地方就有探究的因素,有探究的因素就有批判的参与,因此,教育离不开批判,教育过程、教育改革、教育模式诸方面都与批判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教育的最高级形态高等教育也离不开批判。离开了批判,就没有教育,更没有高等教育。 第二,批判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parent function)。“亲本”表明了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和衍生作用,是批判功能最深层次的生存依据。这种依据,是由批判、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决定的。一方面,批判是高深知识得以增长的动力与理论源泉,高深知识离不开批判。离开批判,知识更新缺乏动力,学问就难于发展。另一方面,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独特的工作内容与对象,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和追求。因此,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而迷失自身。 批判功能的释放对当代中国极为重要——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反映,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中国高校应以“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为行动核心,以培养知识分子为己任,让知识分子致力于承担应该与可能的社会批判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精神,彰显大学的独立品格。 目录 引言 信任性危机与超越之路 第一章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 一、批判的本意是“评论” 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批判 一、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以批判为己任历史久远 三、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独特优势 四、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重大社会作用 第三章 社会阻抗批判 一、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现状 二、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原因 三、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后果 第四章 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 一、两种教育哲学的对立与超越对立之路 二、基本依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批判 三、内在依据: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第五章 大学的独立品格 一、批判功能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策略 结束语 让高等学校和知识分子承担应该与可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2014年 再版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