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双重社会转型的特点
一 从计划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利益结构的分化
二 从人治到法治——政治理念的更新与治国方式的变革
三 从单一到多元——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四 从身份到契约——个人地位的凸显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政治参与——基本内涵及一般理论
一 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二 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因
三 政治参与的外在功能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一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
二 政治参与主体与组织化发展趋势
三 政治参与方式与制度化发展趋势
第二章 当代中国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政治参与发展的第一阶段
一 简要的历史回顾
二 概略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模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
二 政治参与模式的主要变化
三 社会转型:群体性政治参与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当前群体性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当前群体性政治参与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二 政治参与主体的状况制约着参与水平的提高
三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深度不够
四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技术短缺
五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程度有待提高
六 依然受到物质与信息上的制约
七 政治参与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欠缺
八 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存在偏差
第三章 当代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利益主体分析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特点
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的分化与重组
一 社会利益分化的主要原因
二 社会利益分化的基本状况
三 社会利益分化引发的主要社会矛盾
第三节 社会利益分化与冲突在政治参与方面的反映
一 各社会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状况与特点
二 影响各社会群体政治参与的若干因素
三 社会利益冲突引发的公民政治参与
第四章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变迁中的社会政治心理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
一 工人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二 农民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三 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四 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五 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心理
第三节 群体心态与群体性政治参与
一 群体心态的含义与特征
二 群体性政治参与中的群体心态
第五章 制度化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第一节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一 社会协商对话的含义与特征
二 社会协商对话的发展与意义
三 社会协商对话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公民团体政治参与制度
一 公民团体与团体政治
二 政治团体的历史发展及功能演变
三 社团组织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与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公民团体政治参与制度
第三节 公民来信来访制度
一 信访工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 信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 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四节 基层议事制度
一 农村村民自治
二 城市社区自治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一 群体性事件的几种基本类型
二 群体性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
一 群体性事件的功能分析
二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分析
三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
第三节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分析
一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
二 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策略
第七章 反制度化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稳定与反制度化群体性政治参与
一 政治稳定是中国压倒一切的大局
二 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反制度化政治参与
第二节 反制度化群体性政治参与形式及基本状况
一 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
二 邪教组织活动
三 恐怖主义
四 民族分裂主义
第三节 危机防范与应对措施
一 宏观的危机防范战略
二 微观的危机管理战术
第八章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机制重构
第一节 政治参与和民主未来
——在国家与社会的两重视野中
一 民主的双重存在形态
二 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模式
三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
第二节 完善社会调节机制
一 确立社会正义理念——达成民主社会之共识
二 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培育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 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增强社会自组织能力
第三节 重构政治参与机制
一 加强党的领导机制建设
二 加强政治参与渠道建设
三 加强法制保障机制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