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德,人类史前文明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前,因为在宝晶宫这个石灰岩溶洞里面发现了距今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想一探其中的秘密吗?那就赶快跟随本书去一探究竟。本书以通俗易懂、精炼的文字,用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的方式,介绍了英德溶洞文化,包括地质地貌,溶洞介绍,历史文化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德溶洞文化/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赖展将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英德,人类史前文明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前,因为在宝晶宫这个石灰岩溶洞里面发现了距今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想一探其中的秘密吗?那就赶快跟随本书去一探究竟。本书以通俗易懂、精炼的文字,用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的方式,介绍了英德溶洞文化,包括地质地貌,溶洞介绍,历史文化等。 内容推荐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我们对其丰富的内涵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形成《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一套普及读物,有利于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该书系之一。 目录 一、英德地质地貌及溶洞概况 二、仙境般的旧石器遗址宝晶宫 三、古人类“别墅”群青塘 四、宋人游历的梦境通天岩 五、满壁生辉的碧落洞 六、农耕文明发祥地牛栏洞 七、太平军后方营寨阳岩洞 八、土匪老巢的枇杷山洞 试读章节 四、宋人游历的梦境通天岩 英德市区西南郊约8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委会叫长岭,长岭下辖的大塘自然村有座石灰石山叫石角头山。山里有个岩洞,这个石灰岩溶洞面积约有一万多平方米,洞顶有个“8”字形的天然窗口直望苍穹,所以这个岩洞称为通天岩。 通天岩、宝晶宫、碧落洞三个溶洞在同一山脉上,构成“品”字形,通天岩在北,宝晶宫居中,碧落洞坐南。通天岩一带为山区丘陵地貌,旱地水田相间,村庄田园相衬,绿树翠竹相映,好一派山地自然风光!通天岩有两个洞口,前洞口在山脚,向西南,为人工开凿;后洞口在山腰,偏西方向,为天然洞口。为了避免参观路程往返,头几年在山脚新开洞口,从下往上参观,由后洞口出来,饱览丘陵山地特色后顺阶而下,结束游程。通天岩与宝晶宫的溶洞结构与洞内石钟乳景观特点截然不同:在溶洞构造上,宝晶宫是上小下大,呈三角形,而通天岩则上大下小,呈倒三角形;洞里石钟乳、石笋、石幔、石花等景观,宝晶宫的陈列主要在洞顶和洞壁,只能远观,通天岩的则陈列在中间,可一路近看;宝晶宫里冷气袭人的地方位于一二层狭窄的过道间,而通天岩则在前洞口处。通天岩有四个参观大厅,其中三个比较昏暗,最上层的大厅豁然开朗。这个穹庐型的主体大厅足有两千平方米的面积,中央一大堆乱石,估计是从庐顶塌方下来的,庐顶的“8”字形天窗灌木叠翠、婀娜多姿。一般情况下,窗外的气流与洞内的气流形成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阴雨天,雾气入侵,整个大厅朦朦胧胧;晴朗天,阳光切人,两道白光在厅里直射;雨后天晴,大厅里彩虹横卧,五彩缤纷;皓月千里的晚上,大厅里若明若暗,如梦幻一般;阴雨连绵的晚上,大厅里寒风刺骨,无篝火无以防寒。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有个女娲,她会抟土造人,又会炼石补天。游人置身如梦境一般的通天岩里,不禁会联想:大厅中央刀枪林立的“虾兵蟹将”,是不是女娲用黄土抟成的黄种人?天窗下那堆乱石,是不是女娲炼出来补天的五彩石?那一根根擎天柱是不是女娲为“立四极”而断下来的“鳖足”?那一条条睡地的“巨蟒”是不是女娲杀来“济冀州”的“黑龙”?还有那一堆堆的黑土是不是女娲准备来“止淫水”的“芦灰”?近年有位文化人游历通天岩后写下一首诗:“娲女前往补漏天,私留二璧挂庐巅;千般梦幻由斯出,醉倒凡人再醉仙。” 通天岩能令人陶醉,不仅是由于那个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还有方希觉的石刻和洪适的《通天岩记》。 通天岩里发现摩崖石刻共四方,其中有两方已模糊不清,另两方的作者分别是方希觉和吴羡。方、吴二位均为宋代人。这些石刻距离后洞口约60米。方希觉这方石刻宽195厘米,高113厘米,竖书楷体阴刻,每字18厘米见方。内容是: “绍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莆田方希觉率温陵林斐临贺梁迥新淦何执礼郡人李景李修同游通天岩”。林斐、李景是什么人,现已无法查考。李修,字季长,真阳清溪(今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人,宋元祜六年(1091)广文馆进士。梁迥,字光远,临贺人,绍圣年间任英州军事判官。何执礼,新淦人,绍圣初年任真阳县令。方希觉,字民先,莆田人,绍圣元年(1094)四月以通直衔任英州知州。方希觉到任英州便首先游历了南山众乐亭,然后于七月游碧落洞,年底才游通天岩。从方希觉在英德的游踪可知宋朝时期南山、碧落洞、通天岩就已成英州风景名胜了。我们从南山刻有唐代“煮茗台”三字和碧落洞刻有唐代崔宣孝等人游历的情况看,南山、碧落洞开放旅游的时间要比通天岩早几百年。而通天岩的旅游史(以有确凿文字记载开始计算)至少始自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年以上。 我们要感谢方希觉,因为他把游历通天岩的情况刻在了洞里的石头上,使后人确定通天岩的旅游史有案可稽。同时,我们还应该感谢另一位游客——洪适。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他游历完通天岩后写下了著名的《通天岩记》。洪适,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进士出身,官至相位,封魏国公。洪适的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后贬英州。绍兴二十一年洪适陪父亲生活期间与亲朋好友一行六人游历了通天岩,然后写了一篇散文礼赞通天岩。这篇游记的落款时间为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其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通天岩名字的由来。文日:“直东又二百步,始大明。双窍穿豁,垂蔓摇丝,云在木叶间,日影漏人,乱石总总,所谓通天岩也。” 第二部分,描写洞内的美丽景观。详写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略提洞中有石燕。文日:“列户如蜂房,其顶结乳,如珠缨,如流苏,如裂瓜,如垂莲,如肺肝。”“凝于地者,如鬼神形,如幡悬,如帷帐,如笋,如枯木,如禽兽,如器物,多不可名。有冰柱,短长大小不一。” “有罗汉小像,可周可步;有石燕,逢火辄飞去。” 第三部分,发出感叹,呼吁人们重视宣传开发通天岩。文日:“有天地即有此岩,而生是州,官是州,与游子迁客,曾无一言标榜之,遂使名不经人耳舌。吁,可叹哉!” 洪适在这篇记的末尾不仅一一记下同游者的名字(毗陵邵林宗、新安董谋道、叔父洪光晦、弟洪景徐、报恩希赐师),还说他将自己的感慨写在一块大石头上。可是如今找遍全洞仅发现四方石刻,其中两方被严重风化剥蚀,只有一点点刻痕。那脍炙人口的《通天岩记》在洞里没有蛛丝马迹,不知道是不是被腐蚀掉了。幸好县志里头记录了此文,所以得以流传下来。 通天岩较之其他溶洞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它的“8”字形天窗,千般梦幻从这里产生;二是洞里铭刻着一千多年前的旅游史迹,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洞的竞争力在于你有我有,你无我有。大凡石灰岩溶洞,其共性都是地上长着、洞顶吊着、洞壁附着各种造型的钟乳石,蝙蝠有飞动的,倒挂的、叫的和不叫的。这种共性的东西,通天岩也有。但是通天岩里的梦幻意境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在其他溶洞里就不易见到。 这么精彩的一个溶洞,自宋以后到元、明、清三朝及民国时期一直寂寞,当代百姓习惯叫它猪鲤岩或者九龙岩,附近学校的学生到了秋高气爽时节偶尔来走走,外地人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好去处。2000年英城镇在建设旅游大市口号的推动下,邀请了香港、广州有关专家、教授一起论证,认为通天岩很有开发价值。于是在当年就开发成功,对外开放,前门洞口题名以及绝壁上面题名均为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陈初生笔迹,篆体阴刻,工整均匀。 当年洪适在他的《通天岩记》结尾时感叹英州本地人、到英州当官的人、来英州旅游的人都没有大肆宣传人间仙境般的通天岩。现在当地政府重新开发这个岩洞,笔者又从文化的角度介绍这个岩洞,也算还了古人的一个心愿吧! P33-40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化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部 2004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