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故事中的角色》作者克雷格·G.巴肖罗缪和万克·W.戈欣纵横了历史、文学、圣经的领域,又融合自身经历,全面详尽地阐释呼召这一主题,内容深刻,激励人心。每一章以著名历史人物的不平凡的经历为引线,阐述呼召的重要性及真意,章节后的提问紧扣主题,发人深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故事中的角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美)克雷格·G.巴肖罗缪//迈克·W.戈欣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故事中的角色》作者克雷格·G.巴肖罗缪和万克·W.戈欣纵横了历史、文学、圣经的领域,又融合自身经历,全面详尽地阐释呼召这一主题,内容深刻,激励人心。每一章以著名历史人物的不平凡的经历为引线,阐述呼召的重要性及真意,章节后的提问紧扣主题,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克雷格·G.巴肖罗缪、万克·W.戈欣所著的《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故事中的角色》将圣经演绎成了一部六幕的戏剧,它完整连贯地描述了创世、堕落、拯救等六个圣经中的重要情节,这个漫长的过程,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部前后一致且渐渐展开的戏剧,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了解了圣经的核心故事。《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故事中的角色》语言简洁、生动,与人们通常认为圣经研究书籍枯燥无味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写法极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序幕 宏大叙事的《圣经》 第一幕 上帝建立他的国度:创世 第二幕 国度里的叛逆:人的堕落 第三幕 君王拣选以色列:救赎开始 幕间 一个即将终结的国度故事:两约之间的过渡时期 第四幕 王的降到来:救赎的完成 第五幕 传播王者的消息:教会的使命 第六幕 王的归来:圆满救赎 注释 试读章节 只有当你了解围绕该情节的整个故事时,你才能明白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森林中发生饥荒,像狐狸一般的狡诈动物利用一切旁门左道去获得食物,这些情况被揭示之后你开始明白为什么狐狸要奉承乌鸦。首先你需要知道关于故事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一些情况。到那时你就能理解故事中的任何一段情节。这不仅适用于虚构的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还适用于生活:在生活中的任何事件言之有理之前,我们需要某种关于世界的“大故事”。 这促使我们转向另一个例子,该故事相比于甜嘴狐狸和爱唱乌鸦的寓言更贴近我们自身的生活经验: 礼拜后,在为新人教会者而办的联谊会上,年轻男子珀西·瓦尔和年轻女子艾比·盖尔发现他们坐在同一张桌上。他们一边享用咖啡和鸡蛋沙拉三明治,一边开始谈东论西。最后同桌的其他人皆已离开,这时有人径自拿走了他们的咖啡杯并且开始堆叠椅子,但是珀西和艾比似乎并未注意这些。两个人都认为,更好地去了解另一个人或许会十分值得。于是他们安排在某个安静的咖啡厅再一次相见,享用甜点和(当然)更多的咖啡,他们约在此处的真正原因是它比拥挤的教堂大厅更适合私人谈话。(出于对两位年轻人隐私的尊重,我们决定此处就不用另一幅卡通画了。) 重返他们的谈话,珀西·瓦尔和艾比·盖尔逐渐发现他们正告诉彼此的点点滴滴,什么点滴?当然是彼此的生活故事。他是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年轻的一个,并且是被三个姐姐宠爱坏了的唯一男孩;她出生于新德里(New Delhi),那时她的父母在领事馆工作,她先后在四个不同国家度过了她的高中时期。渐渐地,他们从先交谈生活的一般情况,到逐渐开始填充详情:珀西几乎从未去过距家庭农场两百英里以外的地方(尽管他渴望旅行);艾比能说四国语言,除此之外还能听懂两种;他的童年假期都在其祖父母位于慕斯科卡(Muskoka)的别墅中与一帮堂兄弟、姐妹一同度过;她曾经在毛利湾(Mauri Bay,在南非)潜水庆祝新年……话题遍及对童年信念和恐惧的回忆、第一份暑期工作、教育计划和对未来的希望。 “对我谈谈你自己”,唯一合适的回答就是说一个故事或者一系列故事。通过分享这些个人的故事,以增进我们相互了解。我们不仅仅想知道那个人的现在,是谁,还想知道他或她如何变成这样。他们的经历、想法以及影响他们生活的人又是如何?他们的个人故事提供并解释了许多关于他们生活的东西。当继续谈话时,他们或许会问:“我们是否只拥有自己的个人故事并以此来理解我们的生活?或者我们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它能理解世界并且找到我们活着的意义?是否我们的个人故事——分开的或者一起的——是更为复杂故事的组成部分?” 为了认识我们的世界,为了理解我们的生活,为了做出关于我们应如何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我们需要依靠某一故事。实际上在一些哲学家、神学家和圣经学者中有种日益增长的认识,即“故事……是……谈论世界真实所是之道的最好方式”。没有故事情节的第一幅图很难言之有理,我们相互独立的生活细节也是如此。珀西为了了解对艾比十分重要的东西,就需要知道艾比的背景。同样,如果我们想了解自身和世界,我们也需要一个有着巨大背景的故事。个体的经验只有在某一故事的情境或者框架中才有意义,关于该故事,我们相信它是世界的真实故事:我们生活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能在它那里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故事都一样重要。这里有很多种故事,一些仅仅起娱乐作用;另一些则教导何物是对是善,或者告诫我们危险和邪恶。也有一些故事甚为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对整个世界和其中我们自身所处位置的一种认识。这类广博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宇宙历史的意义,被称为“宏大叙事”、“宏大故事”或者“元叙事”,我们每个人(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都拥有一个。为了设定和实现生命的经历,我们全都要依靠某一特别的故事。 莱斯利·纽比津(Lesslie Newbigin)在印度传教多年,广泛书写了这些宏大叙事对于认识我们生命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故事和认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认识人类生活的方式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人类故事的概念。我的生活故事是一个真实故事之中的一部分,那个真实故事是什么?”。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赞同这观点,他坚称我们的生活决策是由我们关于它们如何符合更大语境的观念所决定:“如果我能回答‘我发现自身为其一部分的那个故事是什么’在先的问题,那么我只要回答‘我将做什么’。”两位思想家都正确地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不止一种基要故事,它们争相让我们接受,让我们以此看到我们当今的生活不失意义。 人过活“哪一个”故事,对人如何解释生活事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离婚为例,即使在离婚十分必要并且是正确选择的情况下,基督徒总认为离婚远未达到上帝意欲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结合的理想。因此,这是一场悲剧。离婚与我们理应生活于上帝之前的圣经故事并不相符。但此观点和我们文化中许多人所秉持的迥然不同。因居于西方文化中心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缘故,离婚经常被描述成某种相当积极的、事物:没有悲剧,相反却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勇敢的一步。我们能够看出有关离婚的这两种观点并非源于某项琐碎的分歧,它们的根源在于各自故事的基础,其故事给这些不同见解提供了形态和实质内容。 纽比津在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中间生活的那段时间,对这些文化共享的基要故事的意义以及这些故事如何关联基督教的问题挣扎不已。当他退休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同样也认真努力地去领悟他自己(西方的、欧洲的)文化所表现的是什么生活故事,以及它又如何关联另一个广博的故事——他所效忠的圣经。他看到的是,现代西方文化所呈现的基要故事是人文主义的,并且源于欧洲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人类理性是万物的度量以及“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所渗透于欧洲社会。人们相信只要通过科学技术,即便完全脱离上帝,人类也能建出一个完美的世界。 P4-6 序言 本书缘起于2000年夏天迈克·戈欣(Mike Goheen)与克雷格·巴肖罗缪(Craig Bartholomew)在英国伯明翰的一次会面。出于教授圣经神学这门课的需要,戈欣邀请巴肖罗缪(一位《圣经》学者)为他编写一部该课程的教材。巴肖罗缪提议两人合写本书,以确保该书既能及时汲取《圣经》研究(巴肖罗缪的专长)之最新成果,又可及时汲取关于传教学和世界观之最新研究成果(戈欣的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有一种说法,即合写一本书往往会毁掉一段友谊!但我们非常高兴地告诉您:直至合作结束,我们的友谊依然完好无损。事实上,这项工作使我们彼此都有所增益。 《圣经戏剧》的写作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它是为救赎主大学(Redeemer University College,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安卡斯特镇)开设的《圣经》神学入门课程而写的。救赎主作为一所基督教大学,救赎主大学致力于以《圣经》为指导的、有鲜明基督教立场的学术研究。对于学生,我们有两个期望:一是希望他们认识到《圣经》的真实本质,即它是关于上帝的故事,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故事,只有掌握其本质,它才能成为人们——包括学者——的生活的基石;二是希望他们通过系统地学习最为完整的关于圣经故事情节的诸范畴——创世、罪、救赎——学会清晰地阐明彻底符合《圣经》的世界观。本书旨在达成第一个目标,同时为第二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并向其自然地过渡。 《圣经戏剧》讲述了《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故事,它完整连贯地描述了上帝在其国度中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的背叛却毁坏了这个世界,于是上帝开始重建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执意走向毁灭,但上帝并没有抛弃它,他还是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为了寻回那些失散的人做他的子民,重建这个世界做他的国度,他开始了漫长的拯救历程。”《圣经》讲述了上帝救赎的漫长过程。这是一部前后一致且渐渐展开的戏剧,它讲述了历史中上帝为拯救整个世界而采取的行动。《圣经》涵盖了历史、诗歌、道德教训、神学教训、令人欣喜的应许、教导性原则以及诫命,但《圣经》绝不是这些内容的杂乱集合;从根本上说,它是有序连贯的。《圣经》里的每一部分——每一事件、书卷、人物、诫命、预言和诗歌——务必根据同一故事脉络的情境加以理解。 我们中的许多人把《圣经》似乎仅仅当做片段的拼图来读——神学片段、道德片段、历史批判片段、布道片段、灵修片段。但是,当我们以这种片段的方式来阅读《圣经》时,就会忽视神圣作者试图通过该故事来塑造我们生活的意图。所有人类的社群生活都关联于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提供了理解历史意义的文本并塑造和指导他们的生活。如果允许《圣经》片段化,那么它就陷入被吸收进任何正在塑造我们文化的其他故事的危险之中,而且它将因此停止塑造我们的生活,而塑造我们的生活是它本应行的。偶像崇拜(idolatry)歪曲了世俗西方世界的主流文化故事;作为信徒,如果我们放任这个故事(而非《圣经》)成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石,那么我们的生命所显现的就不是《圣经》的真理,而是某种偶像崇拜文化的谎言。因此,《圣经》的统一性绝非无足轻重:片段化的《圣经》可能导致神学正统、道德公正、非常虔诚的偶像崇拜者的出现! 如果我们的人生终将由《圣经》来塑造,我们需要清楚地明白两件事:《圣经》故事是我们可以依靠的、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统一体,且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故事中各有其位。该书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邀请读者把它作为自己的故事,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将其视做我们世界的真实故事而住在其中。 在本书中,有三点需要强调指出。首先,我们强调上帝对万有的救赎工作所具有的全面性。《圣经》故事的结局并非世界的毁灭,抑或我们自己达到天堂的“拯救”;相反,它是以整个受造界恢复到起初的善好为终点。创世、罪和救赎的全面性显然从头至尾地贯穿于《圣经》故事中,并且对忠实于《圣经》的世界观起到核心作用。 其次,我们强调信徒在《圣经》故事中自己的位置。有人提出了作为《圣经》世界观的“我是谁”、“我在哪儿”、“怎么了”、“怎么办”四个基础性问题,汤姆·莱特(Tom Wright,即N. T. Wright)提出了“现在是什么时候”的第五个重要问题,由此他问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属于哪儿?目前它怎么塑造我们的生活?”作为我们讲述《圣经》伟大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将基于《圣经》,探求对这五个问题的解答。 第三,我们强调使命(mission)在《圣经》故事中的核心位置。《圣经》叙述了上帝修复万有的使命。以色列的使命由此而来:上帝选出一个民族来重新实现上帝为人类而创世的目的,并因此成为万民的光;而且《旧约》就是以色列回应神对他们呼召的历史叙述。耶稣受差遣来到这个世界,承担起以色列的使命。他承载着上帝对人类的慈爱,战胜人类的罪恶,开启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他完成了在尘世的职责,离开了他的教会,并要求人们继续完成他的使命。在我们的时代,因为我们处于圣灵降临和耶稣再来之间的时期,作为上帝的子民,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见证耶稣基督在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权柄。 我们还借鉴汤姆·莱特的有益比喻,将《圣经》看做一部戏剧。不过,莱特论及了五幕(创世、罪、以色列、基督、教会),而我们是以六幕剧的形式讲这个故事。 我们增加了新天新地的到来作为这部《圣经》戏剧最终独特的元素。我们还加入了序曲,这一序曲初步表明了,由一个故事来塑造的人类生命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使用此书作为《圣经》课程学习的教材,你可以从我们的网站(www.biblicaltheology.ca)上获取相关资料来更好的使用此书:一份课程提纲,一些PPT幻灯片,一份为期13周课程的阅读计划表,补充阅读等等。 如此规模工作的完成总是包含除作者之外的许多人的贡献。在此,我们向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感激。首先,我们感谢读过不同时期手稿并给予批评意见的救赎主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伊莉莎白·比伊斯特(Elizabeth Buist), 伊莉莎白·克莱普威克(Elizabeth Klapwyk), 伊恩·范·力文(Ian Van Leeuwen), 以及迪伦·诺夫齐格(Dylon Nofziger)。我们为道恩·波克拉尔(Dawn Berkelaar )对本书的一小部分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激。对于书中的图表和插图,我们向本·戈欣(Ben Goheen)的艺术天赋表示感谢。曾任格洛斯特郡大学神学和宗教学院的弗雷德·休斯(Fred Hughes)院长,自此项工作开始起就一直给予帮助和支持。他阅读了早期版本的整个手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邀请戈欣于2002年夏天(我们在此段时间完成大部分手稿)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格洛斯特郡大学圣经翻译国际中心,这为戈欣和克雷格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我们感谢救赎主大学的支持,从工作一开始,学校就提供了多种支持和帮助。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朋友和同事——救赎主大学宗教和神学学院的基恩·哈斯(Gene Haas)和艾尔·沃特斯(Al Wolters),以及爱荷华州多特学院神学系的韦恩·科比斯(Wayne Kobes)。 基恩和韦恩也都给大一学生讲授《圣经》神学课程,他们的建议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艾尔是两位作者的良师益友,我们对他睿智的忠告和不倦的支持表示极大的感激。 在英国,艾伦·戴尔(Alan Dyer)和马可·伯查尔(Mark Birchall) 一直支持此项工作,他们不止一次阅读手稿并给予许多有益的建议。令人悲痛的是,当我们把手稿交给出版商的时候,马可已经安息主怀。我们深切地怀念他。在南非,韦恩·巴奎森(Wayne Barkhuizen) 也对手稿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贝克学术出版社的主管吉姆·凯尼(Jim Kinney),给予我们诸多帮助和鼓励。他和他的一些同事阅读了初稿并给予了极有见地的评论和忠告,明显促进了终稿的形成。毫无疑问,最感激的是我们在救赎主大学的同事——艺术人文系主任及英语系成员——道格·罗尼(Doug Loney)。身为作家,道格在此项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技巧,他结合了手稿的两种不同写作风格并使其成为我们所认为的生动而又连贯的文本。同时,我们也对道格的夫人凯瑞(Karey)和迈克的夫人玛尔妮(Marnie)的耐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我们谨将此书献给我们在救赎主大学的同事道格·罗尼和艾尔·沃特斯,以及格洛斯特郡大学的戈登·韦纳姆(Gordon Wenham)——多年来他在《旧约》研究方面忠实可靠的工作对我们两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