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聂晓阳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是一本心灵修养的通俗读物。作者(聂晓阳)经过深入研究和实地寻访,对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了严谨的评注,引领读者反观自己的内心,思考烦恼、焦虑、虚荣、自我等诸多情绪的本质,探求生命和人生的更多意义和价值,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体味心灵的净化与禅修。

内容推荐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他是文采洋溢的忧伤诗人,也是普度众生的最美活佛;他用世间最凄美的文字刻画人生,也用人间最柔婉的诗句传递佛法。他的诗在被传诵的同时,又被世人不断地误解,究竟,仓央嘉措的诗中蕴含了何种真义?

他并非为情而写诗,而是通过展示俗世情爱中的无常与无奈,警醒世人从贪恋和痴愚的习气中及早醒悟,追求更加恒常和坚固的幸福。

六十六篇净化灵魂的千古绝唱,窥探仓央嘉措内心的世俗情感与宗教情怀,静静体会诗意之美、佛法之美、智慧之美。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由聂晓阳编著。

目录

引子 仓央嘉措其人其事

第一章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活佛内心的“如母众生”

 “玛吉阿米”究竟是什么意思?

 观想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

 爱人如子,待人如母

 如母之心能包容更多的东西

 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平静

 染污泥而自清

 能把自己完全交托的人最有力量

 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

 付出本身就是回报

 明月常辉,法性常存

第二章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浪子”背后的大智与大勇

 内心才是最好的道场

 放下自我的执着是更高层次的修行

 假我的烦恼与真我的清静

 爱情可以是通往佛法的捷径

 修行并非泯灭情感,而是升华情感

 黄房子里藏着的真正秘密

 “活佛浪子”的豁达与境界

 “无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无我”之中体验“本我”

 用佛的眼光来看世界

 感情加智慧才是最可贵的拥有

第三章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随缘顺变,在无常中保持平常心

 从稍纵即逝的世俗快乐中醒悟

 佛法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佛法所开示的情感秘诀

 一切终将到来,一切也终将过去

 得之何喜,失之何悲?

 烦恼抱怨不如随缘顺变

 出离心是真正信仰的开示

 很多事情的美好正是因为其短暂

 时间治愈一切

第四章 因缘会有时,果报还自受

 ——畏果更要慎因

 世界运转的基本方式就是因果相报

 该来的终归会来

 思考根藏于“果”下面的因

 不为自己的原因怪罪别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报应面前没有人能够瞒天过海

 机缘具备方见因果不虚

 不能贪图些许利益而不计后果

 所有的施舍其实都是施舍给了自己

第五章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活佛对人生诸苦的警示和启发

 人生有比在“惰性”中虚度更加有意义的活法

 珍惜人身、抓紧修行的宗教寓言

 所谓死亡这回事

 任何人都无法得到自己喜爱的全部东西

 用修行的“绳索”套住贪欲的“野马”

 靠外物支撑的幸福感都不可靠

 一个人懂得知足时才算真富有

 痴愚的人还未得到已经失去

 把自己内心腾空才有真正的幸福

第六章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拥有得多不如计较得少

 心是苦乐的根源

 少言往往意味着多智

 不被表面的温柔情爱迷惑

 过分区分你我会让天堂变成地狱

 觉者从不自私

 如何应对这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世界?

 用亏欠之心而不是索取之心去爱

 烦恼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绝对的信任产生绝对的加持

第七章 早知有终化作无,常在有时想无时

 ——在“放下”中体会“拥有”

 看破短暂的世俗欢愉

 心若自在,得失无碍

 舍心最难

 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

 对“有情皆苦”的警示

 走出自我的束缚和奴役

 在这无常世界中保持平静喜乐

 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

第八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外界和心境之间修起防护墙

 会打理心情的人最快乐

 烦恼源自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重要

 不沉迷世间各种情意的羁绊

 嗔怒无异于把自己投身火海

 自己的心情岂能取决于别人的言行

 爱可以止恨,恨永远止不了恨

 辱骂声中易成佛

第九章 荆棘丛中下脚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看破诱惑走出修行的惰性

 没有什么外在之物能成为终身的依靠

 跳出习气做更好的自己

 不懂修行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轻重之间,便是智慧

 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执迷于内心的想象,痛苦就在不远处等你

 警惕对世间快乐的贪恋执迷

 人的区别,只在于心灵是否纯净

 任来任去,才是通往自由和解脱的捷径

 好坏世界都是修行的道场

第十章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修行才是通往快乐人生的捷径

 人生大事莫过了知生命真谛

 更好地理解佛法修行的真义

 勇敢而富有智慧地抛弃世俗的羁绊

 三心二意乃做人和修行的大敌

 真正能够解忧的只有“智慧”

 贪恋物欲让人失去自由

 舍心即佛心

 以平常心面对和适应一切变化

第十一章 何必山巅与水涯,安心随处便为家

 ——心中有定才能驾驭周围的一切

 放下才是真正的拥有

 正面应用内心的力量

 一切外来诱惑都不足以让人迷失方向

 修行就是去除杂念杂心

 安心做自己,开心做自己,用心做自己

 在这个无常世界保持恒常快乐的关键

 有什么心,就成什么果

第十二章 乘愿再来菩萨道,不舍众生月重圆

 ——活着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在轮回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关于使命与信仰的伟大接力

 活佛的挫折磨难与生老病死

 一代传奇活佛时隔三百年的再次回归

附录1 有关西藏与修行话题的问答

附录2 红尘中的修行——与热腾活佛谈仓央嘉措

附录3 与终南山寂明禅师的佛法对话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是仓央嘉措诗歌的第一首,也是广为传唱的一首。

睹月思人,一股浓浓的情愫充满心房,就如月光洒遍大地。但是,要完整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就涉及诗中的“玛吉阿米”到底是什么意思。

世人对仓央嘉措其人及他内心世界的猜想林林总总,但其实,仓央嘉措早在三百年前就给后世留下了一把理解自己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仓央嘉措自己创造的这个藏语词汇: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究竟是什么意思?

玛吉阿米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未曾生育我的母亲”。其中,阿米相当于“母亲”,玛吉的意思是“未曾生育”。此前的学者都本着情歌的套路,把这个词理解为“未嫁娘”、“娇娘”、“少女”等。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少女、姑娘这样的词或者更加通俗易懂的指代她们的词汇,而要如此用心地生造出一个词呢?

有人认为,“玛吉阿米”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仓央嘉措众多情人中的一个。这一说法缺乏起码的依据,因为西藏人起名有一定的规律,无论是玛吉还是阿米都不会被用作名字。

还有人解释说,“没生育过我的母亲”之所以被翻译为“少女”,是指情人对自己的恩情像母亲一样,虽然她没生自己。据专家介绍,在西藏人的审美中,妈妈的确可以是美丽的化身,比如有一种说法:“慈祥的母亲是美人中的美人”。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盐人(挖盐、运盐人)会把盐湖神既当作母亲也当作情人,这并不是亵渎神灵,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在生死轮回中循环交替。

但是,如果考虑到仓央嘉措作为达赖喇嘛,虽然曾经一度浪荡任性,但毕竟从小接受佛学教育,慧根深种,那么我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年轻的达赖喇嘛看到东山升起的皎洁月亮,心中升起像明月光辉一样广大无限的慈悲情怀,于是,“母亲般的众生”形象,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是的,“如母众生”。这是年轻的仓央嘉措自己对宗教使命的理解,是青年仓央嘉措内心深厚的“菩提之心”的写照。今生没有生育过我的母亲,不是母亲的母亲,“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在年轻的活佛心中,这不就是“如母众生”吗?

观想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

菩提心或利众心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其基础就是大慈大悲心,即爱和同情心。

根据佛法的传承,菩提心的修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七支因果,二是自他交换。前者是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传下来的,后者是寂天菩萨、宗喀巴大师传下来的。七支因果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这七个步骤。从知母开始依次生出其余各心,最后就能升起菩提心。

所谓知母,就是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她们的区别只是时间上的先后以及自己是否记得。所以所谓“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其实就是作者在通过知母修习菩提心。其中“浮现在我的心上”一句,即专心观想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

仓央嘉措诗歌第一首,正是对这一修行过程的描述。

是的,对玛吉阿米的观想,只是藏传佛教惯用的修行方式。在藏传佛教中,“本尊”也是一个时常观想修行的对象。所以,也有人认为,“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个母亲般的本尊甚至是上师的观想。

每个修行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本尊。一般来说,多头多臂多足的金刚、佛、护法、空行母等都可以成为本尊。不同的本尊是为了适应不同性格人修行的需要。有人说,密宗的佛像,有的寂静,有的忿怒,有的慈祥,有的狰狞,全部依人的心性而塑造,面对佛像就是面对人心。所谓借幻修真,就是依靠幻象来修自己的本心,使人的感觉、内心和本性都得到净化。

应该提及的是,佛教并不赞同偶像崇拜,佛像本来也不是作为膜拜对象的。修行主要依靠自己证悟,而不是靠单纯的膜拜和供养换取保佑。有人把佛教统统当作一种心理安慰和心理治疗,其实,走入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什么才是严格意义上正信的佛法。

对玛吉阿米的观想,是一种修行;对爱情的向往和怀疑,是一种修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更是一种修行。从至尊至贵的法王到一无所有的囚徒,再到浪迹天涯的孤僧,仓央嘉措看似失去了昔日的一切,但是这种失去反而让他更加懂得拥有——他从不提起过往的名位,也不沉迷于未来的虚幻,而是让心安驻在当下。荣华富贵,大漠风沙,无非都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已。P12-14

序言

平凡字句下的大智、大勇和大悲

在历代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的达赖喇嘛中,仓央嘉措并不是最有作为的一位,但一定是最能被人们所铭记的一位。他的名字,随着他那优美的诗歌流传了近三百年——虽然西藏的喇嘛不少都有用诗歌表达宗教情怀、传递人生感悟的传统,但如果说流传范围之广、艺术造诣之高、题材之大胆广泛,还要属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有意思的是,仓央嘉措的诗虽然浅显易读,但是长久以来对于怎样理解这些诗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的诗是描绘爱情的情诗民歌,有人则认为那些诗歌都是道诗,即通过诗歌传递佛法教义的宗教诗歌。

究竟哪种解读才更符合尊者的原意呢?

有一度我曾经想,如果仓央嘉措诗歌真的是所谓的情诗,那么,那个活佛可以自称“浪子”、“私情”还可以被写入诗歌里并且得到传诵的时代,究竟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如果仓央嘉措生在今天,境遇会怎么样?他的诗歌会被封杀吗?他一度的“离经叛道”会得到社会的宽容吗?他遭放逐后还能成就修为吗?人们的唾沫星子会把他淹没吗?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任何东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这就好比佛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一样,仓央嘉措的诗既可以用世俗的方式来理解,也可以用佛法的道理来阐释,所谓“情者见情,道者见道”。

佛法的道理既然广大无边,情爱中自然也包含佛法的真谛,佛法中自然也有情爱的秘诀。

这看上去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仓央嘉措的伟大,是尊者以出世的豁达游戏三昧,又以入世的情怀教化利生的智慧。

(1)

拙著《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于2011年6月出版以来,至今已重印8次,广受关注,仅在新浪微博上就收到评论近两万条。该书首次从修行的角度重新打量仓央嘉措,在传奇和传说之外,严肃地梳理了尊者更加完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体系,还原尊者更加本真的历史面目,并基于最广为认可的仓央嘉措诗歌66首,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认知理解,试图走入仓央嘉措的世界,去窥探一个活佛内心的世俗情感与宗教情怀。

在该书出版近两年并计划再次重印之际,我终于下决心对之进行再造式的修订,并尝试完全从佛法教理的角度对所有66首诗重新进行解释。这在仓央嘉措研究的历史上是一个全新的开拓,于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迄今为止,尽管认为仓央嘉措诗歌为道歌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全面解释每一首诗歌所蕴藏佛法教理的著作尚未见到。在历经三百年沉寂后忽然大红大紫,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活佛依靠他的传世诗歌再次走入亿万人的心中,但世人对他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世俗情爱的肤浅层面。

我愿意在这方面抛砖引玉,穿越历史的尘埃,尽我所能,去发掘那些掩盖在平凡字句之下的大智、大勇和大悲。

(2)

知道仓央嘉措这个名字的人,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关于他的印象。在书店里,在影视屏幕上,在坊间,在咖啡厅里,在很多场合,仓央嘉措已是一个时髦的代表,甚至是被贴上某种时尚的标签。但是,可能大部分喜欢仓央嘉措的人是把他理想化了。

比如,人们可能认为他高高在上呼风唤雨,实际上他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实权都握在蒙古汗王和西藏地方势力手里,他夹在中间并不得志;再比如,人们可能觉得他喜欢哪个姑娘就能得到哪个姑娘,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公子”,相反,那些诗歌里的“他”经常单相思,经常受冷遇,经常被离弃,爱情的痛苦远远大于甜蜜。诗歌中的“他”,似乎是一个很忧郁的人,从他的大部分诗都能看出“他”的不快乐。

所有这些,恰恰说明他并非为情而写诗,而是通过展示俗世情爱中的无常与无奈,警醒世人从贪恋和痴愚的习气中及早醒悟,追求更加恒常和坚固的幸福。仓央嘉措的诗往往使用劝谕或嘲讽的手法,为沉湎轮回中的世人画像,让世人看到自己贪嗔痴疑慢的诸般苦态、丑态,从而唤醒人们皈依佛法寻求终极解脱的发心和决心。

可以说,正是他在诗歌中表露出来的警醒与苦怨,使他的诗歌超越了普通的男女情爱,成为义理深邃、惊世骇俗的醒世道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情爱的短暂与欢情的易逝,在浮光幻影的世俗情绪之下调伏内心,在对佛法智慧的闻思修中培育自己内心更好的状态,从而成为更好、更快乐、更真实的自己。

有位著名主持人曾在他的书的扉页引用了“仓央嘉措的一首小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其实,这首诗并不是仓央嘉措所写,而是出自当代人之手,不知怎的传来传去,就像无数的其他伪作一样,变成了仓央嘉措的诗。实际上,真正的仓央嘉措诗歌就像李白的唐诗一样,非常直白,写的也都是常情常识,绝不会绕来绕去、故作高深。

我总觉得,仓央嘉措的诗都好像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他的诗歌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这些诗真情真性,直指人心,人一听就懂,一听就有感触,一听就想传唱。

当然,由于翻译造成的意韵流失,有专家认为仓央嘉措的诗翻译为汉语至少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美,就像我们读来津津有味的唐诗,翻译成英文很多会索然无味一样。尽管如此,仓央嘉措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不能不说明他的魅力是超越文字和文化的。有人说,他是最接地气的活佛,是和老百姓最贴近的活佛,或者说,他是活佛中最像普通人的,也是普通人中最能给大家以鼓舞和激励的活佛。

(3)

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的专业是“文化地理”,主要研究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差异,研究文化中的地理因素和地理中的文化因素。西藏是中国最有特点的一个文化地域,我一直对之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我对仓央嘉措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但当时对他的了解多是人云亦云、捕风捉影的一个模糊的印象。

我开始认真研究仓央嘉措和西藏传统文化,始于一段奇特的缘分。大约在2009年,有个朋友给我看了一块石头,说是最早由仓央嘉措所发现,名字叫“如母石”,也叫“母亲石”,是很白很润的一种宝石,正好象征着纯洁温润的母爱。对已经过世的母亲的思念,让我一下子对这种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朋友说沿着仓央嘉措后来流亡和传法的路线就能找到这种石头,我就去一边寻访,一边查看各种资料,慢慢地对仓央嘉措和他背后的西藏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在仓央嘉措和其所代表的西藏人身上,我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这个精神世界既带给我某种内心的抚慰,又让我的内心得到某种净化和力量。仓央嘉措和西藏这片土地改变了我,让我的内心更加平和柔软。我急于并乐于把我的发现和更多的人分享。

无论仓央嘉措的人生多么传奇和独特,其与西藏传统文化的关系,其实仍然是个体和母体的关系。西藏人的性格、信仰、习惯、文化都在仓央嘉措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仓央嘉措是一个很真的人,他不虚伪,不隐瞒自己,就像你问一个北京人你吃过饭了吗,他可能没吃但是说吃了,但一个西藏人看来就很简单,没吃就是没吃,吃了就是吃了,他不会多想;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宗教领袖,仓央嘉措也给西藏文化增添了光彩,他的诗歌即使西藏最边远的牧区里不识字的人都会传唱。仓央嘉措无疑是西藏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座桥梁,他的诗歌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西藏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更细、更深的认识。

(4)

西藏文化在世人眼中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少人认为西藏既然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在文化上也必然落后,然后就带着同情的救世主心态看待西藏人的生活和文化,总想要帮助和改变他们。我们自己已经在现代化的迷雾中失去了方向,却总想着要给他们指引一条康庄大道。当然,还有一种反方向的误解,就是把西藏神圣化、理想化,认为西藏文化可以脱离他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去拯救整个世界。其中的原因,我想有两个,一个是文化自恋症;一个是文化虚无症。

在今天这样一个缺乏诚信、没有底线的“我不信”的商业社会里,西藏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个字:信。

信佛,信到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信到可以匍匐前进用自己的身体丈量上千公里的朝圣之路;信因果,无论今生如何,无论世人如何,相信因果是公平的,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信来世,不会贪婪到这一辈子就要把所有的福都享尽;信别人,无论朋友还是敌人,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简单而真率。

人无信而不立,这个信不但是诚信的信,是信任的信,更是信仰的信。与生俱来的坚定信仰,佛法昌盛普度众生的伟大发愿,以及磕长头、拜佛、转经、持咒等日常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些在西藏人看来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信仰于他们不是可有可无的学问和装饰,而是深入血液的生命最核心的价值。

有人说,离开了信仰,一切文学不过是娱乐而已。品读活佛的醒世道歌,与仓央嘉措一起再修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后记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找些有关西藏的文字来读。这片滋养了仓央嘉措的土地,这片培育了世界上最虔诚信仰的高原,带给我很多的触动和思考。在假冒伪劣横行、很多人连给小孩子的奶粉都不放心的“我不信”的时代,我在“西藏”这两个字背后,却读到了足以令人动容的信任和善良。

有个故事说,在西藏某地,一位姑娘拦住了一辆汽车,托陌生的司机给在前方镇子打工的哥哥捎1O00块钱,却问也没问司机的名字。

有作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曾有个耍猴人来到拉萨,让猴子表演杂耍赚钱,没想到围观的人们一边要求耍猴人停止虐猴.一边朝耍猴人脸上吐唾沫,耍猴人仓皇而逃。后来,他带着猴子装作相依为命的样子在拉萨乞讨,竟得到了双倍布施。

我无意列举更多的故事。我无非是想说明,无论读到的有关西藏的讲述多么让我们惊奇,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靠着信仰的力量,依靠着对自己内心的坚守,找到了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同等甚至更高的快乐和幸福。

有人感慨说,现在整个社会充满了对成功和权力的幻想,到处都在刺激人们拼命追求物质的占有,人被按照穷富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类,社会只迷恋权力和金钱,“那些正在毁灭地球的贪婪和痴愚,我们却在极力颂扬”。可是,对于那些真正关乎我们内心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我们不断地向外索取,却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源自一颗安定平和的心。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在昆明和西双版纳完成的。在返回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昆明机场遭遇大雾,很多人的行程被迫延误,很多人在现场大喊大叫,又是拍桌子又是砸柜台。但是也有一些人保持了平静,他们不急不躁地询问情况,心平气和地重新安排行程。是的,世事本来变化无常,如果你执着起来,就会把这个行程的改变看成了不得的大事,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但是你只要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你按期赶回去不见得一定是好事,留下来做其他事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所有人们当时觉得不得了的大事,过了十年二十年再看,不也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经历吗?  这次机场的见闻让我反复回味仓央嘉措诗歌里告诉我们的道理:调伏内心。当人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支配,完全无法驯服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人实际上是被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另外一个自我所控制,这时候入的智慧几乎等于零,人自己把自己放逐到了地狱。

金钱、知识、世俗的成功都不是内心平安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修行所产生的良善与谦卑,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这种态度才会产生尊重、慈悲等好的情绪,才会带来内心长久的安宁。内心的安宁都是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内心的烦恼都是把自己看作比别人更重要。

所以,就像仓央嘉措告诉我们的那样,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把自己的心放空,不带任何成见,不带任何情绪去看待事情和做事,这就是智慧,就是修行。也就是说,在你本该生气、狂喜或沮丧的时候能保持平常心,不受干扰。如果与此同时,你还能够有良好的发心,以一颗柔软的慈悲心对事对人,这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极高的境界。

这本书的完成应该感谢很多人。书的封面尽管署着我的名字,但我知道这是很多前辈、同仁智慧的结晶,是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道友共同努力的结果。本书引用的仓央嘉措诗歌分别选自于道全、曾缄、刘希武、庄晶先生的译本。肖淼晨小姐协助我记录和整理了数十万字的笔记,这才有了这本书的框架。我也要特别感谢强沫先生和李赫先生,没有他们的鼓励、交流和探讨,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愿天下有“情”人皆能脱苦得乐,愿天下有“心”人心中常有平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