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译注》由王威威译注,本译注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为底本,并参考和借鉴了前人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限于篇幅,本译注选译了《劝学》《修身》《非十二子》《王制》《富国》《君道》《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共十二篇。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荀子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荀子译注》由王威威译注,本译注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为底本,并参考和借鉴了前人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限于篇幅,本译注选译了《劝学》《修身》《非十二子》《王制》《富国》《君道》《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共十二篇。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荀子译注》由王威威译注,主要内容:《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这本《荀子译注》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目录 前言 劝学 修身 非十二子 王制 富国 君道 天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试读章节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①,则尊以遍矣②,周于世矣。故日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③,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④,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⑤。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⑥,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f食壶也⑦,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桔者勿告也⑧,告桔者勿问也,说桔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⑨。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日⑩:“匪交匪舒⑾,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注释 ①方:通“仿”,仿效。 ②以:而。 ③经:通“径”,途径。 ④安:语助词。特:只。识:了解。 ⑤经纬:纵横的道路,南北向的叫经,东西向的叫纬。蹊xi径:小路。 ⑥诎:同“屈”,弯曲。顿:上下抖动使整齐。 ⑦洽:同“餐”。 ⑥楛ku:粗劣,此处指粗野恶劣而不合礼法的事情。 ⑨瞽gu:盲目。 ⑩引诗见《诗经·小雅·采菽》。 ⑾匪:同“非”,不。交:通“绞”,急迫。 译文 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方便的了。《礼》《乐》讲法度而没有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辞简约而不易迅速了解。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崇高而广博,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方便的了。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良师收效更快的了,其次是尊崇礼仪。如果上不能对良师心悦诚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是了解一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书》的文字罢了,那么穷其一生,也不过是个浅陋的儒生而已。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探求仁义的根本,那么礼正是最便捷的途径。这就像提起皮衣的领子,弯着五指去抖动它一样,那被理顺的裘毛就数不清了。不遵行礼仪,而只依凭《诗》《书》来行事,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水的深浅,用长戈去舂捣黍子,用锥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不能明了其中精义,不失为一个礼法之士;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只是一个散漫的儒生。问不合礼法之事的人不要告诉他,告诉你不合礼法之事的人不要去问他,谈论不合礼法之事的人不要去听他,争强好胜的人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遵循礼义之道来请教,然后才接待他,如果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所以,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学习道的方法;言辞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内容;面色流露出谦虚顺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最精深的奥妙。还不能和他说却说了,叫作急躁;可以跟他说却不说,叫作隐瞒;不观察对方的气色就和他说,叫作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地顺着对方来发言。《诗经》说:“不急躁啊不懈怠,这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P13-16 序言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或“孙卿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活动年份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游说讲学(有学者认为“五十”应为“十五”之误),在齐襄王(公元前283年一前265年在位)时,荀子已是年纪大、资历深的学者,曾先后三次担任“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来荀子遭人诽谤,离开齐国来到楚国,楚令尹春申君任用他做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被杀,荀子被罢官,便安家兰陵。荀子憎恨乱世的黑暗政治,目睹君主不通晓治国之道却被巫祝所迷惑、相信吉凶的预兆,鄙陋的儒生拘泥于小节,庄周一派狡猾多辩、伤风败俗等现实景象,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败得失,撰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葬于兰陵。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的著述经西汉刘向整理,校定为三十二篇,称《孙卿新书》,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之误)。唐代杨惊将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重新编排了篇目的先后次序,并为之作注,改题为《荀卿子》。《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日:“杨惊注《荀子》二十卷。”杨注本瑕瑜互见,而且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讹误。清代中叶以后,《荀子》的校释研究成果非常多,如谢墉的《荀子笺释》、卢文昭校《荀子》、汪中的《荀卿子通论》、郝懿行的《荀子补注》、顾广圻的《荀子校》、王念孙的《荀子杂志》、俞樾的《荀子平议》等。光绪年问,王先谦汇集各家的研究成果,编著而成《荀子集解》。民国时期,校释《荀子》的学者很多,其中,梁启雄以《荀子集解》为底本,又增加了王懋竑、孙诒让、刘师培、高亨、钟泰、日儒久保爱等多家的校释,作《荀子柬释》(1955年修订出版,更名为《荀子简释》),内容简约,影响极大。其后,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译》、北京大学《荀子》注释小组的《荀子新注》、李涤生的《荀子集释》、杨柳桥的《荀子诂译》、张觉的《荀子译注》以及王天海的《荀子校释》,均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争议不大,一般认为《荀子》一书大部分篇章为荀子作品,少数篇章是荀子弟子的记述。 荀子虽被视为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但他所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已经逐渐走向融合,荀子也在批判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之长,他的思想与孔、孟已有不同。综观《荀子》一书,其内容非常丰富,探讨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所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治国之道,其他问题均是为这一问题服务的。现简要介绍他的天论、人性论、政治观、认识论、名实论等代表性观点。 “天”的观念是先秦诸子从古代文化中继承的共同财产。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之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色彩逐渐淡化,但“天”又被赋予了命运、义理的意义。荀子的“天”是“自然之天”,这一点接近于庄子。他认为,自然的运行有着自己恒常的规律,这一规律不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同时,自然也并不能干涉人为,社会的治和乱是人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天的作用。荀子认为天和人即自然和人为有不同的职分,各有不同的职能,这就是“天人之分”,而“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认为与其仰慕天的伟大,不如将它作为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与其顺从天而歌颂它,不如掌握天的运行规律而利用它,强调人为的力量和作用。因此,荀子在《解蔽》篇中批评顺任自然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人性在孔子的时代已成为思想家讨论的话题,在战国中期以后则备受重视。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未肯定人性的善恶;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则以“人性恶”的观点而闻名。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无须后天努力和教化的性质,“凡性者,天之就也”(《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荀子对性、情、欲三者的关系作过如下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正名》)他认为情为性的内容,性所包含的好、恶、喜、怒、哀、乐就是情,而欲是情的表现。可以说,荀子认为情及欲是性的固有内容和表现,也就是说,荀子将人的喜怒好恶等情感、欲望当作人的本性。荀子非常强调“性伪之分”,本性是天造就的,不可能通过学习得到,也不可能人为做到;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作人为。“性伪之分”实际上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天人之分”。虽然荀子承认情感和欲望是人的本性,也非常重视人的欲望的满足,但是,他认为,因为物的有限,如果顺着人的情感和欲望而不加以限制,就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争夺就会带来社会的混乱,所以提出“人之性恶,其菩者伪也”(《性恶》)的主张。他所说的“伪”就是礼义,礼义是圣人所创造的,是人们通过学习、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恶的本性是天生的,但可以改变,“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就本性而言,尧、舜和桀、跖,君子和小人,都是一样的,人们崇尚圣人和君子,是因为他们能改变恶的本性,所以荀子尤其重视后天的教化、学习和环境影响的作用。他认为普通人也都具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制的资质和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如果普通人能够信服仁义礼法而进行学习,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积累善行而不停止,那就可以成为圣人。普通人可以成为圣人,即“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 荀子的“性恶论”是他的政治观的基础。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即能够组合成为社会群体,人所以能组合成群体是因为有“分”,“分”就是等级名分,而“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君主就是善于将人组合成群体的人。因此,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荀子极其重视“礼”的作用。人生来就有欲望,这是人的本性,而礼是后天人为形成的。礼一方面可以满足人生来就有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区分贵贱、尊卑、长幼的等级差别。礼是人道的最高标准,是治国的根本,天下遵从礼就能得到治理、安定、存续,不遵从礼就会混乱、危险甚至灭亡。不同于孔子和孟子,荀子在尊崇“礼”的同时,也重视“法”的作用,荀子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王霸》)与“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的提法,常将礼法并举或连用。但他更重视礼的作用,认为礼高于法,礼是法的总纲,“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礼法问题又与王霸问题密切相关。荀子有“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的主张,荀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称王天下,称王天下是通过礼实现的,而以法治国至多只能称霸诸侯。荀子澄清了王者、霸者、强者的区别,他推崇“王道”,但对“霸道”也有所肯定。他讨论了王者的政治纲领、政治措施、听政方法、用人原则、管理制度、官吏职事等问题。在政治制度方面,主张施行仁义、遵从礼义,法后王,确定名分,严明赏罚,尚贤使能;在经济方面,主张要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物资流通等。此外,荀子也重视乐的教化功能。荀子认为,音乐一方面是人咱勺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可以感染人心,从而“移风易俗”,不同于礼区分人的等级差异的功能,乐使人与人和谐一致,二者均是治国之道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在认识问题上,荀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是可以被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但具有认识能力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荀子将影响正确认识的因素称为“蔽”,“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解蔽》)。因此,想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心”的“虚壹而静”。所谓的“虚”,就是不让心中已经储藏的知识去妨害将要接受的知识;所谓的“壹”,就是不让对那一事物的认识来妨害对这一事物的认识;所谓的“静”,就是不让做梦和烦乱的想象扰乱认识。这样的心灵状态就叫“大清明”,可以正确认识万物及其规律。 名实关系亦是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论题。荀子创作了著名的《正名》篇,将名分为“刑名”“爵名”“文名”和“散名”,回答了为何需要命名、命名的根据、制名的枢要等问题。他认为制名来指实,就可以明贵贱,别同异,这是需要命名的原因。制定不同名称的依据来自于“天官”,即人天生具有的感官。人天生的感官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对相同事物的感觉相同,因此以“名”大致地模拟事物就可以通晓。因为人的感官和心灵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知,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名”。他认为“名”来自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对事物的共同感知基础上的约定俗成。虽然名的制定并非非此不可,但是一旦约定俗成,名与实的关系确定,则不可随意变乱。荀子在该篇中对当时思想界流行的探讨形名关系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分类批评,主张“名定而实辨”,而“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均非“名定而实辨”。 此外,荀子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他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常通过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而完成,因而,《荀子》中的一些篇章对先秦诸子学说的代表性观点和得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这些文献对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译注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为底本,并参考和借鉴了前人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限于篇幅,本译注选译了《劝学》《修身》《非十二子》《王制》《富国》《君道》《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共十二篇。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王威威 2013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