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铣编著的《千秋遗恨》是长篇历史小说,故事讲述范仲淹因得罪权奸,多次被贬,但其心系苍生,虽屡召屡贬,仍鞠躬尽瘁。他的“庆历新政”改革事业功亏一篑,留下千秋遗恨。这部小说的特色十分明显。其一,作者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的老作家,其创作风格突出,文笔老道,语言顺畅,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读来颇有快意。其二,故事的主人公为大家所熟悉,他的“先忧后乐”精神在当下亦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当代的年轻人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凝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也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伸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的“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黄大铣编著的《千秋遗恨》正是关于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历史传奇,为我们展示了忧国忧民者的深广忧愤,以及在历史与人生的顿挫面前的奋力抗争,《千秋遗恨》将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看宋朝那些事、那些人,聆听历史的脉动。
第一回 抗西夏韩琦荐良材 整军旅仲淹遣老卒
第二回 杜世昌狠驳宋公序 欧阳修小难范仲淹
第三回 王直院试探碰鼻子 范夫人婉劝动人心
第四回 一而再待制斥权宰 仆复继直士护诤臣
第五回 道不同连襟难共处 性各异姐妹可相亲
第六回 仰忠贤竟饯汴河岸 怀义愤争购蔡襄诗
第七回 两地情独填销魂词 一棚鹘共议拯国计
第八回 扳夏竦群僚挟天子 陷富弼一相制懦臣
第九回 使辽邦不避风沙苦 回故国难了儿女情
第十回 责丈人富弼耻求全辱 兄邦宗真妄自大
第十一回 荫病子仲淹心难定 引奸邪夷简意不明
第十二回 薛绮霞劝夫走正道 欧阳修说友挽颓局
第十三回 保荣华苦守为官诀 庆圣德喜解颂士诗
第十四回 众魑魅摩拳摒异己 诸志士擦掌振纲纪
第十五回 秉公心仲淹陈十事 耍诡计李淑访一人
第十六回 王拱辰哄妻耍连襟 晏英兰怨父骂丈夫
第十七回 行猥亵李淑食苦果 闹朋党仁宗怀忌心
第十八回 文德殿激言计得失 金明池胡话惹是非
第十九回 造伪书鼠辈张陷网 献真赋刚士辩冤情
第二十回 假似真拱辰哄姻兄 真似假李淑诓朝廷
第二十一回 赵官家临朝心已定 范仲淹望月憾难消(读者续)
第二回 杜世昌狠驳宋公序 欧阳修小难范仲淹
范仲淹的奏书送到中书省,首相吕夷简第一个看到了,他带着揶揄的口气对参知政事宋庠说道:“人臣无外交,范仲淹却擅自与元昊通款,得其书又擅自焚毁,他人安敢如此!”宋庠知道吕夷简与范仲淹有隙,心想这下范仲淹活该倒霉了。为了讨好吕夷简,第二天他便上朝奏劾范仲淹之罪,说是非重办不可。官家也觉得此事非比寻常,立即诏令范仲淹与韩周回朝答对。范仲淹胸怀坦荡,据实奏道:
“陛下既准臣拒纳之议,臣见敌虏有悔过之意,乃以书诱谕之。谁知韩琦败北,助长了敌虏势焰,故来书词意悖慢。臣以为使朝廷见了此书而不能及时申讨,则辱在朝廷,今对番使烧了,一若朝廷不知此事者,则辱在为臣矣。区区微衷,伏乞圣裁。”
听范仲淹说他此举还是为朝廷着想,官家也没主意了,便召集两府大臣议处。
宋庠既要巴结吕夷简,便首先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道:“范仲淹私自与敌通款,罪不可赦,理当斩首!”
宋庠一语惊人,除了吕夷简,所有大臣一下都呆住了。连官家也感到有些意外,便看看别的大臣,大臣们竟然半晌作声不得。
这次两府大臣的御前会议对范仲淹是十分不利的,宋庠不必说了,与吕夷简同为宰相的章得象是个骑墙派,不管论官家宠信,还是论权谋机变,他自忖都不是吕夷简的对手,因此他向来谨慎自处,对吕夷简礼让三分。现既知吕夷简与范仲淹有怨,自以明哲保身为妙。另一参知政事晁宗憨与枢密副使王贻永、郑戬,虽都觉得宋庠的发言过分,有悖情理,但慑于吕夷简的权势,也不想过早表示自己的态度,宁肯看看会议的风势再作道理,看来,如今有可能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的只有晏殊与杜衍了。
枢密使晏殊向有爱才之名,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他的竭力推荐。但是他有一致命弱点,就是胆小怕事。他自十四岁以神童被荐于朝,一帆风顺,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两府要职,长年安享荣华富贵,使他耽于宴饮欢歌、舞乐相佐的生活,被人称为“太平宰相”。太平宰相很怕失去太平岁月,就难免谨小慎微了。天圣七年(1029),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疏劝官家不可与百官一起朝拜刘太后,当时刘太后垂帘听政,炙手可热。身为枢密副使的晏殊吓得魂不附体,把范仲淹找来狠狠指责一顿,说范仲淹“狂率邀名”,弄不好要牵累于他,范仲淹气得当面顶撞:“仲淹谬辱公荐,每惧不能称职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获罪门下!”几句话义正词严,说得晏殊无言答对,自是两人多少有些疙瘩。如今他明知范仲淹罪不当诛,他身为枢密使,应该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但他考虑到范仲淹出自自己的门下,又怕有护短之嫌,何况其对手是人人害怕的吕夷简,他不能不三思而行了。
如今只剩下枢密副使杜衍了,杜衍又是何许人也?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以殿试第四名举进士。他身体虚弱,年过四十便须发皆白,好友欧阳修赠诗有“貌先年老因忧国”之句。但他为官刚直清正,属吏望而生畏。尤其他廉洁清介,分外之财,分文不取。当时最讲避讳,因仁宗皇帝名叫赵祯,“祯”与“蒸”谐音,东京人喜吃的蒸饼,只好改叫炊饼。有的孩童不晓事,误呼“蒸饼”,必遭父母一番痛打,因触犯官家名讳,便是一条大罪。下属对上司以至上司的父母,都要避讳,误犯了就有被穿小鞋之危。那年杜衍开府并州,到任来三日,孔目吏便来请示他的家讳,他坦然答道:“下官无名讳,惟讳贪赃枉法。”两句话吓得孔目吏悚然而退。在他任内,无一吏敢于作奸犯科。因此他在朝野极有声望。这次决定攻守之策,执政大臣一片主战之声,他独持异议,认为“侥幸成功,非万全之计”。可惜官家不听他的。如今他见宋庠阿附吕夷简,口出狂言,诸大臣竟都默然相对,噤口无声,他心中气愤不平,终于挺身而出了。
“宋参政这话差了。范仲淹通款志在招纳叛羌,实是忠于朝廷之举,何可深罪!”
宋庠听了杜衍此话,不由转眼看看吕夷简,吕夷简却端坐不动,脸色漠然。他心中一沉,吕公这是怎么了,为何不动声色?继而一想,许是避嫌,一时不好开口。说出去的话已难收回,自己只有周旋到底了。他想了一想,便带笑答道:
“杜枢密之言宋某委实不敢苟同。范仲淹既是忠于朝廷,为何迟迟不肯出师?如当时能一如官家诏令,两路并进,何至有六盘山下之败?范仲淹是难辞其咎的!”
宋庠搬出了官家诏令来压杜衍,他忘了杜衍与范仲淹一样主守不主攻的。杜衍立即起而反驳,说了许多当前不宜深人征讨的道理,然后指出:一、范仲淹的按兵据守也是得到朝廷诏令许可的;二、韩琦正因不采纳范仲淹守而待时的主张,孤军深入,才招来六盘山下的惨败。
宋庠被驳得哑口无言,他又看看吕夷简,吕夷简正眼都不去看他,他心中发毛,再也笑不起来了。但如今他也只好一不作,二不休了。
他嗫嚅片刻,忽然想起了范仲淹那阕新词《渔家傲》,已经传遍京师,他像捞到了根救命稻草,“范仲淹早就不想与西夏作战了,他那首《渔家傲》词便是铁证,甚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甚的‘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不明摆着在瓦解军心吗?”
P11-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国,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也因而知道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先忧后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镇守陕西,率兵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本书正是关于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历史传奇,为我们展示了忧国忧民者的深广忧愤,以及在历史与人生的顿挫面前的奋力抗争,作品将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看宋朝那些事、那些人,聆听历史的脉动。
一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与以前的朝代不同,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陈桥兵变)而非武力攻夺建立的。赵匡胤曾为五代后周归德节度使,驻节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进两叛军。可能是因为担心他的老部下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听从赵普的意见,于建隆二年(961)七月、开宝二年(969)十月,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和地方武将的军事指挥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改以文官治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这项国策影响深远:一方面宋朝少有权臣豪强乱政,且工商业、科技发达,文化异常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宋朝建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统一各藩镇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仅有的几轮北伐负多胜少,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方再兴干戈。
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的时代之一,北宋的年财政收入(岁入)最高曾达一亿六千万两白银(即使是半壁江山的南宋,最高也曾达一亿两白银),这一数字远超过汉唐盛世及宋后各朝,直到清末才达到。宋时成功发展了工商业,工商业极其繁荣,土地“不抑兼并”,农业社会出现了许多前工业社会的因素。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徭赋一向是诸朝统治的基础,类似宋朝的情况实在绝无仅有。
宋朝的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亦突飞猛进,大到活字印刷术,小到诸种农具,都是在宋朝发明的,四大发明无论在使用方法上,还是在制作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的三千两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的一亿一千两百七十多万。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总之,宋朝似乎“极富”,然而,是不是“极弱”呢?历史学家见仁见智,这不是我们要深究的问题。然而,边患连年是确定无疑的,也因此有了像王安石、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这样的“忧患意识”的人,范仲淹自然是他们当中的突出一员。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本书作者为我们上演了范仲淹的“千秋遗恨”。
二
范仲淹(字希文),宋端拱二年(989)生于苏州,隔年(990)父亲范墉不幸逝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要守灵三年。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孤儿寡母,贫而无依。无奈之下,谢氏改嫁在平江府(今苏州吴县)任职的朱文翰。四岁时,范仲淹随继父和母亲回到了山东长山县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范仲淹成年后得知自己身世,遂辞别母亲,至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取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他迎回母亲赡养,并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难,他坚持己见,声称只是恢复范姓,没有其他企图,方被允许。
此后,范仲淹相继出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泰州任内,他与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李氏结成良缘,生三子。他倡议修海堤,被调任兴化知县,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其功绩,把海堰称作“范公堤”。海堤修成后不久,天圣四年(1026),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因母丧回应天府宁陵县守丧三年。守孝期间,南京留守晏殊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的教授。
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守丧期满。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天圣七年(1029),宋仁宗行郊祀大礼,下令将亲率文武百官先至会庆殿为太后刘娥贺寿,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贺。范仲淹上书反对,以为有违君主之体,不合朝廷体制,并接连上书要求太后撤销垂帘听政,还政给天子。他两度上书皆被宰执压下,范仲淹乃自请出任地方,贬为河中府通判。
宋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一职。一次,郭皇后与宋仁宗争吵时,误伤宋仁宗之颈,仁宗大怒,决定下诏废后。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们出于道义,不同意废后,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一年多后,1034年8月,改任苏州知州,在苏州他因为治水有功,深得百姓拥戴,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并做了开封知府。
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不满于吕夷简任用私人,给宋仁宗上一幅“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论“建都洛阳”之事,范仲淹又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朋党”,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即由此始。最终吕夷简遭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知饶州、再贬润州,又贬知越州。
景秸五年(1038),西夏元昊叛乱,范仲淹被宋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调到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范仲淹主张采取“屯田久守”方针,而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夏竦采纳了韩琦的主张。康定二年(1041)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大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范仲淹受罚被贬。此后,宋军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策略,严立赏罚公约。西夏防线逐渐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迫使西夏与宋达成和议。
庆历三年(1043)七月,宋仁宗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范仲淹以枢密副使取代王举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年九月,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人参与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新政”的推动者之一。庆历四年(1044),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等人的反对,宋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逐渐失去兴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请求外出巡察地方,庆历五年(1045),宋仁宗下诏废弃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范仲淹被外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邪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皇祜四年(1052),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死后,朝廷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宋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同年12月,范仲淹的灵柩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
三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朝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曾使得北宋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受到改革冲击的大批守旧派的官僚并不甘心失败,他们罗织罪名,构陷范仲淹等人。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也在守旧派夹击下做了缩头乌龟,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或被撤去军政要职,或遭贬谪。京师内外的达官显贵及其子弟,依旧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读范仲淹,让人有隐隐的痛感。他“先忧后乐”,不屈不挠,执着于革故鼎新,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军事才华,难以施展……他的抱负耗尽他一生英气。斯人逝矣,痼疾依旧,朝政的弊端依旧。范仲淹沉吟于文字,人在无形的外力面前是多么的弱小!多么的无奈!
人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不怕旅途的莉棘,甚至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人最怕的无非有二,一是在安逸的环境中磨灭了自己的斗志,变得形容枯槁,虽生犹死,比如安于享乐、腐败堕落的大人物,比如没有梦想没有目标人云亦云的小人物;二是满腔热血,壮怀激烈,然而报国无门,却要受到权奸构陷,只能仰天长啸,徒留千秋遗J限,比如范希文。
范仲淹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官数十载,屡谏屡犯,屡犯屡谏。虽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面对官场上贪官污吏大行其道、良将遭陷、忠臣被贬的历史宿命,人们心中还是有诸多假想的,倘若范仲淹一直被委以重任,倘若给他一个完完全全的用武之地来充分施展他的才华,是否能够改变大宋王朝的命运?是否能挽狂澜于既倒?这大约也只有天知道了。
流水载过的时光太过匆匆,惹上庸庸碌碌的尘埃,在国家政权皇权化,皇权私有化的专制帝国,哪里有施展抱负的天地?谁能真切主宰自己的人生?大人物如范仲淹,不过是专制帝国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需要时,似可治国安邦,不顺眼时,弃之如同敞屣。范仲淹如此,更遑论芸芸众生?
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人生失意文始成。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多蕴含其政治抱负与人生情怀。镇守西北时,从前线巡视回营,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问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转眼间,夏去秋来朔风起,遥望天空中南飞的大雁,他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孤城落日的边塞景象,白发将军和远征战士一面坚持抗敌、一面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也透露了当时长期防御战争的艰苦性,意境开阔,风格豪放。
上引诗词,舍弃小家,献身国家,还是“先忧后乐”的情怀。这种伟大情怀,可谓上承百代,下延千秋。两千多年前,齐宣王在行宫接见孟子。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君主。得不到快乐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国捐躯。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国家于危难。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国人永远的敬仰,“先忧后乐”的思想,也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四
长篇历史小说《千秋遗恨》主要讲述范仲淹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为北宋王朝、北宋各族人民所建立的历史功勋。作品围绕范仲淹镇守西北、推动“庆历新政”这两条线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料翔实、引用适度,文笔古朴,语言顺畅,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读来颇有快意。
本书作者是知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铲平王》,在读书界造成一定的反响。另有长篇历史小说《拔剑起蒿莱》《狼筅》《白衣卿相》《刘家“父子兵”》等行世。
此外,我们要告诉读者的是,这是一部“遗憾之作”。本书原有二十一回,在寄给某出版社时遗失了最后一回。那家出版社本已经将此书列入了出版计划,但因为征订方面的问题,终未能出版,退回时,却少了最后一回。不久,老先生病逝,这最后一回就成了最后的缺憾了。好在这似乎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也许还能为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我们现在出版此书,突然有了“奇想”,出版者诚邀热心读者来为原作续写最后一回。凡有意者,可在本书后面所附的方格纸上续写(所附方格纸不够用时可复印),然后,将所续文章沿虚线裁下订好,寄福州市东水路76号海峡文艺出版社总编办收。出版者将组织专家对所有续写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被评为一等奖的作品将在本书重版时予以采用,稿酬从优;二、三等奖发给奖金或获奖纪念品。
我们期待大家的参与!
2013.10.20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