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袂飘然曹溪风(易菁讲六祖坛经)》由易菁所著,这不仅仅是本坛经心得,还是人生智慧之书,更是精彩曼妙的随笔。易菁先生以女性独有的特质和证悟者的智慧,娓娓道来惠能大师的智慧人生与慈悲胸怀。
立足生命的真实受用,达到明心见性,以般若入如来藏 用空性破诸烦恼。《六祖坛经》以叙事的方式娓娓道采,看似皆是人生中的平常小事,然而其中便隐藏着了生脱的禅机,于生活中透禅机,在心性见如来藏,直指人心,了了常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夜袂飘然曹溪风(易菁讲六祖坛经)/华夏国学讲堂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易菁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袂飘然曹溪风(易菁讲六祖坛经)》由易菁所著,这不仅仅是本坛经心得,还是人生智慧之书,更是精彩曼妙的随笔。易菁先生以女性独有的特质和证悟者的智慧,娓娓道来惠能大师的智慧人生与慈悲胸怀。 立足生命的真实受用,达到明心见性,以般若入如来藏 用空性破诸烦恼。《六祖坛经》以叙事的方式娓娓道采,看似皆是人生中的平常小事,然而其中便隐藏着了生脱的禅机,于生活中透禅机,在心性见如来藏,直指人心,了了常明。 内容推荐 《夜袂飘然曹溪风(易菁讲六祖坛经)》由易菁所著,《夜袂飘然曹溪风(易菁讲六祖坛经)》涉及很多的公案、禅门的故事、人物,非常生动,是以六祖惠能大师的生平事迹作为经典的主线的。你不要问这些人物、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历史的考据。我告诉大家,佛教,尤其是禅,不是历史学,不是考古学,不是哲学,而是用来解脱生命生死的学问与实践方法。不要偏离主题去抓住细节不放,这对于我们学禅的人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障碍。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六种成就示缘起 开宗明义直指心 金刚般若闻法音 初礼五祖显佛性 祖令作偈觅传人 神秀思量拂尘偈 惠能作偈世希有 无相偈颂震寰宇 无住生心证自性 顿教衣钵付传人 殷切咐嘱留谶语 迷时师度悟自度 众人舍法夺衣钵 惠明舍衣现本性 韬光养晦十五载 不二之法立顿教 般若品第二 开演般若波罗蜜 摩诃自性含万法 一切处行到彼岸 烦恼本来即菩提 智根差别有大小 迷悟不同现顿渐 万法尽在本心中 因缘化导归自性 同见同行勿匿法 无相偈颂皆依修 疑问品第三 梁武求福非修佛 祖示法身真功德 随其心净佛土净 东方西方尽极乐 在家心净即西方 依颂见性成佛道 定慧品第四 定慧等持体相用 一行三昧不住法 无念无相及无住 为宗为体及为本 坐禅品第五 自性不动离二元无相坐禅不著境 忏悔品第六 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灭诸罪 自性四种宏誓愿无相三皈觉正净 法报化现佛法僧清净圆满无量亿 一颂顿灭积劫罪离诸法相心中洗 机缘品第七 诸佛妙理非文字怀会止藏应谶言 法海悟彻心即佛定慧双修等持门 法达诵经未达法心迷经转悟转经 三身四智智通问五八果上六七转 智常存见未了悟祖破虚空性光现 志道不明寂灭乐圆明寂照大涅槃 行思印证绍佛法怀让豁然阐禅宗 永嘉绝学闲道人一宿觉著证道歌 智隍禅定有出入能所俱泯性如如 方辩本因为善塑塑性佛性焉有别 顿渐品第八 志诚北来现二元祖阐三学归一宗 放下屠刀行昌彻了悟真常圆妙音 神会戏论迷心性回向本源立教门 护法品第九 帝诏请祖师辞疾护法护国利群生 付嘱品第十 付嘱门人传法要三十六对三科门 用离两边贯万法随缘应对不失宗 欲离世间显法性慈悲演说动静偈 衣脉不计单传训顿悟华情果自成 法咐有道无心通娑婆一脉递流传 临别复宣大法音寂寂荡荡万法空 金刚不坏示空有法宝绵绵忆祖师 试读章节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日: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日: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安置好了他的母亲,就辞别而去。不到三十天,便到了黄梅县。 我们也谈一谈自己的感觉。我们看一代祖师为法忘躯的这种精神,他是走着过去的,不到三十天到了黄梅县。我们这乘飞机、坐火车都不想去,都嫌远,都嫌累,你说这怎么办?更有的人是算计钱财。这与祖师为法忘躯的这种精神相去甚远呀。 惠能来到黄梅,礼拜五祖,当时惠能二十四岁。五祖就问他:“你从哪儿来的,来这里干什么?”惠能说:“我是岭南新州人,不远千里来此拜师,只求觉悟成佛,不为其他。”非常直接,真是一代祖师的觉悟,真的是太好了。没有求福报,没有求其他,不是说,你给我治治病,让我挣点儿钱,让我长寿,统统没有,非常简单,就是来觉悟成佛的,剩下的什么想法都没有。问题是,这个有了,其他的就都有了;这个没有,剩下的统统在生灭法里。 五祖接着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受过正常教化的蛮夷,怎么能作佛呢?”惠能说:“人虽有南北的差别,但佛性是没有南北差别的。我身为蛮夷与你这和尚有不同,但是你我的佛性有差别吗?”这是不是相似于三祖跟二祖之间的对话。三祖说:“我是一个长了烂疮的,你是一个干净的和尚,可是我们的佛性有差别吗?”可见得,一代祖师都是直奔着成佛而去。你不要说,我先发了财,然后我再成佛;我也有了势力,我再成佛。成佛是没有任何外缘作依托的,成佛就是成佛,这一切可以不需要。 这师徒俩一见面,看见了吗,唇枪舌剑就对上了。禅门的公案从这儿就已经开始了。五祖并非是有分别心而出此言,而是要考一考这新来的人可堪造就否。师父要看一看,所以任何一个来人都不放过,他都要把那个剑伸过去。 禅是双刃剑啊,不死即超。有一死便百死,有一超不一定能百超,下一剑你不一定能超。你看看他剑剑皆超。两个人见面,五祖的第一剑就是谈的佛性与南北的问题,这一剑惠能就超了。五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五祖着急啊,到现在选接班人的问题还没有完成,心中有大事没有完成啊,因此,所有来的人个个不放过,一来人便要伸手一试。 今天,我们处于末法时代,是师父求着徒弟修,哪里还敢用这种语言去对待。当年密勒日巴大师求他的师父玛尔巴的法时,玛尔巴就说,我用累劫生命勤苦换来的法,凭什么教给你?想求法,行,那就在我这儿做长工,但是你在我这儿打长工是为了求法的,你不能在这儿吃饭。你吃饭你得到外边去挣钱,然后你再到我这儿来求法,求法是要花钱的。后来密勒日巴受尽了种种的折磨,才得到了玛尔巴的真传。二祖慧可在雪地里跪了这么长时间,达摩祖师却说,你这样浮躁的人想得我的法,除非雪地里开红花。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与艰苦的过程分不开的。 今言修行,就像是师父欠了他的,一天到晚师父得看他的脸。自己不能将法身体力行,没事却来挑挑师父的毛病,动不动谈谈自己的见解,这种状况怎能修有成就呢?他说师父毛病的时候,师父必须虚心接受。师父说他的时候,他就会委屈得要死,好像他是替师父修的。所以今天世道衰微到这种程度,你没有办法的。 五祖看到新人一来,马上一剑刺过去,如果他转脸就跑了,那什么都不是。一看惠能,出口就不同凡响:“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吗?”这是悟境下说的话。师父一听,心花怒放,非常高兴。 P5-6 序言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颠沛,我们又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升我们的生命。今天开讲《六祖坛经》,讲以前提两点要求,便于大家能够把握住禅的中心。 首先是立足于生命的真实受用。《六祖坛经》涉及很多的公案、禅门的故事、人物,非常生动,是以六祖惠能大师的生平事迹作为经典的主线的。你不要问这些人物、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历史的考据。我告诉大家,佛教,尤其是禅,不是历史学,不是考古学,不是哲学,而是用来解脱生命生死的学问与实践方法。不要偏离主题去抓住细节不放,这对于我们学禅的人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障碍。 如有些人对“拈花一笑”的公案表示怀疑。这个公案出自《梵天问佛决疑经》。如果按照历史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是来自于哪里,公元多少年,然后怎样,把它交代清楚。大家想一想,如果那样讲,禅的意味还在吗?禅的意味就不在了,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在了。因此要立足于我们生命真实的受用,不要把它建立在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的范畴去学习。佛法就是佛法,禅宗就是禅宗,禅的精神就是禅的精神,不能够混为一谈。 第二点要明确地问一下自己来这里是干什么的?自己要非常地明确,第一是要了解禅;第二是要在生活当中运用禅。这是对佛教没有太多了解的人,通过这一次的经典讲授要有这样两个收获。如果是面对一个已经有了一定的修证,有了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第三点就是要明心见性。我来听禅法,就是来明心见性的,非常直白。学佛是为了什么?很简单,为了成佛,其他无所求。我们会在经典里看到很多六祖惠能和五祖之间的对话,都是这个,没有别的。如果只限于语言和逻辑思维,那就失去了学禅的本意,就没有受用了。 禅是双刃剑,一剑过去,不死即超。我们会在这个经典里看到鲜活的例子,这一本经典写得生动极了。你作好准备,不要把明心见性去高推圣境,想得遥不可及,明心见性也许就在下一刹那,也许等到这一课下来,也许等到下一课下来。明心见性是随时可以得的,不要让你和它拉开无边的距离,每一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很多人都说,明心见性要无量阿僧祗劫才可以,我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呢?你想想,你怎么知道你没有修过无量阿僧祗劫呢?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你的最后一世呢?你要作好准备! 我们每一个人立足于这两点来学习。这两点把握好了,用儒家的思想说:“虽不中不远矣”。虽然你可能达不到那个最高的目标,但是离最高的目标也不会很远,起码不会产生新的障碍和烦恼。这是我们在学《六祖坛经》以前所要把握的。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六祖坛经》,是佛教的经典。佛教诞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西汉末东汉初。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已经是非常繁荣昌盛了,且已十分完备。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给佛教的进入奠定了基础,使得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很快被国人接受,并与当时的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儒、道、释为主体的华夏文化,这三家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在佛教里面,所有称为经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僧团所定的规章制度为律,后人对经的解释称作论,这些统称为经、律、论三藏。然而我们今天所言的《六祖坛经》却是一个特例,它不是释迦佛说的,却被称为经,而不是称论,可见得《六祖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在佛教的经典中,只有这一本经是中国的,不是印度的。 《六祖坛经》是一部禅门的经典。禅门作为佛教的一支,发源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手拈一朵金色的优钵罗花示于大众。千万大众都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唯有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会心一笑。这会心一笑可不得了啊,灵光一束贯寰宇,拈花微笑透禅机。这一刹那,释迦牟尼佛说:“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此神奇、微妙、不可思议的禅诞生了。禅是什么?禅就是佛之心。你去和佛的心相契合的那一刹那,便透得他的禅机。这叫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就是我们世间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直传了多长时间?一直传到今天。 就这样从释迦佛传大迦叶开始,迦叶传给阿难,阿难传商多和修,代代相传,一直传至二十七代般若多罗法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般若多罗法师告诉他的弟子菩提达摩说:佛在当时曾预言,当佛法在印度传至第二十八代时,大乘佛法将传至震旦,未来的禅光在震旦。等我死以后,你要将法传到震旦去。于是,这位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作为中国禅门的第一代祖师。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佛法在中国当时是一个似有若无的状况,说它有也可以,说它无也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佛法的表面做文章,庙里就是诵经,世间就是将佛法当成一种学问来研究,流于形式主义的佛法当然是似有若无了。经典的道理是用来指导修行实践的,而不是著于文字相研究来研究去的。而在当时南北朝时期,连打坐拜忏都没有,纯属文字游戏,没有任何身心实修的内容。 其实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以前,已经派了两个徒弟佛陀、耶舍,来中国传禅宗顿教法门。到了中国以后,很久没有人理他们,国人认为他们两人在传邪教,不是佛的正法。后来这两人来到庐山,遇到慧远大师。慧远大师专传念佛法门,大师见到这两个印度和尚很是纳闷,就问:“你们传的什么法?大老远地从印度过来,怎么也没有人理呢?” 这两位印度禅师因为不太会讲中国话,就用手势跟慧远大师比划,把手握成拳,再松拳成手,说:“看,拳成手,手做拳,快不快?”拳手本是一体,只是外形上的变化。印度禅师说:“菩提转烦恼就这么快。”就像拳变手、手变拳一样,一念之间菩提转烦恼,一念之间烦恼转菩提,都看你自己。慧远大师当下大悟,原来菩提、烦恼无二无别,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后来这两位禅师在同一天往生,他们的坟墓据说至今还在庐山。假如我们日后有机会去庐山,一定要去参拜这两位禅师的坟墓。那时,你的心情就会不一样了。等我们讲完了《六祖坛经》,你回头再去少林寺看达摩洞,再去看立雪亭,你才有那身心实证的感受。 终于因缘成熟,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来到南京正好遇到神光法师在讲经说法。这个神光法师是一个好生了得的人,讲经讲得如何呢?雨天曼陀罗华。天人为了供养在人间说法的法师,从天降鲜花,像下雨一样,花从中天下来的时候,到了人间就变成雨,但是这个雨非常温润。所以有一句话叫:“中天飞法雨,大地涌金莲。”这是佛教在传法时出现的一种吉祥之相,用中国的语言说是讲得天花乱坠。如此殊胜的境界有神通的人能看到。 神光讲完后,达摩祖师就上前问:“法师,你在做什么呢?”神光说:“我在讲经啊。”达摩说:“你讲经干什么?”神光说:“教众生了生死。”达摩说:“你讲的经,黑的是字,白的是纸,拿什么了生死?”这一问,神光就被问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这位神光大师虽然经典讲得天花乱坠,但脾气却一点没改,一旦动怒,便像山洪爆发,一发而不可收,脱口就说:“你这外来的和尚,居然敢在这里谤法。”话音刚落,就用胸前带的铁佛珠打了过去。 达摩大师本是武功高强之人,但完全没有防备,没料到修行人说不过就动武,结果这铁佛珠迎面打来,啪的一声就打在了达摩祖师的嘴上,两颗牙顿然脱落。圣人落牙,如果吐到地上,大地要大旱三年。达摩祖师想,这大旱三年,要死多少生灵啊,于是一声不响往后退了三步,将两颗牙含血而吞,一言不发走开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祖师忍辱的功夫,一切以苍生的利益为利益,从来没有自我。 神光和尚如此出了一口恶气,打了那印度和尚,觉得那和尚居然没敢反抗,非常得意,回去继续做他的法师。可是不久,事情来了,黑白无常来找他了。因为他是一个修行人,所以无常很客气地跟他说:“法师,你的阳寿尽了,今天阎罗王派我来请你走了。”这下他长脸了。神光一听,说:“连我也要死吗?我讲经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还不能了生死,那这个世界上还有能了生死的人吗?”无常说:“当然有了,前不久刚被你打掉两颗牙的印度和尚,阎罗王看见他也要给他顶礼,他不归我们管。”神光一听,赶紧说:“请帮我在阎罗王面前通融一下,给我七天的时间,让我去学了生死的法门。”无常说:“如果你真有诚意,我是可以帮你的,我可以给你一个方便。”神光一听,赶紧去找达摩祖师去了。 你想一想,打掉了人家两颗牙,盛气凌人,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现在却跑到达摩祖师的面前一跪。达摩祖师正在闭关,他就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 达摩祖师从闭关中出定,转脸对他说:像你这样心性浮躁的人,想修我的禅法,门儿也没有,除非雪地开红花。这个时候,神光的脾气还是那么躁,但是他没拿佛珠打别人,操起刀来一刀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拿着这个胳膊把血滴在雪地上。你不是说除非雪地开红花嘛,你看这不是雪地开红花了!大家想一想,这一代祖师求法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为法忘躯!你说你不得法,你的心力用在何处,是否用在这儿? 神光法师即是后来的二祖慧可。在他降生时,他的父母见到一个金甲神人,就是护法韦陀,大放光明,来护持着他出世,所以给他取名叫神光。神光天性聪颖,记忆力强,但是脾气极大。你想,如果没有那一股脾气,他怎么一句话就断臂呢?恨得把自己砍了,急到何种程度?面对生死,如救头燃。阎罗王在那儿逼着他,然后他急了,这叫大机大悟。 慧可大师得法以后,一直隐遁了四十年没有出山,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代伟大的祖师。因为当时菩提流支和光统律师专和达摩祖师的弟子过不去,慧可大师到了八十岁才开始弘扬佛法,大兴教化。尽管他的身份一直都没有公开,自己又装得疯疯癫癫,但是众生还是非常愿意亲近他。因为法在,所以缘在,装也装不得,大家还是能在芸芸众生当中辨别出一代祖师的那种情怀,那种慈悲,他还是能感召一批又一批的人,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信众追随他。 可是菩提流支一派还是不肯放过他,于是就去官府告慧可大师,说他是个妖怪,妖言惑众。当时国法是不许妖法惑世的,于是奏明皇帝,将慧可大师问斩。 在执行前,慧可大师告诉他的弟子说:“我是该受此报的,然而我悲伤的是真正的佛法至今在中国没有得到弘扬。”当刽子手砍下慧可大师的头时,居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像牛奶一样的浆汁,死去的模样和活时一样。用道家的语言,这叫纯阳之体,血液就会变成白色。这个执刑官一看此种情形,就赶快地去奏报皇上。皇帝一听,知道不得了,杀了圣人了。 只有圣人的血是白的,不是红的。因为除掉了所有的无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然后生理上就会产生如此这般变化,阴都转成了阳,黑的反成白的,用佛家的语言叫“皈”。刚才不是讲法师的脾气很大,怎么就没有无明了呢?修行人应该明了,一切的状况在修行中都可以大机大用,只要你不与之对立。像我刚才说的菩提和烦恼本身就是一体,这个脾气大,你要看用在何处。用在修行上,用在断除烦恼上,这就是大机大用。因此大师的脾气是大忍、大勇、大智、大慧的,不要理解成没有教养的乱发脾气。 皇帝知他一定是肉身菩萨在世,有一位肉身菩萨在我们的国家,朕不加以保护,反而把他杀了,天要降灾的,是不能给他国泰民安的。于是,皇帝生大忏悔心,下令文武百官统统皈依慧可大师。大师的身后又收了这么多的徒弟,度人无数。这就是一代高僧大德,用他的生命去度化人,把死都派上大用场。 到了三祖僧璨,正值中国的隋朝。僧璨第一次见二祖的面,全身长满了烂疮,像个麻疯病人一样。二祖见他就问:“你从何处来,到我这来干吗?”僧璨说:“我来皈依和尚,学成佛之道。”二祖说:“你看你这个德性,还敢枉言成佛。”没想到这三祖更是利根之人,便说:“没错,从表面上看,你是一个干净的和尚,而我是生了一身的烂疮,可是,你我的佛性有差别吗?”二祖一听,知道不是等闲之辈,便说:“不要讲了,不要讲了,我都知道了。”于是传法给了三祖僧璨。 当时正逢北周武帝灭佛,僧璨在山中隐居了十多年。山上狼豺虎豹全都有,他一入山,所有的动物都跑掉了。后来他传法给了四祖道信,准备入灭。入灭时,他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过来,问他们:“你们都见过怎么死的?”这些弟子就说,见过有睡着死的,有坐着死的,还有站着死的。三祖一听,左手攀树枝,把双脚一跷,说:“你们见过这样死的吗?”话说完,奄然圆寂,以此示现一代祖师对生命来去自由的把握状态,想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想怎么死就怎么死。我们现在自问一下就知道差别了。三祖在世间没有人知道他的俗名,不知道他的身世,不知是何地人。但是非常有幸的是,有学者考证三祖僧璨是徐州人,和我们大家还是很有缘的。 四祖道信是一个从小跟着三祖出家的小沙弥,六十年不倒单,六十年也基本没睁眼。为什么呢?他不敢睁眼,他一旦睁眼,四周的人都会被他吓得魂飞魄散。为什么?他就有这种威德。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说,威德无穷矣,就是这样。你看他一眼,都觉得自己很惭愧。 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派使臣想把四祖请到皇宫来供养,希望拜他为师。四祖说:“我年龄大了,也走不动路了,所以我不去。”使臣回禀皇帝。皇帝却说,回去告诉他,无论他多老,皇帝都要把他请过来的。使臣就如此这般告诉四祖。四祖回答说:“如果你一定要我去,那你就拿着我的脑袋去吧,但是我的心是始终不去的。”使臣又回去告诉皇上,皇上很生气,就说:“好,拿着我的刀,就说要取他的头,但是你只能吓唬他,不能伤害他。” 使臣就又回到四祖那儿说:“和尚你到底去不去?如还不去,我就用这刀,砍下你的头去见皇帝。”四祖说:“那好啊,头能够见到皇上也很荣耀,来吧。”使臣拿出刀,四祖就将头伸过去给他砍。半天没见动静,于是,四祖就大喝一声:“你为什么不砍?”这使臣一听这么断喝一声,吓得扔了刀,转脸就跑。四祖说:“回来,怎么搞的,害怕了?”使臣说:“皇上吩咐,只是吓唬你,不能伤害你,我今天算是领教了,这世上还真有不怕死的人。” 四祖俗姓司马,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之家,出家以后名道信,在世七十二岁,六十年不倒单,成就不可思议的境界,度化众生无数。有一天,四祖告诉弟子们:“给我建一座塔,我要走了。”塔造好,四祖无疾而化。徒弟们就把他装到石头塔里,用铁锁把门锁上。过了一年,塔门居然自动开了。徒弟们见四祖仍然端坐其中,栩栩如生。五祖弘忍大师见其相好,于是用漆布将其身体包好、贴金,直到现在完好无损。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今湖北省黄梅县人,七岁出家,拜四祖为师。五祖为人木讷沉厚,所以时常受人欺负。白天他随着众人做事,晚上参禅修心,口不言一切是非。五祖身高八尺,相貌奇特。有一次,一群土匪围住了湖北的一座城,隔断了交通。五祖来到城中,土匪们见到伟岸的五祖转身就逃。你可知道,土匪们手里都是有兵器的,五祖是赤手空拳的一个人。后来人们就问五祖,他们为什么如此怕你?五祖说他们见的不是我,而是一个金甲金刚藏菩萨,光明晃耀,所以群贼撤退,而全城得救。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五祖平时持诵楞严咒。《楞严经》说,若一心持诵楞严咒,则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会在种种危难之时,出面保护你。这是持楞严咒的功德。 弘忍大师座下有十大弟子,大师将他们送至不同的地方,教化有缘,七十四岁圆寂,一生广开教化,徒众千万,后来他的衣钵交给了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父姓卢氏,母姓李氏。大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的子时,生时空中放有毫光,奇香满室,所以父母认为有这么一个孩子非常奇特。第二天黎明,有两位异地僧人来到卢府,告诉他们:“你们家昨天晚上生下的孩子与佛法有缘,我们来给他送名字,叫上惠下能。”父亲问:“为何叫此名?”僧人说:“惠是以佛法施惠众生,能是以能仁之智弘扬佛法。”说完此话,两位僧人就不知去向。 惠能出生以后,不吃母乳,却能日日长大。据说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他是吃中天会供。到二十四岁,惠能听人读诵《金刚经》,言下大悟。至五祖大师座下,五祖传于衣钵,之后隐遁十五六年在猎人堆里。后遇一代高僧印宗大师为他授戒,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六祖受戒的戒坛,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一个西来和尚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建。立碑的时候他就预言说,日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此后六祖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传授不二法门,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的以心印心法门。 后来大师辞别众人到了曹溪宝林山,印宗大师率千余僧众,直将大师送到曹溪。当时荆州通应律师知道六祖是传佛心印的法王,就带领他的弟子来跟大师学法。到了曹溪以后,六祖看到此地的讲堂比较窄小,想扩大重建,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想跟这位施主化一坐具之地。这位老施主看到六祖大师拿出的坐具,就说可以,就这么小的一点地方,我可以送给你。可当大师展开他的坐具时,不单整个南华寺,就连方圆十里都被罩住,并且是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景象无比奇特。至今寺境中还有天王岭,就是因此而得名。这位陈亚仙施主知和尚法力广大,便说:我家的祖坟都在此处,他日你在这里建塔寺,望能保留我祖先的坟墓不要破坏,其余的地方都捐给和尚。 为什么围绕南华寺的地区叫宝林呢?宝林意为无上法宝在此演化,依法而修行的人如林木那么多。梁武帝时,印度的智药大师在曹溪掬溪水饮之,感觉与印度的一处佛教胜地非常相仿,他断定泉源上必有胜地,可以建庙。他感慨地说,这山真像天竺宝林山,应为它取名为宝林道场。当地的村子叫曹侯村,是三国时代曹操的后裔所居,所以叫曹溪。当时智药大师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无上法宝于此教化无量众生,开悟得道的人将多如林木,所以这座山应该名为宝林山。当时的韶关刺史侯敬中,将智药大师的预言奏明朝廷。梁武帝当即准批在这里建庙,即是南华寺。 在寺的右前边有一个潭,有条龙常出没其间,龙身巨大,经常在潭里兴风作浪。此龙还以为得意,周边的老百姓都拿它没办法,非常恐惧。六祖就过去与那龙说:“你若真有神通,你就可随心所欲,不只能变大,还能变小,无所滞碍。”六祖刚说完,龙突然就不见了,顷刻间,一条小龙飞跃在水面上。六祖又说:“你现在虽然化小了,但你不敢跳到我的钵里来。”这个钵是释迦牟尼佛传过来的,六祖是他的衣钵传人。于是这条小龙朝着六祖游过去,六祖立即将钵盛之,带着它返回法堂,为龙说法。龙闻法往生,脱骨而去,留下遗骨,长有七寸。后来大师将此潭填平。现在在大殿的右边,有个铁塔,就是镇这个龙的。 祖师这一生多灾多难,历尽坎坷,直到他涅槃六年以后,还有新罗和尚要砍他的头回去供养。好在祖师生前有交代,他的徒弟用铁护住了他的脖子,方逃此难。缅怀一代祖师为法忘躯的伟大精神,为度众生慈悲的胸怀,我们这些后学只有精勤努力,以报佛恩之万一。 上面我讲的是从初祖到六祖生平的概要,用来衔接今天讲的《六祖坛经》。我们现在可以打开经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