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曾国藩家族家训》由成晓军编著,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 自立、自达; 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这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智慧精华所在。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
曾国藩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尽管与曾国藩本人独特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为数众多的有关曾国藩及其家族研究的出版物中,尚未见有曾国藩家族家训的专辑供读者品评、探析。
《曾国藩家族家训》由成晓军编著,《曾国藩家族家训》的笔者通过多方收集资料,从中节选出有参考价值的篇章,按照“训主简介”、“原文”、“注释”、“译文”、“评析”进行编著,除了提供原始文字外,为便于不同文化层次读者阅读,不仅作了规范性注释,而且尽力译成符合原意的文字,并作简单评析,引导读者批判地继承。
曾麟书家训
【训主简介】
曾麟书(1790—1857),字竹亭,又名毓济,曾国藩的父亲。他幼承家训,致力于科考之学,但在43岁那年“始得补县学生员”,仅比长子曾国藩早一年入县学。他自知资质“钝拙”,无望跻身科举入仕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督诸子”,将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曾国藩在《台洲墓表》一文中回忆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下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其视他学僮亦然。其后教诸少子亦然。”曾麟书在教导子弟们悉心科考的同时,特别注重循循诱导他们明白读书做人的道理,给他们灌输忠君报国的理念。他不仅敦促曾国藩应命出山领兵治军,而且先后将四个儿子送上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场。在晚年,他把教导孙辈和管理农事的责任担当起来,“仍杜门不出,课孙子,检点农事,守吾之拙而已”,为曾国藩等解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曾麟书在对父亲曾玉屏所订家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目的和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循循善诱、教之有常、学之有心的家庭教育途径和方法,对曾国藩兄弟及其后裔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兹从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补》中,节录曾麟书有关的家训篇章,以供读者品评。
须用苦心学作八股文
【原文】
读书作八股文,极为有理。童子心要入理,从诗论入门心必粗,从八股入门乃细。代圣贤立言,孝弟之心,仁义之理,皆能透彻,何等光明,即以为得功名之捷径。……朝廷立法数百不易者,惟制艺耳。。尔等不必深鄙也。此后教纪泽读书,定要作八股。至嘱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示长男国藩》,见《湘乡曾氏文献补》,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15页。
【译文】
通过读书学会写作八股文,这种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让一个小孩从内心深处领会赖以立身处世的纲常伦理,如果让他从作诗作策论步入门径,那么他对于这方面的学问和方法的领悟就一定会粗浅不扎实;如果让他从作八股文步入门径,那么他对于这方面的学问和方法的认识就会融人到内心深处。只要打下了这样的基础,不管是对圣贤之学的阐发弘扬,还是理解、体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的道理,以及对仁爱、道义之学的认识和掌握,他都能汇入内心深处,也会在人品、学识方面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实在是苦心向学以获取功名的一条捷径。……朝廷立法众多而不变更者,只有八股取士这一点了。所以,我希望你们兄弟不要对这个问题过分轻视、厌恶。此后你教导纪泽读书学习,一定要让他懂得作八股文。这是我要特别嘱咐你的。
【评析】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中进士已经有11年,并且担任了礼部右侍郎的职务,正是朝廷“恩宠有加”之际。曾麟书在这封家信中明确强调科举取士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作八股文不仅是获取功名的捷径,而且可以使一个人对道义、身心之学理解透彻。因而,他反复提醒正在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的曾国藩,不要对八股取士这个问题存有丝毫松懈,应当继续引导儿辈们沿着这条道路去获得功名富贵。这集中反映出曾麟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科举制度的深厚情结,同时又从一个侧面强化了曾国藩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官阶愈高愈要做到“谦虚谨慎”
【原文】
尔蒙皇上天恩,升礼部右侍郎。二十三日召见,训诲谆切心。尔惟赞襄庶政,矢慎矢勤,以报皇恩于万一耳。官阶既高,接人宜谦,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其于同乡官如何子贞,尔请渠作祖父大人七十寿序,写作俱臻绝顶。有此学问,品行必端,尔宜善待之。外官李石梧前辈,癸卯年巡抚陕西,尔是年放四川正考官,道过其地,渠待尔极好,并受其指教,为惠最大。渠现总督两江,每年必以书信问候而已。若有人干以私情,宜拒绝之。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已耳。此嘱! 再者,纪泽读书,记悟皆好,甚善之教。书不可求速效,循循善诱,教之有常,自然有效。
——节录自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九日《示长男国藩》,见《湘乡曾氏文献补》,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17—19页。
【译文】
你承蒙皇上器重,升任礼部右侍郎。二十三日得到皇上召见,受到语重心长的恳切教诲。你唯有在辅助处理各项政务的过程中,小心谨慎而又勤勉耐劳,用来报答皇恩浩荡于万一。你的官职已经很高了,对待他人应当做到谦虚谨慎,处理一切应酬时不要恃才傲物、自以为是。拜见各位老师,应当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与各位同僚相处,则应尽到齐心协力、友好合作的情谊。对于同乡官员如道州何子贞,你请他为祖父作七十寿辰的文章,他的书法和文章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这样高深学问的人,他的人品和言行一定是端正的,你应当好好对待他。湖南籍但在外省做官的李石梧前辈,癸卯年(1843)在陕西担任巡抚,你那年受命任四川正考官,路过陕西时,他对你特别关照,并且受到他的指点教诲,受到他的恩惠是最大的。他现在任两江总督,你每年一定要以书信的形式对他加以问候。如果有人出于私情请你办事,你就应当加以拒绝。做官应当做到公而忘私,尽心尽力,忠于职守,不要稍有懈怠之心。特此嘱咐你!
此外,纪泽读书学习,记性和悟性都很好,你应当对他用最好的方法继续教导。对于他练书法,则不可求速效,而应该反复引导,坚持不懈,自然会收到效果的。
【评析】
曾麟书在篇中针对儿子曾国藩职位不断升迁,有可能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苗头,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为人处事应当小心谨慎,对朝廷要恪尽职守,对老师要安学生之分,对同僚要具备友好合作的情谊。并以何绍基学问人品俱佳为例,说明善待同事、朋友的重要性;以李星沅对曾国藩有过关照、鼓励之恩为例,说明善待前辈、上级的必要性。总之,一个人做官应当做到“公而忘私”,尽心尽力,丝毫不能有松懈怠慢。曾麟书在信中说到辅导曾纪泽等幼儿练书法不可求速效,必须“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地引导的观点,则又体现出明显的专业学术色彩。
P4-7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既具重大影响又具重要争议的人物,尽管曾国藩去世近140年了,他和他那个时代也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不管是对他持肯定态度的人,还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人,一般都认为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值得总结、借鉴。这是因为,曾国藩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几乎没有一个败家子,有的还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或富有影响的政治家、革命家。因此,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子女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会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想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借鉴成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走回头路,特别喜爱封建社会的那一套东西,而是为了通过对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既批判地继承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一面,又体味曾国藩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中至今仍具有启发价值的东西。教育部在中小学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一百部书中,将《曾国藩家书》列为其中一种,即可说明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参考价值所在。
然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曾国藩家族后裔人才辈出,虽然与曾国藩本人独特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整个曾国藩家族,包括他的祖父、父亲、叔父、岳父对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形成所起的影响,包括他的兄弟,他的儿媳、侄媳以及众多曾氏后裔对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认同、实践、继承与发展,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学者都未注意到。在为数众多的有关曾国藩及其家族研究的出版物中,尚未见相关曾国藩家族家训的专辑可供读者品评、探析。鉴于此,笔者通过多方收集资料,从中节选出自认为有参考价值的篇章,取名为《曾国藩家族家训》并公开刊行。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萌发,首先与祖父曾玉屏立下的“耕读”为本的家法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曾国藩对祖父手订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之法作出解释说:“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他反复告诫子侄辈:“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曾星冈家训是一脉相承的。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尽管未中过举人、进士,直至43岁那年“始得补县学生员”,但他对曾国藩兄弟的督教很尽心、很严格,在多方鼓励他们读书应考的同时,希望他们做一个读书明理、尽忠报国的大丈夫。曾国藩中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曾麟书嘱咐他说:“赞襄庶政,矢慎矢勤,以报皇恩于万一”;官阶愈高,“接人宜谦,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在祖父曾星冈病重之中和病故之后,曾国藩几次打算请假南归,曾麟书去信加以制止说:“努力图报,即为至孝,何必作归家之想”,“祖父生前爱尔特甚,以尔受国厚恩,必能尽心报效。尔今日闻讣信,能体祖父此意,即所以孝祖父,毋以感伤之故而更系念于予夫妇也”。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深有感触地谈道:“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可以说,曾麟书对曾国藩影响最大者在于尽忠报国、尽心职守,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在曾国藩的一生言行和家教内容中到处可以找到例子。
曾国藩的叔父曾骥云,因结婚多年无子,后来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将曾国华过继为抚子。所以,曾骥云对曾国藩给予他的帮助感激不已,尽心扶助曾国藩的父亲治理家庭,对解除曾国藩等子侄在外从政治军的后顾之忧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告诫子侄辈,要以他的叔父孝友居家为楷模,将祖父曾星冈制定的家规、形成的家风,在谨守的同时加以发扬光大。曾骥云不仅四处奔走,倡修《湘乡大界三修族谱》,主持建成元吉公祠,从此大界曾氏“有规可循,族风严正”,而且还严格约束子侄辈不要干预地方公务,并从1851年春开始筹创社仓机构,获得乡民好评。在曾国藩的心目中,真正能体会他在外从政做官之艰难,必须小心谨慎处世才能保持曾氏家族兴旺发达这一心迹的,首先是叔父曾骥云。
曾国藩的岳父欧阳凝祉,生长于“节孝之门”。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英年早逝,由曾祖母、祖母和母亲合力撑持欧阳氏门庭,事迹由曾国藩汇报到朝廷,获得旌表。欧阳凝祉从小受到严格的家风陶冶,接受系统的传统教育,被地方政府确定为“学官弟子”,自23岁起一边设馆授徒,一边读书做学问。欧阳凝祉作为曾国藩的老师兼岳父,对曾国藩的读书科考起了重要影响。曾国藩在离开欧阳凝祉学馆20年后,在家书中与诸弟谈到家塾读书的问题时,特意提到家乡附近既可作老师,又可作益友的人,“惟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同时,欧阳凝祉对曾国藩做好官、做正直之官、做有血性之官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他针对1851年问曾国藩犯颜进谏、直陈咸丰皇帝过错的行为,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提醒他不要“兢兢于临时谏诤”,徒取虚名,即是一例。
至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曾国荃,儿子曾纪泽,儿媳郭筠,侄媳刘鉴等,在继承曾星冈、曾玉屏等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继承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作了时代性的发展、创新。其中,曾国藩的儿媳郭筠和曾国荃的儿媳刘鉴,在继承、发展、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刘鉴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刘湘容,进士出身,担任过知府一类的官职;伯祖父刘校之,进士出身,担任过贵州学政等官职;祖父刘权之,进士出身,担任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纂修官、吏部和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父亲刘若珪,由乡试副榜官员外郎,历任知府等官职。因而,刘鉴虽为女流之辈,但自幼接受过系统的家学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均有涉及。在丈夫曾纪官病逝之后,她年轻守寡,担当起督教自己的女儿和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以及抚教丈夫哥哥去世后所遗留的两个儿子的重任。自家公曾国荃1890年去世后,她更成为曾国荃一门40余年间的核心人物。刘鉴在继承并发展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成就,最集中表现在她所著的家庭识字课本《集字避复》和家庭女性综合教材《曾氏女训》两部书中。前者初刊于1903年,内容反映出识字与育人、读书与做人的有机结合,诚如胡卫平等所指出的:“与旧时流传日久的《三字经》《千字文》相比,《集字避复》更具有独特性,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启蒙读本。”《曾氏女训》初刊于1908年,共计三册,分为《女范》、《妇职》、《母教》、《家政》四个门类,共十章,一百二十四课。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时代性、实用性强,这也是刘鉴对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继承、发展、创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如在《母教》篇中设置德、智、体共同发展的课程,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加以对待。又如,她在《家政》篇中设置《赞公益》一课,倡导新女性在新时代将自己的思想言行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家庭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即“利国利民之公益,不可不维持赞助”。总之,刘鉴的《曾氏女训》丰富和发展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对于曾国藩兄弟子孙后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曾国藩家族家训》所收篇章,按照“训主简介”、“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几个条目进行编著,除了提供原始文字外,为便于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不仅作了规范性的注释,而且尽力译成符合原意的现代白话支字,并作简单评析,引导读者批判地继承其有益成分。
在编著《曾国藩家族家训》的过程中,湖南省双峰县曾国藩故居管理所的黄鹤鸣先生为笔者收集、复印了刘鉴所著的《曾氏女训》等原始资料。黄先生无私而又慷慨相助之情,令笔者感动不已,在此谨向黄先生致以诚挚谢忱。此外,张燕娴同志在打印、校对文稿过程中付出了诸多心血,笔者要向她衷心地道一声谢谢。
笔者致力于曾国藩研究已达30年之久,其中写作、出版过《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曾国藩的幕僚们》等几部稍有心得的著作,受到读者的诸多鼓励和鞭策,《曾国藩家族家训》则是在这种鼓励和鞭策的推动下编著而成的。同时,笔者殷切期望子侄辈尤其是笔者的孙子成逸潇辈,能够从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中得到某些启发,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为有用的人才。然而,限于学识,书中错误在所难免,竭诚欢迎读者诸君批评匡正。
成晓军
2013年3月
千惠州学院困知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