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格子的时光书/白天鹅儿童文学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陆梅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格子的时光书》由陆梅编著。少女格子在与乡村接壤的芦荻镇长到十二岁……那个江南小镇的夏天时光被格子铭记在心:大表哥参军离开后音讯全无,好伙伴老梅的二姐梅香坠入情网、疯魔不堪,镇长家的亲戚、多才多艺的荷花初来小镇引出惊艳、赞叹阵阵涟漪,可很快昙花一现远赴他乡……

内容推荐

少女格子在与乡村接壤的芦荻镇长到十二岁……那个江南小镇的溽热夏日被格子铭记在心:

大表哥参军后音讯全无,好伙伴老梅的二姐梅香疯魔不止,镇长家的亲戚、大女孩荷花初来小镇引出一系列风波……

《格子的时光书》是一个在穿插与回溯中展开的时光故事。作者(陆梅)巧妙地将生死悲欢、希冀绝望等省察冥想嵌入时光,使得全书不仅写足少女成长的迷茫、期待、焦虑、多变,也让格子和那个夏日融为一体,恍惚又真切。

《格子的时光书》是一部关于朋友和友情、得到和失去的成长小说。作家将笔触聚焦于十二岁女孩格子五年级的暑假时光,深情回望一去不复返的光阴碎屑,以及面对一个复杂世界的所有感触、哀愁和心灵的激荡。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芦荻镇/3

第二章 三剑客/11

第三章 阵亡消息/19

第四章 梅家三姐弟/30

第五章 疯女子/42

第六章 出嫁/53

第七章 梦魇/60

第八章 尼姑庵/68

第九章 身世/75

插叙

第十章 返乡之路/89

下卷

第十一章 小镇来客/97

第十二章 同盟/108

第十三章 采药/117

第十四章 万物有灵/126

第十五章 觉持师父/135

第十六章 寻母/146

第十七章 醍醐灌顶/153

第十八章 茶饭思/162

第十九章 意念里的战争/176

第二十章 告别/185

后记/194

试读章节

第一章芦荻镇

格子十二岁的夏天,是在暖水瓶的忧伤碎裂声中惊醒的。

这个夏天,空气凝滞,水泥路面仿佛在燃烧。马路上空无一人,老榆树和大柳树的叶子耷拉着,昏昏欲睡。格子从家里跑出来,任母亲病恹恹一人躺在床上哭诉。

格子来到马路上,水泥路面烫得令她难以下脚。刚服侍母亲喝药,毛手毛脚撞翻了床头边的暖水瓶,“嘭——,’竹壳子的暖水瓶发出一声闷响,银色内胆炸成一堆亮眼碎片。格子避让不及,端在手里的汤药洒了一地。

正午的阳光又亮又白,格子揉揉眼,感觉一簇一簇的焰火在眼前晃。

格子走近前,蝶一样翕颤的空气又跑向了远处,格子生出虚幻的恍惚。

这个夏天,格子有些惶惶然。期末考试结束,意味着小学毕业了,难得可以不用对付暑假作业。考试成绩似乎也无所谓,无非是“过过场”——从这个操场换到那个操场,从西边的教室换向东边的教室。

格子所在的学校——三里桥小学,和三里桥中学同一个大门进,西边是小学,东首为中学,小学和中学各占一块场地。中学部的操场比小学部的大,但小学部的操场老树成荫,中学部的一览无余——格子最怕在大太阳底下做操。小学部的教学楼一溜儿平房,青瓦红砖,木门木窗木地板,一律红漆斑驳;中学部的教学楼是后来新建,粉白簇新的一排三层水泥房。

水泥房的好是格子后来慢慢体会的,敞亮、通风、清爽。尤其是初夏午后,趴在三楼走廊宽阔的扶手上,看西边小操场上厮来杀去的小毛孩,一阵被太阳暴晒过的、暧烘烘的风吹来,格子恍惚看到遥远的自己,内心里生出从未有过的、奇异的、充满遐想的气息。

然而此刻,格子仍念念不忘小操场边那一排老榆树。那几棵老树看上去比爷爷脸上的皱纹还深还密,树皮的纹路和爷爷掌上暴突的青筋有一比。格子每每伸出小手去触摸树干,那苍老的树干竟像是有脉动,一跳一跳……她伸长了脖颈往上看,树叶密密匝匝,天蓝得发黑,一阵风吹过,细碎的光斑从树叶的间隙里砸下来,格子一阵晕眩……

老榆树是格子的秘密领地,格子还有一些别的秘密领地,往下慢慢说。格子对老榆树周边的一草一木熟稔得很,她知道哪儿能找到蝉冬眠的洞,哪种形状的淤泥是白脖颈红蚯蚓拉的屎,哪棵树砸下来的光不像光,像一盏一盏的莲花灯……

她经常在老榆树下,看成群结队的蚂蚁奋力搬一只屎壳郎,它们是那样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这么小的蚂蚁居然能把庞大的屎壳郎躯体从遥远的地方搬进自己洞里,格子觉得不可思议。

考完试有一礼拜了,格子还没缓过神来。五斗橱上的“555”牌座钟嘀嗒、嘀嗒走,钟当当当……响七下时,她睡意蒙咙地坐起,以为上学时间到了。

通常这时候,姐姐早就下床,帮爸爸生炉子,烧开水,弄早饭。妈妈一年前莫名其妙喊这里痛那里疼后,就没再上班,每天躺床上喝古怪的中药。中药浓郁的苦涩味在屋子里弥漫,渗进五斗橱。豁了口的大衣柜,嘎吱作响的竹榻床,磨得锃亮的旧地板缝,格子甚至觉得四壁灰白的砖墙都吸进了这古怪的药味。

她总是忍不住去抠墙皮,松脆的墙皮被她抠得石灰粉簌簌滑落。再抠进去,就见细碎的泥草和青砖了。有时候深夜醒来,看到月光下墙上的“伤口”突兀着,像是醒着的眼睛。她想象这些眼睛怒睁着,突然喷射出赭黑的药水来,她躲不及,被兜头浇了个遍。她一骨碌爬起,脸上、身上汗水涔涔。  格子对中药的认知来自小镇上那家五味子药店,每回从小街上走过,格子总不由自主在五味子药店门口驻足。五味子药店的门一溜儿有七扇,是那种暗沉厚重的木板门,可以拆卸,一扇门就是一条长木板。门上的朱红油漆因日晒雨淋,泛出陈年的旧。

除非打烊,五味子药店的门总开两扇,另几扇安稳地立着,格子喜欢药店里弥散出的一股幽寂沉香。她不无好奇,各种各样的草药——都有着好听的名字(脑海里闪过桔梗、半夏、厚朴、金铃子、辛夷、青黛、紫菀、六月雪、款冬花……)——一格一格被盛放在小红木抽屉里,轻易不见天日。每一种,似乎都有着好闻的香气,可如此深邃幽深、风干了的植物气息,一经熬成汤水,怎么就那么古怪难闻、且缠绵不散呢?

格子在小镇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

小镇街东西向,从东头到西头,贯穿着一条长长的街市,散落在小街两旁:阿农烟杂店、米家豆腐、虞美人布庄、镜中天照相馆、五味子药店、三里桥小学和中学,紧挨着的是镇政府、影剧院、邮电所、卫生院、米粮店、铁匠铺,甚至还有个尼姑庵……总之一个小镇该有的它都有了。

小镇其实有一个古雅的名称:芦荻镇,小镇街就叫芦荻街。格子后来在课本里学到,芦荻也即芦苇,古称“蒹葭”。《诗经.秦风》的开篇就是《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居易的《琵琶行》里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这“荻花”,即是芦花。

后来格子才知道,这芦荻镇在县志里早有记载:“明末已成集市,布、米贸易较盛,昔产‘丁娘子布’和‘老来青薄稻米’颇著名……”

这些,都是格子三里桥中学毕业后考到县里、又往更远的城里念大学时陆续知晓的。多年后,当她终于以长大了的姿态回看童年的小镇时,她不无惊异: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吗?如此破败和陈旧。尤其那条长长的、市声杂沓的小街,怎么就突然间变短了?!P3-7

后记

终于完成了,这个溽热的夏天,我和十二岁的格子一样,耳边总回旋着噼噼啪啪的火雨声。现在,我要和她告别。

这个小说,从开笔到敲上最后一个句号,延宕的时间太久。记忆里,似乎连着几个热夏都在试图走进这个女孩的世界——为什么说是“试图”?因为总是少时间。终于得了一个整日,跟随格子在芦荻街上游荡,下一回,又不知何时。有时等上一周,有时一月,甚而更久,如此反复,我总不能真正地走进格子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她的不信任,她的嗔怪。她索性抛下我,一个人远远地跑前面去了。

这样一种试图走进、却又被抛下的无望,随时催逼着我,令我不敢懈怠。有一天,我恍然发现,我笔下的人物开始朝着自己的方向、而不再是我设定好了的路线发展了,心里一惊,继而一喜,告诉自己:就让格子心无旁骛地一个人游荡吧,谁也不该替代了她。

“格子的十二岁夏天,是在暖水瓶的忧伤碎裂声中惊醒的。’,这是小说的开头,我在敲下这第一句话时,似乎给小说定下了基调:忧伤的,懵懂的,惊醒的——是一个十二岁少女眼中的世界。而我着力要刻画的,就是这个叫格子的少女,面对一个复杂世界的所有感触、哀愁和心灵的激荡。我特意为小说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和小街平面图。我甚至还给小说勾勒了一个梗概——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家庭、战争与成长的小说。故事背景是和乡村接壤的小镇。故事发生的时间未言明,但能够推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说通过十二岁女孩格子五年级暑假亲历的几件日常事:

之一,表哥参军——对越自卫反击战,以为在前线阵亡,未婚妻一家的前后变化和小镇上的流言蜚语,感受成人世界的复杂——穿军装的表哥是格子那个年纪的精神偶像;

之二,梅香发疯——梅香是格子“三剑客”伙伴老梅的二姐,这个奇异的女子,在很多小镇人眼里是个不可靠近的疯子,但在格子的一步步试探与走近中,感受到大人们以为的正常世界,在“疯女子”眼里的非正常。

之三,荷花溺水——这个镇长家的亲戚、大女孩荷花暑假里来小镇玩,水性好,常在青水河里戏水,然而一个意外,去了深水区再也没有回来……

三条线索并行穿插展开,格子的性格脉络逐渐丰满。格子由一个野生野长的假小子(混沌懵懂),蜕变成善感忧伤的少女。

这个十二岁的夏天,终于让格子明白:原来她眼里无限大的世界,仅仅只是这个世界微弱的尘星,是千千万万个小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跟我们以为的是那么不同,它那么微小,好比一只蚂蚁,根本撼动不了地球……

小说在穿插与回溯中,阐述生和死,悲与乐,希望和绝望,时间和历史,其实历史也有重叠,并没有唯一的真相。

我给自己备了一个本子。开笔前,我将人物关系图和小街平面图画在了本子上。有了它,似乎我可以去建造一个世界了,我的确也是这么开始的。我谨记着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话:“为了要使一本书能吸引我们,就必须在它所虚构的故事与我们的经验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在我们自己的与存在于书页之间的两种想象力之间,建立起一种巧妙的联系。”

我想象了一个芦荻镇:古旧的、安静的、水汽弥漫的,同时也是炙热的、沉睡的、午后的热焰噼噼啪啪爆裂的。格子就在这样一个古镇小街上游荡,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似乎总在游荡,从自家竹林到老梅家的梅家坞,从草木葱茏的山冈到神秘幽深的尼姑庵——这个尼姑庵,在我开初交代小镇格局时,并未意识到它在“下卷”会成为故事的重要发生地。连带着,意料之外的人物一个个登场:尼姑庵的老住持觉持师父、小尼姑静莲、打杂和尚静守。

故事似乎偏离了轨道,按它自身的逻辑在生长。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我是十二岁的格子或者老梅,会对这座尼姑庵生出探看的兴致吗?又能感受多少?显见的,我不能肯定。那么我怎么处理?

有一天我写到多年后老梅、格子和瘦猴,昔日童年玩伴在芦荻镇破败的小街上不期而遇,老梅和格子不约而同问起了留在小镇的瘦猴——

“恩养堂的觉持师父还在吗?”

“早圆寂了。”

“那个叫静莲的小尼姑呢?”

“走了,不知去了哪里……”

“还有个和尚呢,叫静守师父的?”

“也不在了……”

“那恩养堂……”

“恩养堂还在,镇政府接管,还在边上建了一所养老院,平日里他们看护庵堂。”

“那就没住持了?”

“有,但是不常来,听说是一个叫觉守的大和尚兼着,他住别的寺庙……”

我流畅而不经大脑地敲下一长段文字,似乎本该如此,就是如此,这在我的写作经验里甚少有过。我似乎总在思考,字斟句酌,改改停停。我的耳边呼啸着老梅心底的呐喊:“小镇啊,你的街道永远寂静!没有一个入能够再回来说:你为何入去巷空一片荒寂?”

小说的另一变化是线索之三的“荷花溺水”,变成了荷花考取了中医药大学,神采奕奕同格子告别。关于生死,我写过不少的散文,也在文字里感同身受着生命的转瞬即逝、无情和残酷,乃至永恒的至福。

设定荷花意外溺水,原是受了生活中实有其事的影响,然而写着写着,我决定不能照搬这个意外。小说有它自身的逻辑,即便是虚构,也应当审慎地对待一个人的死。对格子,荷花是可触摸的远方。

说说小说的“插叙”,这一段文字,其实更像一个“尾声”,或说“余情”。现在作为“插叙”,我的设想是做一个停顿,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让读者从格子的小世界里抽一下身,回望或者远看;让长大了的格子踏上返乡之路,等待她的,恰是多年前的自己。时间和空间,故乡和他乡,童年“梦中的真”和“真中的梦”,乐土不再的喟叹……以及一个游子所有的乡愁,但愿读者能够理解我的“一厢情愿”。

好了,该是告别的时刻。多年前的夏天,格子告别了她的童年时代。而我,也要在夏天里和她挥手再见。好在,“过去是不会真正离去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的一切仅仅存在于逝去的瞬间之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谢谢读完这本书的你!如果愿意,你可以给我写信:Ium@wxit.com.cn.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