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怎么办?生产现场出现异常是为什么?
生产作业流程不畅应该如何改善?生产企业如何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
大野耐一、酒卷久、松下幸之助、任正非、张瑞敏……一起来给你支招!
孙科柳、孙丽编著的《生产应该这么抓--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和管理大师谈生产管理》汇集了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实践,全书包括200个经典案例、100幅漫画、500条管理箴言。打开本书,您将踏上一段轻松的阅读之旅,获得快速的学习体验。
本书拥有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和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它将带给您的是:一本书读懂生产管理,一本书解答生产管理难题!
孙科柳、孙丽编著的《生产应该这么抓--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和管理大师谈生产管理》汇集了多位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和管理大师关于生产管理的经典语录并精选了若干生动、典型的案例,内容涉及制度、环境、计划、供应、操作、管控、协调、绩效、质量、成本、人员、改善共12个方面。全书不仅列出了关于生产管理的精彩观点,还配有幽默风趣的漫画,以期为各类企业的生产主管提供新的管理思路,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
《生产应该这么抓--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和管理大师谈生产管理》适合生产主管、生产管理工作人员、咨询师参考和使用。
格力集团总结市场经验,硬化制度规范
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 盛田昭夫
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就没有规范。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格力集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大型企业,也曾因为缺乏科学、严谨的制度化管理而在市场上吃了大亏。
1995年,一批格力空调出口到意大利,就在安装好试机时,一台空调忽然发出了“哗哗”的摩擦声。技术人员马上检查原因,结果发现一块海绵粘在了排气扇上。
一块海绵使公司失去了一个大客户,给公司造成了几百万元的损失。这件事给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朱江洪很大的冲击。他认识到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公司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导致员工们在生产作业时较为随意。之后,格力集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分厂认真执行,以此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海星集团及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和纪律的缺失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管理过程之父” 亨利·法约尔
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就是对纪律的维护,这是管理者需要时刻监督的事情。人性容易散漫,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纪律,管理将一片混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海星集团是荣海一手创办的“产业帝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它在陕西创造了“海星现象”。然而,海星集团发展之初差点因为缺乏制度化管理而夭折。每次提到这件事,荣海都会深深自责:“我为‘海星是大家的,人人都有份’这句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乎断送了整个海星。”
原来,海星集团在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各合伙人、管理人员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责约束。1991年,海星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荣海的三个合作伙伴以“海星是大家的,人人都有份”为由要求分割企业。大家也不再花心思研究怎样有效地开拓市场、怎样组织员工高效地生产等问题。
在这之后,荣海痛定思痛,在集团内部迅速建立起一套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使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激励员工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实施这些举措,荣海才使海星集团得以健康发展。
汪中求通过管理者陪罚来强化规则意识
如果管理者不能用纪律来约束自己,那么他就无法约束任何一个人。
——日本.H.I.S公司创始人泽田秀雄
汪中求曾经在自己的工厂推行过罚款的措施。据他回忆,一次,工厂里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质量事故,造成了价值90万元的退货。作为企业老总,他面对这种情况自然非常伤心。更严重的是,他通过这个事故还发现企业中存在很多管理问题:从厂长、质量管理人员、工艺人员到生产车间的操作工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于是,汪中求立即按照公司的惩罚制度对涉及此事的17人进行了处罚。
然而,在这一处罚结果公布之前,他还追加了一条措施,那就是:汪中求作为企业的总经理,陪着17个人一起受罚。在这17个人中,生产部经理被罚500元,汪中求陪罚500元;质检部经理被罚200元,他陪罚200元;有的员工被罚5元,他陪罚5元……在这次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汪中求自己被罚了1 700元钱,陪着每个人被罚了一遍。
汪中求是这么想的: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错误,作为总经理,他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
全厂员工见状,没有人对这次处罚提出异议,更没有人因为被罚而记恨他。更重要的是,这次陪罚让全厂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P3-5
近年来,中国制造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一大批企业因竞争乏力而纷纷倒闭;另一方面,华为、海尔、格力等知名企业却借助不断完善的生产管理一步步地走出了国门,把产品推向了世界。
面对如此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审视和思考:中国制造型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生产管理者应该借助哪些策略和方法来维护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使生产管理日臻完善?
目前,可供生产管理者参考的管理学书籍可谓浩如烟海,但若想在短时间内抓住生产管理之精髓、发现生产管理之奥秘,不可说不难。如何从繁复难懂、长篇累牍的典籍中抽丝剥茧,抓住最为核心的管理要诀,便成了生产管理者快速提升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特别编写了本书。本书面向企业生产管理领域,从制度、环境、计划、供应、操作、管控、协调、绩效、质量、成本、人员、改善共12个方面分别摘录了诸多管理大师的思想精华,并选取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实战案例。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实实在在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感悟名家、大师们对生产管理的深思,拨开种种表象的迷雾,看清楚生产管理的真相。
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结构清晰
在本书中,我们针对生产管理领域,选取了若干看似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管理板块,在各板块中,各节的设置是独立、清晰的。在阅读时,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同时又可以随时开始或停止阅读。
2.内容权威
本书引用了大量管理学大师和世界500强企业管理者的名言或语录,让读者在研究生产管理理论的同时,也能了解他们的管理思维。此外,书中所选的案例或是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或是不具名企业的经验、教训,希望读者学习其积极正面的生产管理模式,同时规避失败的生产管理思路和方法。
3.形式轻松
借故事来阐述管理方法,这本身便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各章节中适当插入了一些生动、幽默的漫画,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对该主题的认知得到深化。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参与了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工作。这些人包括:洪少萍、孙科炎、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李国旗、石强、孙科江、安航涛、李艳、姜婷、潘长青等。本书最后由孙科柳和孙丽修订并定稿。
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帮助。书中可能仍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