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中国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几千年来流传着许多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和生动案例,产生了不少被广泛传诵的经典读物。《弟子规》自然位列其中。这本通俗读物一直是中国古代学生的启蒙读本,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没有深奥的哲理,只有通俗的指导和简明的教化,读来朗朗上口,好读易记,符合孩子阅读的特点。
《弟子规(普及版)》的特点,就是将《弟子规》的全文做进一步的讲解和普及化,并设置五个板块,以帮助读者全面领会这部经典读物的内涵,加深对它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从中获益。本书由金波编著。
《弟子规》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读书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然后再去学习其他的学问;而做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果把《弟子规》所讲述的字字句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面貌。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借鉴这本读物的有益成分,使自己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知识,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弟子规(普及版)》的特点,就是将《弟子规》的全文做进一步的讲解和普及化,并设置五个板块,以帮助读者全面领会这部经典读物的内涵,加深对它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从中获益。本书由金波编著。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识词解字】教:教导。须:必须。敬听:恭敬地听从。责:责备。顺承:顺从地接受。
【文话白说】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微言大义】悉心听从父母教诲,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这反映了一种对父母敬重和孝顺的态度。当我们的一言一行偏离了正确的航向时,父母会教育我们;当我们的言行明显发生错误时,父母会批评我们。这是对我们的爱护。相反,如果一味地放任我们的错误言行,就是害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父母的教育感到由衷的欣慰。
【延伸故事】
谨听父教
吴越王钱鏐,是五代时期人。他原来出身贫穷,年轻时候做过盐贩,后来做了部将。黄巢起义军攻打浙东的时候,钱鏐用小股兵力保住了临安(今杭州)。朝廷认为他有功,提拔他为节度使。当上节度使以后,钱鏐摆起阔来——在临安盖起豪华的住宅;出门的时候,无论坐车骑马,都有兵士护送。
然而,他的父亲对他的这样做法很不满意。每次听到钱鏐要出门,就有意避开。对此,钱鏐心里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车马,不带随从,步行到他父亲的家里,问老人为什么要回避他。
父亲说:“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鱼和种庄稼生活的,没有出过有财有势的人。现在你挣到这个地位,贪图享乐,周围都是敌对势力,还要跟人家争城夺池。我怕我们钱家今后要遭难了。”
听了这话,钱鏐表示一定要记住父亲的嘱咐。打那以后,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手中这块割据地区。
当时,吴越是个小国,北方的吴国比吴越强大,吴越常常受到它的威胁。钱鏐长期生活在混乱动荡的环境里,养成了一种保持警惕的习惯。他夜里睡觉,为了不让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滚圆的木头做枕头,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熟了,头从枕上滑下,人也惊醒过来了。他又在卧室里放了一个盛着粉的盘子,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来在粉盘上记下来,免得白天忘记。
钱鏐就是靠他的谨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吴越的统治地位。吴越国虽然小,但是因为长期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经济渐渐繁荣起来。
评点:钱鏐听从父亲正确的教诲,使自己处在险恶的环境下仍然能保持国泰民安。试想,如果他对父亲的话不以为然,吴越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知识链接】
孝亲名言 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3.出人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4.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5.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识词解字】温:暖和。清:凉爽。省:探望。定:安定,指侍候父母休息。
【文话白说】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问好,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歇。
【微言大义】做儿女的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父母,特别是进人中老年的父母,更要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睡暖,也要在精神上体贴、在言语上安慰他们。如今,许多儿女有了工作,也不缺钱,但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有多少人呢?我们要记住古人的话,真心实意地疼爱自己的父母。
【延伸故事】
辞官侍母
潘岳是晋朝人,小时候就以才华闻名,被称作“神童”。认识他的人都把他看做是汉朝的贾谊。潘岳曾经写文章称赞汉武帝亲自下地耕田,从此以后,他更加出名了。
后来,潘岳被推举为县令,赴任时把母亲也带到任上。他喜爱花木,办理公务之余,栽培了许多桃树、李树,到了花季,一片姹紫嫣红,分外美丽。当地人称这里是“花县”。到了春秋季,赶上大晴天,他就陪着母亲坐上轿子出去游玩,倚在轿前同母亲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回,他的母亲得了病,他毅然辞去了官职,上官一再挽留,他说:“我的母亲平常就体弱多病,我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如果远离母亲膝下去做官,那由谁来照顾她老人家呢?所以我出任县令时,是带着母亲一起赴任的。现在母亲生病了,非常想念故乡,如果因我贪官禄不肯陪母亲回乡,那我还算是为人子吗?以后让我怎么去做人呢?因此我宁可弃官不当,也不忍心离开母亲片刻!”说着,不禁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再也说不下去了,令众人十分感动。
回到故乡之后,潘岳不担任任何官职,还写了篇《闲居赋》来表明自己不愿做官的决心。他在自己住宅旁边开辟出一个园圃,种了许多蔬菜,每天打水浇园。到了收获季节,把蔬菜卖了,用赚回的钱准备各种食物供养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用挤出的羊奶做乳酪供养母亲,过年时,他还用乳酪作供品祭祀祖先。
评点:为了母亲能够安度晚年,潘岳辞官,专心侍奉母亲。在今人看来,确实不可思议。可见,古人对“孝”字体会得最深,做得也最好。虽然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必不顾一切地去孝敬父母,但只要我们发扬“孝”的传统,时刻想着父母,体贴父母,也一样能让父母安度晚年。P6-8
从古到今,中国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几千年来流传着许多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和生动案例,产生了不少被广泛传诵的经典读物。《弟子规》自然位列其中。这本通俗读物一直是中国古代学生的启蒙读本,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没有深奥的哲理,只有通俗的指导和简明的教化,读来朗朗上口,好读易记,符合孩子阅读的特点。
《弟子规》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读书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然后再去学习其他的学问;而做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果把《弟子规》所讲述的字字句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面貌。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借鉴这本读物的有益成分,使自己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知识,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本书的特点,就是将《弟子规》的全文做进一步的讲解和普及化,并设置五个板块,以帮助读者全面领会这部经典读物的内涵,加深对它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从中获益。
编著者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