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偶然从海上的漂流物里得到两年前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求救文件,格里那凡为营救格兰特多方求助未果。在他的夫人的建议下,他们毅然自行组织探险队,携带格兰特的一双儿女,踏上寻找格兰特的征途。由于求救文件已经被腐蚀,只知道是在南纬37°线上,而无法确定失事地点,他们只能在一位粗心大意的地理学家的指导下,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跃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路上他们登高山、爬冰川、过沼泽,遇到过地震、洪水和野兽,并且遭到格兰特船长昔日的手下——流窜犯艾尔通的迫害,在穿越澳洲大陆时,被土人俘获而陷入绝境。接下来险象丛生,奇遇不断,他们能够战胜困难、完成营救格兰特船长的使命吗?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著名的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一部,书中描写了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景观地貌及风土人情,并歌颂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小说同时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抨击和控诉,对那些为自由而斗争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凡尔纳的著名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1867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描写的是游轮“邓肯号”正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上进行其处女航,船主格里那凡爵士突然发现有一条鲨鱼尾随其后。水手们捕杀了鲨鱼后,发现鲨鱼腹中有一个密封瓶。瓶中装有三封残破不全的求救信,分别用英文、法文、德文书写。此信署名为英格兰探险家格兰特船长。
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获悉此事后,当即赶往格里那凡爵士府上。由于英国政府拒绝派船前往营救,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和海伦夫人便决定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他们穿越了南美洲大草原,走遍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以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终于在太平洋上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第三章 玛考姆府
格里那凡爵士现年三十有二,身材魁梧,表情较为严肃,但目光却极其温和。他为人豪爽,行侠仗义,颇具古代骑士遗风,但是,其尤为突出的特点则是他的慈悲为怀,仁爱至极。
爵士与海伦小姐喜结连理刚刚三个月。海伦小姐是著名的旅行家威廉·塔夫内尔的女儿,其父威廉是研究地理并热衷于勘察而为之牺牲的众多学者中的一位。
海伦小姐并非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她却是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光凭这一点,在爵士看来,就足以与任何一个贵族家庭相媲美了。
她的佃户和仆人们都称她为“我们仁爱的吕斯夫人”,心甘情愿地要为她服务,为她献身。
这一天,海伦夫人心中忐忑不安。晚间,她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突然,城堡总管哈伯尔先生前来禀报,说有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求见爵士。
“快请他们进来,哈伯尔。”海伦夫人说。
管家出去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和小男孩便被领到海伦夫人的房间里来。从两人的面容来看,便知是姐弟俩。姐姐年方二八,漂亮的面庞上显露着些许疲惫,一双大眼似乎哭得肿肿的,但面部表情却是又沉着又坚定,穿着打扮整洁素雅,让人看着心生怜爱。她拉着自己的弟弟。弟弟虽小,一脸坚定勇敢,仿佛是姐姐的保镖一样。姐姐来到海伦夫人面前时,略显迟疑。海伦夫人见状,立刻先开言道:
“你们有事找我?”她边说边以目光鼓励女孩照实说来。
“要找格里那凡爵士。”男孩以坚定的口吻代姐回答。
“格里那凡爵士现在不在,”海伦夫人回答道,“我是他的妻子。如果你们愿意跟我说的话……”
“您就是将不列颠尼亚号遇难一事在《泰晤士报》上登了一则启事的那位玛考姆府的格里那凡爵士的夫人?”
“是的,我就是,”海伦夫人连声答道,“您二位是……”
“我是玛丽·格兰特,夫人,他是我的弟弟,罗伯特。”
“啊!是格兰特小姐!”海伦夫人惊呼道。
“夫人,”格兰特小姐问道,“关于家父沉船的事,您都知道些什么情况?他还活着吗?我们还能见到他吗?我求求您了,跟我说说吧。”
“我亲爱的孩子,”海伦夫人回答她说,“希望不是很大,不过,也有可能你们有一天会与令尊重逢的。”
于是,海伦夫人便把捞到漂浮瓶,从中发现三封信件的情况告诉了他们……
“啊!爸爸!我可怜的爸爸!”小罗伯特一边这么痛苦地呼唤着,一边紧紧地依偎着姐姐。
而格兰特小姐则是双手合十,一声不响,静静地听着,直到海伦夫人讲完,她才问道:
“啊,夫人!那些信件呢?那些信件呢?”
“哦,不在我这儿。爵士为救您父亲,把那些信件带到伦敦去了。不过,信的内容我已经一字不落地告诉你们了,我把我们根据信件上的断句残字拼凑起来的意思也都告诉你们了。你们先等一等,说不定爵士明天就能回来了。我丈夫是想带着这几封确凿无疑的信件,让海军部的官员们看看,好让他们下决心派人乘船前去寻找格兰特船长。”
“你们真的去为家父奔走呼号呀?”格兰特小姐不禁惊叹起来。
“是的,我亲爱的孩子,”海伦夫人回答道,“我们这么做并不值得感谢,任何人处于我们的位置,都会在所不辞的。但愿我的一番话让你们心中升起的希望得以实现!你们可以住在我们的城堡里,等着爵士归来……”
“夫人,”格兰特小姐答道,“您的心肠真好,但我们不能过分打扰了。”
“这话太见外了,亲爱的孩子,您和您的弟弟在这个家里已不算是外人了。你们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在此等候爵士归来,听听他告诉你们,人们将怎样设法去援救你们的父亲。”
姐弟二人不便再拒绝,便同意留下来,等着爵士带来好消息。
第四章 格里那凡夫人的建议
格兰特小姐向格里那凡夫人海伦讲述了他们姐弟俩的简单的动人的生活和处境,这更增加了海伦对他们的同情和怜爱。
玛丽和罗伯特是格兰特船长唯一的一双儿女。格兰特船长全名为哈利·格兰特,他的妻子在生下小罗伯特时便去世了。当他前去远航时,他便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一位慈祥的老堂姐照料。他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建造了一艘船,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水手队伍,毅然决然地前往太平洋诸岛去探险了。那是一八六一年的事。在这一年中,直到一八六二年五月,他都有消息传回国内,但是,到了六月,他离开卡亚俄之后,关于不列颠尼亚号的消息就不再为人所知了,连《航海日报》也都未再提及格兰特船长的下落。
就在这个时候,哈利慈祥的老堂姐也仙逝了。自此之后,两个孩子就孤零零地活在了世上。
当时,玛丽·格兰特只有十四岁,她小小年纪,却心高气傲,十分坚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小弟弟的身上。她不但要养活弟弟,还得教育培养弟弟。
P13-16
儒勒·凡尔纳(1828-1905年)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作为科幻小说题材的创始人获得了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和赞誉。
19世纪最后的25年,人们对科学幻想非常着迷,这与这一时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作家儒勒·凡尔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写出了大量的科幻题材的传世之作。
凡尔纳出生在法国西南部城市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便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20岁时,北上巴黎求学,在当时巴黎那种科学精神的熏陶之下,博览群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他日后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863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一经出版,便立即引起轰动,广受读者的好评,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从此,凡尔纳一发不可收拾,专心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多达六七十部,收入到一套名为《奇异的旅行》的丛书中。由于科幻小说的畅销,凡尔纳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儒勒·凡尔纳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一些志趣高尚的人们全身心地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从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从不考虑自己的物质利益。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天才的发明家、能干的工程师和勇敢的航海家。他希望通过自己书中的主人公,体现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体现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与资产阶级的投机钻营、贪赃枉法之人的不同之处。
本书是凡尔纳的著名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1867年。小说描写的是游轮“邓肯号”正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上进行其处女航,船主格里那凡爵士突然发现有一条鲨鱼尾随其后。水手们捕杀了鲨鱼后,发现鲨鱼腹中有一个密封瓶。瓶中装有三封残破不全的求救信,分别用英文、法文、德文书写。此信署名为英格兰探险家格兰特船长。
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获悉此事后,当即赶往格里那凡爵士府上。由于英国政府拒绝派船前往营救,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和海伦夫人便决定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他们穿越了南美洲大草原,走遍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以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终于在太平洋上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小说同时谴责了贫困、失业和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丑恶现象,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抨击和控诉,对那些为自由而斗争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这部小说值得少年儿童阅读,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培养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同时.还可以丰富读者们的科学知识。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对土著人的描写总带有一种轻蔑和歧视的态度,而且还对新西兰某些土著部落吃人肉的现象有所渲染。这是作者受其时代的限制所产生的结果,读者们在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陈筱卿
2010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