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不仅是测量距离的一种方法,更是俯身贴耳体味大地温度的一种亲近方式。
我们以行走的方式,穿越孕育中华民族原生文明的秦岭,触摸这个古老民族隆起的脊梁,在秦时明月中,关照中国大历史的生存范式,在汉时砖瓦的裂纹里,探究中国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那些起伏的山川珍藏的时光遗迹中,感知一个民族的秘史。
大秦岭优质的山水,浓郁的人文,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仅就汉源、蜀道和丝路起点而言,大秦岭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与“长江三峡”、“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构筑“美丽中国”风华版图。
希望你能够带上这本由贾云峰、孙小荣、胡军编写的《大秦岭纪事(共2册)》,回到中华文明发源地,试登秦岭望中华。
有“中国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是中国的脊梁,具有跟九曲黄河同样的文化高位和精神内涵,被誉为“中华父亲山”。
大秦岭真正撼动我们灵魂的,不仅是它脊梁般将中国一分为二的雄伟形态,也是它在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所滋生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思想、情怀和价值认同。
正如我们对于父亲的印象,不仅是他外在的高大和威严给予我们的呵护和震慑,让我们心生敬仰,更在于他内在宽厚、包容的爱,刚正、坚强的性格,给予我们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滋养。
《大秦岭纪事(共2册)》围绕这些充满质感的文化脉络,我们梳理并展现出12个可体验的大秦岭旅游产品集群,勾连起大秦岭“中国父亲山”深沉、博大的中国形象。
《大秦岭纪事(共2册)》的作者是贾云峰、孙小荣、胡军。
海拔3511米的这座山峰,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水岭。
以此峰为界,秦岭山脉孕育了两条纵贯东西的河流——渭河和汉江。秦岭北坡河谷的溪流汇集流人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秦岭南坡河谷的溪流汇集流人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这两河夹一山的奇特地貌构造,成为滋养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本源。
雄起的秦岭山脉,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岭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冬季温和少雨;岭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冬季寒冷干燥。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适合稻谷生长;秦岭以北为著名的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适合生长小麦,由此形成中国南北迥异的饮食习惯。
太白山自海拔620米至3511米之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把地球数千平方公里的水平气候带,浓缩至一处,令人叹为观止。
此峰也叫“天圆地方”,登临其上,第四纪冰川形成的石河、石海,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太白山各个山峰倾泻,恍若自天而降。举目四顾,天无边际,仿佛一个巨大的圆盖,扣在延绵起伏无穷无尽的山峦之上。倘若天气晴朗,空气通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大自然在此营造出一片“天圆地方”的人间奇景。
自此峰起,沿山路向西南行进约10公里,经小文公庙,进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到大爷海,最终抵达太白山主峰拔仙台,需要四五小时。
一般游客行至此处,便会精疲力竭,遗憾而返。
在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的“秦岭一号隧道”与“秦岭二号隧道”之间的七亩坪服务区,有一个大型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雕塑群总长260米,节奏分明,层次丰富,人物雕像近百个。其中包括:盘古开天地,五丁开道,石牛粪金,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运兵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上林苑骑猎,诸葛亮木牛流马计,定军山战役,李白蜀道难,九井驿开凿三巨石等。雕塑群以时间轴为线索,以写意的雕塑手法,以独特的魅力展示于世人面前。它围绕秦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出华夏民族不畏艰难、人定胜天的决心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
在这里,秦王朝不但完成了统一中华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在这里,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此外,沿着一条条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更是穿越千年时空流传后世。
在这里,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中华文明,令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在这里,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峙高峰。 在这里,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着今天“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
在这里,从李白的《蜀道难》到自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面对秦岭,历代才子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在这里,秦岭无言,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P18-20
这是一本图文书,用瞬间定格的镜头,记录当下的大秦岭。寻访大秦岭,看得见的是万水千山,看不见的是中华五千年。不管有形,还是无形,每个片段单拎出来,都言之不尽。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讲述那些直抵心灵,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有些铭刻青史,成就佳话,有些活在当下,延续先祖精魂。他们受惠于大秦岭,又以自己的生命,抒写大秦岭新传奇。
当我置身于大秦岭崇山峻岭,沟沟壑壑,恍如深陷历史的长河,巨浪滔天,波涛汹涌。我心怀敬畏,又充满恐慌。我试图抓住每一处古迹,触摸这座大山中历史的脉动,聆听那些英勇的先辈,在这座大山中演绎的人间神话。
我想知道,为什么是这座山,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本源。我想理清,那些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志士贤达,为什么都钟情于这座山,并在此成就万古伟业,为中国文化挥洒浓墨重彩,使华夏精神荡气回肠。
当我莽莽撞撞地沿着大秦岭刚毅的曲线,乐此不疲地奔走追寻答案,梳理出大秦岭孕育的文明脉络,却突然发现,身陷历史的我,膜拜了英雄,忽略了凡人,感触了文化,漠视了生活。
在文化寻访中,我们总是沉湎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忽略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我们总是追寻着古人的足迹,想以他们的传奇故事,来换取读者的情感共鸣,却往往遗忘了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平凡生活中所演绎的悲喜诗意,更能触动人柔弱善感的心灵。
历史文化只可感知,而现实生活,却能使人感动。
好在有善于发现细节之美的摄影师胡军。当我怀着满脑子的疑问,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直扑寻访对象时,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一双敏捷的手,一颗敏感的心,抓拍下了大秦岭的现实生活之种种。
这些瞬间定格的照片,记录的是大秦岭常态。
有些是纯美的山水风景,有些是大秦岭子民生活的常态,有些是在秦岭的悬崖深壑中修路搭桥的辛勤劳动者,有些是从天南海北赶来秦岭观光休闲的游客……
他们以各自不经意间的举止形态,呈现出了大秦岭的生活百态,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演绎着大秦岭蓬勃的人间烟火。
曾经,生活在这座大山中的人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将一个个时代精英,推向英雄的神坛,以他们的无名,缔造了英雄的有名。这些英雄,还成为他们后世子民的精神信仰,女娲、炎帝、黄帝、周公、秦始皇、刘邦、张良、诸葛亮等,这些成事于秦岭的先贤,至今仍是大秦岭子民的精神楷模,人们建庙设祠,奉如神明。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仍旧坚守着礼义廉耻信、温良谦恭让的处世哲学。在偏远的乡野,在临水而居的江畔,在古韵犹存的城镇,在游人如织的景区,我们都能看到大秦岭子民热情的神态,纯朴的笑容。
那是大秦岭的雄伟、博大、刚毅、坚韧,造就了豪爽、豁达、乐观、好客的秦人遗风,流淌在血液中,铭刻在骨子里。
摄影师胡军在大秦岭寻访结束后,从10000余张照片中,精选出100余张,它们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缩影。胡军以自己的理解,讲述了每张图片人物背后的故事,细细品读,能让我们更加通透地理解“中华父亲山”——大秦岭的细微之美。
“大秦岭纪事”寻访团队领队及主笔
孙小荣
2013年12月30日于北京
每次发现新奇,遇见感动,我便会对准焦距,快门按下,瞬间定格,此时让我产生无比的快感。所以,我喜欢摄影。
每张照片内涵的深浅,全在于欣赏照片的人,怎么去解读。
对于大秦岭,我是外乡人,不像寻访团队的其他人,有种身在其中的情感纠结。
我也不想陷入“华夏龙脉”纵深的历史文化,因为我的镜头只捕捉真实的现存,拍摄那些在刹那间能触动我的人、景、物。
在寻访大秦岭时,我把自己定位成普通游客,而不是刨根问底的文化学者。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不关心某个地方文化厚重与否,也不会计较历史争议的偏差。
普通游客在乎的,只是旅行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感,是否超越了自己心灵的预期。
我相信,真正的文化不是空泛的说教,也不是停留于纸上的文字典籍。
真正的文化,应该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上,活跃在人们生活的普通情景中。
印刷于书籍上的文化,是死文化;浸透于人身上郇文化,才是活文化。
只有活着的文化,才能在我的照相机中跳跃律动,带给我心底的感动。
我眼中的大秦岭,不是它缔造了如何辉煌的历史,成就了多少英雄传奇。
而是在这座山脉中的人们,是否像它的山形走势一样,生活得龙腾虎跃。
因此,在我踏人大秦岭的那一刻起,就在寻访途中,探寻我内心的预期。
当我在炎帝陵看到老道士张志科表演武术时,我看到的是老秦人的尚武精神;
当我在红河谷看到隐居的画家胡云生时,我感受到的是关中大汉的热情豪爽;
当我在略阳江神庙看到唱民歌的导游时,我听到的是古羌族人民的智慧幽默;
当我在留坝张良庙看到马瑞萍的眼泪时,我明白了女摄影师逐梦的辛酸苦乐;
当我在岚皋南宫山看到导游清唱肉麻山歌时,我明白了秦巴山民的苦中作乐;
当我在户县草堂寺看到弟子伏地跪拜法师时,我明白了心怀信仰的谦卑求教;
当我在华山的步道看到负重疾行的挑山工时,我明白了华山精神的坚韧刚强;
当我在太白山之巅得到陌生人的出手相助时,我明白了共赴患难的温暖真情;
当我在石泉熨斗古镇看到孤守老屋的老妇时,我想到的是老人坚守故土的信仰;
当我在汉阴古堰梯田看到良田环绕的村落时,我想到的是移民重建家园的创造;
当我在洋县华阳古镇看到古色古香的街区时,我想到的是古傥骆道曾经的繁华;
当我在汉中石门水库看到褒斜道残留遗址时,我想到的是先辈疏通蜀道的艰险;
大秦岭,历史与现实在此完好地交融。
这里的人们,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在生活的细节中,传承并演绎着古秦人、古蜀人、古巴人所开创的优秀文明,并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着各种文明的内涵和形态。这也是大秦岭山水的灵动,与秦岭子民智慧灵思的完美融合。
这就是我眼中的大秦岭,它是充满人间真情的当下,而不仅仅是开创中华文明本源的曾经。
当我寻访完那些更直观的文化遗存,我更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一座古镇古村落,一条古街,一片静谧的田园,呼吸袅袅炊烟,品尝粗茶淡饭,听趣闻闲传,与当地的人们一起生活。
没人比生活在大秦岭的人,更有资格解读秦岭。 游在大秦岭,不如活在大秦岭。
要不是这样,终南山也不会成为隐士的天堂。
本书入选的图片,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于多为抓拍,大多数人物无名无姓。
图片的文字,也是我个人的随感,大于人物故事本身。
在此,深表歉意。
对于大秦岭,若非亲身体验,不管以什么方式了解,都会不知奇趣深浅。
若不尽兴,即刻前往。
“大秦岭纪事”寻访团队摄影师
胡军
2013年12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