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是资深编辑、着名作家和诗人苗欣自1950年至2012年的日记,时间跨度六十二年之久,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运动,包括文学艺术上的许多活动,反映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用一个诗人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新时代的立体轮廓,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可读性较强,对于相关的历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参阅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苗欣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是资深编辑、着名作家和诗人苗欣自1950年至2012年的日记,时间跨度六十二年之久,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运动,包括文学艺术上的许多活动,反映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用一个诗人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新时代的立体轮廓,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可读性较强,对于相关的历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参阅价值。 内容推荐 《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是资深编辑、著名作家和诗人苗欣自1950年至2012年的日记,时间跨度六十二年之久,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运动。 《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内容包括文学艺术上的许多活动,反映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用一个诗人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新时代的立体轮廓,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目录 序言 许来渠 真诚的友谊多宝贵 刘新伟 1950—1951步入社会,阳光格外灿烂 1952阅读;思考;初学编稿办报 1953—1956听访苏报告、名诗人谈诗,多少个初次、首次 1957—1958配合形势的诗 1959—1961钟情于儿童文学及其他 1963—1964个人的,国家的,值得纪念的事 1966—1974社教记;风和雨 1975—1978炮艇送行与垦区新事 1980我的感动和兴奋 1981—1982去虎舍,“接回”老虎阿姨;帮登记,“捡”来一首小诗 1983—1984陶耶儿歌朗诵会;端午诗会;送书怀远行 1985才去北戴河,又上镜泊湖 1986三省联谊 , 乐山诗会 1987我最倾心的刊物 1994—1997打工办报,边地一“刊”露脸 1998应约写金剑啸生平;贺丛兄创作50周年庆 1999鼓舞病友,中山写文我写诗;文学之旅,我等与文友谈心 2000今岁老天无情:一月拽走张德裕,十月又催梁南去 2001迎“春”记 2002为童诗选序,诗上“大世界”;探病李冰牧,半月俩天地 2003贪夜备讲,迎接远来小客人;诗句藏头,书赠邻家老寿星 2004悼胡昭,文中含泪;鞍山行,参加研讨会 2005会后归哈,惊闻电脑失窃;公安擒贼来,见否?不! 2006为《追梦》迟来,致诗人麦穗;迎京都贵客,碾子山赴会 2007初读昕彤,勤奋而又有悟性 ;探病丛深兄,手相握竟成永诀 2008—2011见证一部好书问世,目睹一位好人西去 2012岁月之河流经于此,恰逢我编辑生涯60年庆 附:足迹与友情 试读章节 4月26日(火) 在绥化第一大车店住了一宿了。它真是大车店——大得很!院里足可开运动会。我们住的那个屋,是对面火炕,我约莫着能住六七十人。 早饭后,我趴在宿舍的饭桌上,给凤君和文臣写了两封信。 给凤君的那封信里,我写了在乡间的一点感受,写完之后想了想,还有点意思呢。补记如下: 那是四月中旬的一天,大概四月十号,我从分团开完政治工作会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我去食堂吃饭,有人劝我别走,有人劝我留宿。我说,一会儿看吧。我走了出去,看看天,已经暗下来了。我犹豫着,但是脚却向前走去。我就这么往回走了。离开公社所在地这个屯,路上看不见一个行人。这里春天狼多。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起别人吓唬小门的那句话来:“你带着成盐了吗(玩笑话,意思是狼吃你的时候,有盐预备着,省得它烧心)?”我一手掐着手电筒,一手攥着个硬土疙瘩,你来吧,我准备好了!可是,走着,走着,一片寂静,丘陵、小溪、田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仿佛只有我是在动的。我不由感到寂寞起来,也有些紧张。 就在这时,前边一声笛响,接着便是孩子们的话声、笑声,一阵喧嚷过后,响亮的歌声又飞扬起来,不一会儿,又在笛子的指挥下,传来“一、二、三——四!”的操练声。我感到喜悦:这是我们那个屯子的!正在这样想,就听左边、右边和后边,都响起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我心里热烘烘的。当时我仿佛看见,孩子们正扛着红缨枪精神抖擞地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在大步前进,不,他们在大步成长!就是他们将要扛起革命的红旗! 心中的那点寂寞感,一霎时跑得无影无踪,仿佛凭空添了无尽的力量。 晚上看绥化话剧团演出的《焦裕禄》(开封的本子),我掉泪了。看完剧,我站起来,使劲地为演员鼓掌。他们的演出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其中演焦裕禄的那位演员,演得朴实自然,很突出。 在工作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艺术领域,英雄人物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焦裕禄,将加速多少新人的成长! 二队的曲福明在责备干部的一些多吃多占行为时,就说:“咋学焦裕禄啦?” 4月28日(木) 今天是整党建党会议的第三天。 前些时候,看过一个内部材料,是写海伦的事:工作队走后暴露出的工作队的一些问题。 近些日子,我常常想:我们走后,这里的支部会怎样呢?(至于人们将怎样议论我们,我觉得那是次要的事。)但愿由于我们的工作,党的事业向前推进一步。 我们决不做只问耕耘,不管收获的人。要对历史负责。 4月30日(土) 总结报告,就要开始了。我趴在椅子穿上,写这篇日记。 这三个月来,我在工作和思想上的缺点是什么? 我对自己不满意。似乎什么也没干出来。最大的毛病,恐怕是突出政治不够,特别是在活学活用主席著作上,没有做出一个好的样子。 要把政治空气、学习空气搞得浓浓的。 我们要帮助农村支部搞三大作风,我们的三大作风怎么样? 注意:可别做一个不突出政治的政治指导员。 5月21日(土) 十九日晚,我和福才参加了一次难忘的社员集会。 那天,我拉着福才去六队找刘发,正赶上刘发等人在开一个社员会,评议下酱菜的借贷等级。 此会鲁秀珍挂帅,忙里忙外,煞是热闹。先是做动员,然后分批议,是挨户评级,可谓细致。评议完了,我刚要拉福才找刘发走,半道上杀出个程咬金——又扯出个拖拉机手老来落户的问题。这问题,已议过许久,没得结果。今天刚一提出,又成僵局。 王治中说:“不行!” 这小伙,倔得可气又可爱,专做这等“精练”的发言。福才坐在我的对面,脸上浓云密布,接着“大雨”下将起来。 这阵雨啊…… 根源指出来了,只是某些分析(如多少人赞成),有唯心成分;某些话,态度不当。中途,鲁拉我出去,说:“怎么办?这回伤了多数。”我说:“等等看。” 我把话往回拉了拉。 谷中臣在下边,问一个小青年:“你腿咋哆嗦?是吓的吗?” 朱长山说:“以后,咱们啥也不提了。” 昨天早晨,我们仨(鲁、福才)坐在贫协组长李殿举家的炕上,开了一次生活会,“斗争”福才一番。昨晚又开了一个六七人的小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个新题目,我们在社教运动中学会了,将是一个大收获。 麦地,早已是青青一片了。这两天,再看看玉米地黑黑的宽宽的垄台上,中间一溜绿苗,煞是叫人喜悦。 柳条通,早已不是干枝条了,“封门”了,从这边看不到那边了。 路上,想起“祖国江山美如画”这句歌,这词真好。 5月23日 春季清晨,空气似乎是甜的,我打开大队的窗户,传来地里压磙子的声音以及木匠们砍削房木的声音。 春天,充满希望的春天啊! 近来,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农民,改造农民,是一个伟大的主题。已经有一些小队的社员,在学着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了。如三队在改造韩贵和这个落后的小青年的过程中,就是这样。 这个青年,社教前爱吵架,有人甚至说他打爹骂娘。社教中稍有进步,但不稳固。一次王文翰批评他,他不服,甚至对学习口出不逊,说:“我不学习那个××玩意!”党员王玉新骂他是牲口,王文翰、何玉喜这帮青年更是要开会斗他。 到底应该怎么办?王敬文领着他们开了一个会,先让他们亮思想。 这个会,我参加了。哈,小青年们恼火得很呢,你听: “起早贪黑地帮助他,他还这样,真让人伤心,这人没治啦!” “咱们不能向他承认咱们在方法上有毛病,承认了,就是承认他对了,他更得意了。” 气氛颇为紧张,这群小青年摆出一副要整要斗的架势。在会上,王敬文给分析了一下形势,指出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动不动就来斗争。 我念了几段主席语录。 积极分子们,看来不通。那天的会上,说是要开一个多一些人的会。开没开,我不知道。最近听王敬文告诉我,王文翰找他汇报过。他按照工作队教给的办法做了,他不是一有事就单枪出马,硬训一通,而是发动大家做思想工作。韩贵和这个小青年,果然有很大进步。小青年们都很高兴。王敬文领他们总结了这一段,告诉他们,一个人的进步,是有反复的,要两分法看人,不断地做工作(以前,韩也好过一阵子,王等也曾高兴过,好像他什么都好,一有问题,又灰心了)。 有个想法:各队都可以谈谈突出政治,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做了事——运用主席思想去做了事,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故事,否则是讲不出来的。可以这么将一军。 试试看。 5月25日(火) 今天这里,明天那方。 前天下午两点四十多分,我正参加工作队研究三类干部的会呢,忽然来了个电话,指名要我接。是分团来的。要我和李力马上坐四点多钟的车,去绥化听传达报告。 哈,我带着李力,那一阵好走啊,经过这一段,她几乎像经历过长征,脸上通红通红的。 昨天上午,在县人委礼堂听了两个《中共中央文件》的传达。不让记录。 记住主席的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遇到问题,嗅一嗅,分析一下,然后再表示赞成或反对。 斗争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展开了。这是较之和HF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远为惊心动魄的。 想写诗,想从正面歌颂毛泽东思想,想写首表现毛泽东思想武装农村的诗。题目叫《咱们队得了红旗》?也许叫《红旗》。 诗,我昨天开了个头,今天中午,续成诗的下半部分(还得推敲)。 P124-127 序言 许来渠 日记是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让个人的一生的经历处于记忆的永恒之中,使我们每个人免于对往事的遗忘。 对此,我以为苗欣先生的说法与感受更准确,更形象。他在《关于日记的几句话》一文中说:“苗欣日记是我这个文学工作者成长的真实记录。每次重温我的日记,我都有重新生活一遍那种感觉。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播。”这里,苗先生用“重播”一词,用得太好了,太妙了,太形象了!因为我想起易中天先生曾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直播。” 这部日记的主人——苗欣先生,是我与之结交十余年,却未曾谋面的最好的文友。他在哈尔滨,我在保定府,相隔两千里,感情却相通,书来信常往,友谊见晶莹。 苗欣先生是资深编辑,著名作家,令人仰慕。更令人仰慕的是,苗先生虽已年届八旬,却精力充沛,并不辞辛劳,亲自动手,将自己六十多年的日记(1950—2012),整理出来,打印成册,即将付梓。他毫无保留地将这部弥足珍贵的日记,奉献给朋友,奉献给读者,奉献给祖国。 最近,苗先生将这部十分宝贵、十分厚重的日记,分三次寄来,让我为其写一篇序文,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更非常感谢苗先生对我的信任,我定要尽力而为之。 捧读这部苗欣日记,我仿佛与苗先生当面晤谈似的,感到非常亲切。 捧读这部苗欣日记之后,深感这部日记的珍贵。它很有文学价值,很有历史价值,很有资料价值。我曾写了一则“顺口溜”,记下了自己读苗欣日记的感受: 苗欣日记贵如金, 文坛奇珍内里存。 字字推敲精金断, 句句繁荣赤子心。 笔调灵动可人意。 语言朴实最传神。 真情流贯透纸背, 虚怀美德足堪钦。 青少年时记日记, 一路写来到如今。 先生大雅雄风在, 时代风雨历练人。 苗欣先生从上高小就开始写日记,至今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最初是当作老师给的作业来写,慢慢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上中学时,因为坚持写日记,还受到老师的表扬。他说:“到了工作岗位,尽管不用交日记作业,我仍然坚持写。”(引文见苗欣《关于日记的几句话》)他体会并认识到“写日记,除了备忘这一用途”,还可以“用以练笔,让笔听使唤”。同时,他的日记在写作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既有读书、看剧、听歌的抽象概括,也有观人、看景、处事的形象描述”(以上引文同前)。因此可以说,写日记成了苗欣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苗欣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了苗欣六十年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的“见证人”。往大处说,苗欣日记也是新中国政治历史与文学历史的“见证人”。 在此,我要诚实地告诉大家,苗欣日记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运动,文学艺术上的许多活动,他大都参加了。比如,他在1951年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吾之炒面任务(为志愿军),于晚九点二十分完成矣。很累,同时也很高兴。我直接做了一件有利于朝鲜作战的事。”同年3月9日,他在莫斯科电影院听了“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他也记下了批判电影《武训传》的问题。后来,他也经历了“三反五反”的风风雨雨,参加过“反右运动”,历经大炼钢铁运动、困难时期、“四清”社教、“文革”浩劫等,他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还记下了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的第一个文件是“九一八”下发的。一直到2001年,新世纪的到来,他将自己的日记称作“迎春记”,在“迎春记”三字之下,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诗日: 新的世纪大敞门, 欢迎白发跨纪人: 六十七翁昂首进, 步入人生第二春1 2001年,苗先生六十七岁,自称“翁”,有点过早了。不过,这四句诗歌,真的将苗先生欢欣鼓舞跨入新世纪的兴奋与激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苗欣先生主要做编辑工作,同时又搞文学创作。他的日记中记下的多是编辑活动、创作心态,也有文坛逸事、读书心得、文章得失以及社会风习等等。他曾接待过许多文学名家,听过名家的报告讲座,参加过多次文学创作座谈会、研讨会,而且与许多名家有过书信来往。比如,他在1986年7月25日,记下了辽、吉、黑三省作家联谊活动开始时,著名诗人公木代表东道主的致辞,并记下了公木先生一首谈“朦胧诗”的诗歌,这首诗歌对“朦胧诗”颇具讽刺意味,十分难得,也十分珍贵。现照抄如下: 朦胧诗,诗朦胧, 有人说话说不清。 说不清还是不说清? 两边都可能。 话到嘴边有站岗兵, 嘴往西,舌往东。 要问为什么, 我也说不清。 在此,我真要感谢苗欣先生给人们记下这么好的诗歌。这是苗欣的幸运。那么更令苗欣先生幸运的,当是他亲自观看过梅兰芳大师的演出。他在1952年1月14日的日记中记有:“今晚在哈尔滨剧院,看了梅兰芳先生演出的《霸王别姬》。作为一位近六十岁的年长人,一举一动仍能演得那样惟妙惟肖,是很令人赞叹的。”更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在苗欣日记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他做编辑工作六十年,总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辛辛苦苦、高高兴兴、热情饱满地帮作者修改稿件,为他人做“嫁衣裳”。他帮助的业余作者千百个,使他们提高了创作的水平,其功劳可谓大矣。 苗欣先生于1994年退休。退休后有几年的日记,他取名为: 打工办报,边地一“刊”露脸 他“打工”,是被邀去《东北亚经济报》编副刊。所谓一“刊”,指的就是该报的副刊《五彩天地》。他经手编的这个新开辟的副刊,由于着力抓了小小说稿件,并多方面开辟了稿源,使得所发稿件连续多次人选《小小说选刊》或《微型小说选刊》。他又借力发力,通过应约为《小小说选刊》发文等方式作宣传。他在1996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短文、照片及地址在《小小说选刊》登出后,来稿量大增, 作者面已波及二十二个省(自治区)及三个直辖市。 《五彩天地》这个小小的副刊,一时间名声大噪。 总之,我与苗欣先生虽未谋面,却神交多年,他写日记态度十分严肃认真,记事连贯清晰,有详有略,通俗易懂,语言简洁,风格多样,读之令人爱不释手。苗欣是位十分勤奋、著作颇丰的编辑和作家,我一向敬佩他。 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许多,不足之处,请苗欣先生与读者批评。 是为序。 于河北大学情美斋 2012.12.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