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熊芳女,1976年出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主任。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民族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机制创新研究”和“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MFIs)社会扶贫功能的保障机制研究”等课题。在China agriculture economy review、《国际金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社会扶贫功能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贫困成因与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微型金融的反贫困机制和反贫困效应 第三节 农村社会资本的反贫困机制和反贫困效应 第四节 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机制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 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农村地区贫困现状 第二节 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反贫困效应 第三节 农村社会资本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微型金融的良性互动:微型金融实现双重目标的保障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互动现状评价 第一节 社会资本对农户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资本对联保贷款效应的影响 第三节 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的互动路径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金融素养与微型金融发展 第二节 微型保险对微型信贷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与微型金融发展 第五章 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一:Grameen和SKS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案例二:青海省农业银行囊谦支行 第三节 案例三:宁夏东方惠民小额贷款公司 第四节 案例四:中和农信 第六章 构建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 第一节 构建贫困地区微型金融机制创新体系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导语 本书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以微型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反贫困效应为理论支撑,从双向视角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田野调查、计量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互动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一般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等系列纲领文件为指引,构建了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完善反贫困理论和微型金融发展理论,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和政府部门制定金融扶贫政策也都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梳理了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的反贫困机理、内在关联和价值契合,深入解剖微型金融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理论逻辑和影响因素。本书利用田野调研获得的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贫困地区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对贷款可获得性,以及社会资本的不同作用机制对微型金融经济效应的影响,证实和谐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微型金融的发展以及反贫困效应的发挥。从双向视角进一步证实,充分挖掘运用社会资本能提升微型金融效应,而微型金融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中也能创造社会资本;并且小额保险、金融素养以及民族文化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实务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提炼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共性经验,从微型金融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两个层面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和缓解贫困的相关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