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和本书的作者,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作者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作者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以《传习录(精)》最为典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习录(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明)王阳明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和本书的作者,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作者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作者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以《传习录(精)》最为典型。 内容推荐 《传习录(精)》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来又经过几次汇整增补,终于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传习录(精)》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下两册,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门人钱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再付黄梅尹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本书包涵了他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目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试读章节 【原文】 爱日:“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日:“《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日:“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日:“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日‘予欲无言’①。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日:“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日:“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②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注释】 ①予欲无言:语出《论语》,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贡说.我不想说什么了。 ②《武成》:《尚书》中的篇名,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与大巨商量如何治理商地的办法。 【译文】 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春秋》这本书,如果没有《左传》作解,人们大概也是难以读懂的。”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就成为歇后谜语了。圣人做如此艰深隐晦的文章,又何苦来哉?《左传》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孔子删削它,又有何必要呢?”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认为‘《传》是案,《经》是断。’比如,《春秋》上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难以作出确切的判断。” 先生说:“程颐先生这一句话,差不多也是承袭后世儒生的说法,没有理解圣人作经的本意。比如写‘弑君’,弑君是罪过,为什么还要问弑君的经过呢?讨伐的命令该天子发布,写‘伐国’,就是说讨伐某国便是罪过,为什么还要问伐国的经过呢?圣人传述六经,只是端正人心,只是存天理、去人欲。对于这些事情,孔子曾经就说过。孔子常依据人们的问题,对各自的程度与性质作不同的回答。他也不愿多讲,只怕人们在语言上挑剔,所以他才说:‘予欲无言。’如果是些灭天理纵人欲的事,又怎能详细作解呢?详细地告诉人们等于是助纣为虐呀!所以孟子说:‘孔子的门生没有记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所以他们称霸侵伐的事就没有流传后世。’这就是孔门的家法。世俗的儒者只讲霸道的学问,因而他们要精通许多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一种功利心态,与圣人作经的宗旨南辕北辙,他们怎么想得通呢?”因此先生感叹地说:“如果不是通达天理之人,我是很难与他谈论这个问题的!”他接着说:“孔子曾说:‘我还见过史书存疑的地方。’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从《武成》篇中取二三竹简罢了。’孔子删述《尚书》,即使是尧、舜、禹这四五百年间的历史,也仅存数篇。…… P22-23 序言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于是他的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但是,王阳明到了5岁时还不会说话,这一下家里人可急坏了。有一天,一位高僧经过他的家乡时,正好看见王阳明,于是抚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他的祖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便给他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完,王阳明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多少带有点神话色彩,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年的王阳明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 但是,在祖父的教导下,王阳明的进步非常神速。10岁那年,他的父亲考中状元时,他随父亲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咏金山寺。正当大家还在苦思冥想时,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吟完之后,四座无不惊叹,于是大家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又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便不难看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11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向老师问道:“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当即反驳:“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可见,王阳明的志向是多么的高远。但尽管这样,王阳明从少年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学习也不是十分用功,而且经常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同时博览各种兵法秘笈。回到家里,遇到宾客来访时,就用果核摆列阵法,与宾客玩起军事游戏。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任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阳明是以文±授兵部主事的,觉得他很文弱,所以很看不起他。有一次,张忠竟当着全军的面,强令王阳明当众射箭,想让他出丑。王阳明再三推辞之后,终究拗不过张忠,只好挽弓搭箭,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引来了全军的欢呼,张忠则羞愧万分。 王阳明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反对宦官刘瑾弄权,于1506年被廷杖四十,并被贬到贵州龙场(修文县治)任驿丞。在前往龙场的途中,王阳明历尽波折,才逃脱了锦衣卫的追杀。来到龙场后,王阳明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并在那里悟道。后来,刘瑾被诛,王阳明被重新起用,他先是调任庐陵县知事,当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看出王阳明有不世之才,将其荐举给朝廷,最终官至南赣巡抚。在任期间,王阳明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后来,由于功高遭忌,只好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五月,广西境内发生战乱,朝廷于是再次起用王阳明,平定战乱后,王阳明又在南宁创办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1528年),因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病逝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以《传习录》最为典型。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来又经过几次汇整增补,终于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下两册,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门人钱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再付黄梅尹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书评(媒体评论) 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粱启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