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编著的《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通俗性历史读物。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可以将其当作一部通史来阅读,是一部集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性著作,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史四十四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国维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国维编著的《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通俗性历史读物。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可以将其当作一部通史来阅读,是一部集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性著作,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内容推荐 王国维编著的《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大家撰写的名篇所组成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国史四十四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以各个朝代为纲,以编统领全书。每一朝代的历史均由在这一领域有所研究的史学大家来撰写。该书每一编都有一篇文章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作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文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从整体看,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可以将其当作一部通史来阅读,但是它又没有通史那些烦琐内容;从局部看,组成每编的这些文章大都独立成文,且这些文章一般较为通俗易懂,完全没有学术文章的那种枯燥乏味——是一部集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性著作,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目录 第一编 王国维张荫麟讲先秦史 殷周制度论 孔子学说中道德之标准 孟子之学说 老子之学说 周秦诸子之名学 六国混一 第二编 张荫麟、缪凤林、李源澄、吕思勉讲秦汉史 秦汉史总论 纯郡县制的重建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 西汉思想之发展 法吏与法律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后汉的外戚与宦官 第三编 吕思勉、鲁迅讲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总论 魏时将帅之骄 晋人之矫诞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南北朝的始末 第四编 岑仲勉、吕思勉、缪凤林讲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总论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 府兵制的起源及其评价 盛唐之日落西山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五编 金毓黻、张荫麟讲宋史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宋室积弱之原因 北宋的外患变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南宋中兴之机运 宋之灭亡 第六编 李思纯、吕思勉讲元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元史学之鹄的 第七编 吕思勉、孟森讲明史 明朝的盛衰 洪武年中诸大事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宦官的专权 权臣和党祸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八编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 清代种族及世系 八旗制度之源流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 中西初期的交涉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清朝的覆亡 试读章节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嗥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嗥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毫。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郧、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棋置于殷之畿内及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作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孑L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雒邑,或分之鲁、卫诸国。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己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此非穿凿附会之言也,兹篇所论,皆有事实为之根据,试略述之。 P3-4 书评(媒体评论) 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而欲求认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 ——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王国维 我们以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完结,重要的是看到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 史家的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瞿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成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 ——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 学历史不是为了可以做前车之鉴。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的。 ——民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吕思勉 历史者,一宇宙的戏剧也。创造与毁灭之接踵而跌更。光明与黑暗之握吭而搏斗,一切文人之所虚构,歌台上所扮演,孰有轰烈庄严于是者耶? 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 ——民国天才史学家 张荫麟 史之为学,不外摹写实状,故必先明了古今之社会实况,然后可以论史。……早挟成见,复凭参悟,皆论史者所当懔戒。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 岑仲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