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赐江编著的《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归纳其异同,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演变规律和处置策略。本书的主要读者,除了理论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外,应是广大党政干部,因为本书探讨的问题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中国群体性事件高发态势下,作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见解值得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赐江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赐江编著的《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归纳其异同,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演变规律和处置策略。本书的主要读者,除了理论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外,应是广大党政干部,因为本书探讨的问题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中国群体性事件高发态势下,作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见解值得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思考。 内容推荐 《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归纳其异同,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演变规律和处置策略。 作者王赐江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呈“易发”、“多发”态,其中2004年四川“汉源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和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颇具“标本意义”。从驱动力量上看,群体性事件分为“利益表达”、“不满宣泄”和“价值追求”三大类,可在“集体行动”和“集群行为”两种学理视角下予以观照。源于西方的社会冲突理论,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复杂多变的群体性事件现实。尤其是那些由不特定多数人发起、明显针对党政机关的体制外活动,亟需在借鉴现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给予更加切合实际的本土化解释。对于中国群体性事件,应从处置思维、体制变革、操作技术等多个层面着手化解。而寻求社会冲突的治本之策,实现长治久安,则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的主要读者,除了理论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外,应是广大党政干部,因为本书探讨的问题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中国群体性事件高发态势下,作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见解值得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思考。 这是一部适台各个层面读者阅读的书,是一部值得广大党政干部认真研读的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 二、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评述 (一)群体性事件界定及分类 (二)集体行动研究概述 第二章 “瓮安事件”演变过程 一、谣言扩散 (一)传言滋长 (二)政府辟谣 (三)谣言如何传播 二、官方应对 (一)调解失败 (二)官员缺位 三、冲突爆发 (一)谁先动手 (二)有无死者家属参与 (三)是否系黑恶分子组织策划 四、强力善后 (一)安抚家属 (二)间责官员、惩处嫌犯 (三)化解矛盾 五、小结 (一)警方处置方式不当引起死者家属和民众不满 (二)死者之叔被打激起更大怨忿 (三)限期安葬点燃已升级的民愤 第三章 “瓮安事件”深层原因 一、经济增长难改基本县情 (一)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实施 (二)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发生巨变 (三)瓮安主要经济指标与州、省及垒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二、群众利益相对受损 (一)陷八围顿的矿区居民 (二)心愿难遵的电站移民 (三)激忿不已的被拆迁户 三、治安状况混乱无序 (一)刑事案件高发难破 (二)滥用警力现象突出 (三)“帮派文化”盛行校园 四、社会矛盾日积月累 (一)问题由来已久 (二)积案引发冲突 五、小结 (一)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 (二)群众利益受损滋生“发展型相对剥夺感” 第四章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一、四川“汉源事件”: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大规模聚集事件”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征 (三)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二、重庆“万州事件”和安徽“池州事件”:日常摩擦迅速变成主要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一)重庆“万州事件” (二)安徽“池州事件” (三)主要特征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三、云南“孟连事件”和甘肃“陇南事件”:利益诉求无果酿成直接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一)云南“孟连事件” (二)甘肃“陇南事件” (三)主要特征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四、四川“大竹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非正常死亡纠纷引发主要以事发场所为攻击目标的群体性事件 (一)四川“大竹事件” (二)湖北“石首事件” (三)主要特征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五、湖南“吉首事件”与河南“安阳事件”:非法集资造成人员大规模聚集的群体性事件 (一)湖南“吉首事件” (二)河南“安阳事件” (三)主要特征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六、广东“乌坎事件”:又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 (一)演变过程 (二)主要特征 (三)处置过程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七、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 (一)事件规模:人数众多,情节严重 (二)处置方式:既有教训,也有经验 (三)核心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与价值追求 八、小结 (一)从事件本身的演变过程看,由偶发因素或日常纠纷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二)从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看,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为事态恶化提供了土壤 第五章 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二、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 (一)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 (二)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 (三)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 三、关于“集体行动”的再认识 (一)概念梳理 (二)国内学者对“集体行动”的类型化 (三)笔者关于“集体行动”的界定 四、关于“瓮安事件”的解读 (一)已有的解读 (二)“瓮安事件”的几个关键词 (三)“瓮安事件”的发生机制:不满一刺激一攻击 (四)“瓮安事件”的学理归类: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 第六章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向 一、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县城社区” 二、在核心诉求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三、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一反应”到“不满一刺激一攻击” 四、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思维和策略 一、在处置思维层面:顺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 (一)理性看待“稳定压倒一切” (二)坚决摒弃“敌对思维” (三)牢固树立“规则意识” (四)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二、在制度设计层面:调整政策削弱冲突爆发的社会基础 (一)加快推进政府转型 (二)着力调整社会结构 (三)尽早改革信访体制 (四)切实保障司法公正 三、在操作技术层面: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一)认清事件性质区别对待分类处置 (二)审慎介入民事纠纷避免过度干预 (三)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谨防谣言扩散 (四)发现民众聚集及时采取疏散措施 四、治本之策:依宪治国 (一)对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着眼长远寻求国家治理方式变革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