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着的理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理群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活着的理由》乃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最新作品,汇聚了先生近两年来的思考。他的《追寻生存之根》、《钱理群讲学录》、《我的精神自传》都取得了不凡的社会效应。《活着的理由》这本有着内在精神关联的作品相信将引起知识界的侧目。

内容推荐

本书乃钱理群先生最新一本“退思录”。钱先生保持了其一贯的思考方式及思考力度,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其“搅动灵魂”主题的发展,既是对严峻现实的正视,又有超越现实的思考。因此,本书的文章集中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活着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学术的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却是两个关键词:“活着”与“承担”。“活着”讲现实的生命“存在”:存在的理由、根基、危机等等;“承担”,则是追寻存在的“意义”,从历史经验中提升出的既旧又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即所谓对自我、事业和社会的“三承担”。而在这背后,又有着关于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的“文化重建(学术重建,教育重建,等等)”和“生活重建”的思考。

目录

辑一:“活着”的问题

 活着的理由

 小城故事:动乱年代活着的根基

 这才是合格的、真正的教师

 作为思想者的教师

 活着的危机: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活法”问题: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位农村教师

辑二:教育问题

 中小学教师之爱:“亦师亦母(父)”之爱

 名校者,有名师也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环境

 保卫童年

 请关注打工子弟老师的权利和生命成长

 认真总结二十世纪中国中学教育的经验

辑三:学术问题

 构建“能承担实际历史重负的强韧历史观”

 有承担的学者,有承担的学术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学术生态

 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困境

 应该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的游民问题

 如何回顾那段革命历史?

 底层言说的价值,自我警戒和边界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鲁迅研究呼唤新的想象力

 全球现代汉语文学:我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史想象

 学术坚守与宽容

 防止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思维

 学术研究的雄心及其他

后记

试读章节

尽管比和凤鸣小七岁,也没有经历过她那么多的苦难,但我仍然可以说是和风鸣的同代人。听她讲述她的故事,却总要想起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的许多故事。因此,我一边听,一边也在回忆和思考。而她的讲述,引起我最大震撼的,是她反复谈到的一个问题:“活下去,还是不活”——这也是我们那一代中许多人(当然不会是全部)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说起来,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当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位丹麦王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后,“活下去,还是不活”就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精神命题。

鲁迅有一篇小说《孤独者》,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中国式的回应。鲁迅在这篇小说里,讨论了现代中国人,特别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活着的理由”的问题。他谈了三个层面的“理由”。第一,是“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理想、尊严而活着。但中国生存环境的恶劣,人常常被剥夺了“为自己活着”的权利。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层面:“为爱我者活着”,自己不想活,就为丈夫、妻子,为儿女而活着。鲁迅的问题是:如果“爱我者”也不需要我活着,这个时候,人是“活下去,还是不活”?他“活着”的理由是什么?鲁迅的回答是:“为敌人活着”,活着,是为了让那些非要我死的人,感到不舒服。这就是鲁迅式的“反抗绝望”,是惊心动魄的。

现在,和凤鸣,和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遇到了这个“活着的理由”问题:这同样也是惊心动魄的。

和凤鸣和我们,都曾经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我们那一代的理想,就是“革命”,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新国家,一个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的新社会。那时候,我们活着是有尊严的。

但1957年,一夜之间,和凤鸣和她的丈夫,还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普通人,都成了“敌人”。这可能是后代人无法理解的:不是因为触犯了法律,不是按照法律的程序,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仅仅是因为违反了“领导”的意志(如和凤鸣的丈夫王景超写了让领导不欢喜的文章,和凤鸣没有听领导的话,不肯和丈夫“划清界限”),或者干脆就是为了领导的需要,就不经任何法律手续,被宣布成了“敌人”。

在当代中国,成为敌人,就意味着你不但被剥夺了公民的权利,而且被开除了人籍,不再是“人”了,而且真的有一个新的命名,叫做“牛鬼蛇神”。不是人,就没有了人的尊严。如和凤鸣在回忆中所说,在批斗会上,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包括小孩,都可以任意辱骂她。人失去了尊严,就失去了“为自己活着”的理由:这就是和凤鸣夫妇决定自杀的原因。

被宣布为“敌人”,还意味着你被社会彻底遗弃了。和凤鸣的叙述里,讲到一个细节:她在劳改农场的场部工作时,任何人都不理睬她,仿佛她这个“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被社会无视的境遇是可怕的。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当从社会关系中游离出来,为社会所不需要时,人也丧失了“活着”的理由。

这时候,还能为革命的理想活着吗?也不能了。因为革命也是一种权利,成了敌人,就不但没有革命的权利,自身也是革命的对象了。

这样,人已经不可能“为自己活着”了,就被逼到了鲁迅说的第二个层面:“为爱我者活着”。

但这也是不允许的。于是,就有了和凤鸣叙述中所谈到的:强迫夫妻之间划清界限,相互揭发,特别是要求揭示私房话,也就是把革命深入、渗透到床笫。如果做不到,也要最大限度地限制,以至割断夫妻之间的精神联系,最后和凤鸣夫妇连通过写信来倾诉衷情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就是要造成连所爱者(夫妻,子女)也不需要你活着的局面,剥夺你“为爱我者活着”的理由,把你逼到生命的零点,许多人就是因为生命的最后一个避风港——家庭被摧毁,而走上自绝之路的。

在精神上堵塞了人的一切活路以后,还要在肉体上给以致命一击:这就是和凤鸣叙述中让人闻之色变的大饥荒。这里暂不讨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1958年以后的大饥荒和1957年事件的联系,只要指出1957年的受害者也是大饥荒的承受者这一点就够了。

这样,无论是作为生理的人,还是心理、精神的人,都被逼到了绝境。

但,却又不让你这样一了百了地死去,要留一丝活缝:这就是和凤鸣叙述中谈到的“给出路”的政策。

什么叫“给出路”?就是改造好了,可以摘帽,从“敌人”变成“人民”。而且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论,叫做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可以“转化”。但转化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接受改造,而且要改造得好。什么叫“改造”?首先是要认罪,承认自己“不是人”,然后要放弃人的尊严,人的独立思想、意志和情感,一句话,活得不像个人,就改造好了。因此,所谓“给出路”,就是让人成为行尸走肉,看似活着,其实失去了活的意义和价值,就等于死了,或者叫做“不死不活”。

而且,“帽子”还掌握在领导手里:所谓“转化”,既然可以从敌人转化为人民,当然随时可以再从人民转化为敌人。和凤鸣不就是在“文革”时又被重新转化成敌人了吗?这样,忽而“敌人”,不让你活;忽而“人民”,似乎又让你活了;忽而又是“敌人”,又不让你活了。这都使人想起了鲁迅说过的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狗·猫·鼠》)我要补充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猫捉老鼠的政治游戏中,忽捉忽放,不仅是出于,或者主要不是出于“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而是出于统治的威慑作用的需要,而且不只是向和凤鸣这样的已经被捉住的老鼠显示生杀予夺的权威,也是对我似的暂时还没有成为捕食对象的雀鼠示警,我虽然逃过了1957年这一劫,但在“文革”中也是在一夜之间成为敌人,以后也是被捉捉放放,时刻面临着“活下去,还是不活”的艰难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和凤鸣,我,还有许多的人,都选择了活下去,而且也都活下来了。那么,和凤鸣和我们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这或许是更为重要,后人更感兴趣,也是和凤鸣的叙述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

和凤鸣首先顶住了高压,坚守住了“活着”的第二层面的理由:她为“爱”(对丈夫的爱,对儿女的爱)而活着。当和凤鸣讲述到她和丈夫相拥而泣的最痛苦,也最甜蜜的那一夜,我的眼睛湿润了;当她讲到在茫茫风雪中,百里寻夫的情景,我真的被震撼了;而四十年后的家祭,儿子那一声高喊,则让我热泪盈眶。我感到了人性,鲁迅说的“天性的爱”的力量:它是高居于一切权力、体制的压制之上,是最终决定一切的。

当在难友的启示下,和凤鸣决定要“为生存而斗争”时,她就进入了鲁迅所说的第三个层面:“为敌人而活着”:你们不是要把我往死路上逼吗?我偏不死,我偏要活着!这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尽管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是偷窃粮食,有道德自律的和凤鸣这样的知识分子,免不了会产生被迫的屈辱感,但这同样是出于人的求生的本能,也可以说是反抗的天性,它也自有一种神圣性。

而最引人深思的,却是当“文革”中和凤鸣重新作为敌人被遣送回乡监督劳动时,她的房东王老大爷的态度:他召集全家,郑重宣布:“大姐(这是乡亲对和凤鸣的称呼)不是‘分子’,是‘落难之人’,你们一定要善待她。”——“不是‘分子’”,就是说,当体制宣布和凤鸣是敌人时,体制的控制力稍弱的农村,底层社会的农民,父老乡亲,却不把她当做敌人。其实在此之前,和凤鸣所到的第一个农场的基层领导也称她为“犯错误的同志”。这表明无论政治的统治力量多么强大,在底层的父老乡亲那里,还是自有衡人看事的标准的,即人们通常所说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王老大爷视和凤鸣为“落难之人”,并要求全家善待她,更是耐人寻味。这样的观念显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民间地方戏曲把它演义成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已经深入民心,成为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统治的严密性达于极致的时期,也依然在民间社会发挥作用,并神奇地保护了和凤鸣这样的体制的敌人,使他(她)们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获得了人的尊严,并成为他们活下去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P3-7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三本“退思录”。从2002年8月告别北大讲台,到现在将近六年了。那么,差不多每两年写一本。回想起来,也很有意思:本来所写的文字,大都是奉命而作——我真正主动计划写的是同时期的学术著作——或者是应约为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的著作写序和书评,或者是应邀在学术讨论会、出版座谈会上发言;但也都尽量塞人私货,借此把自己零星的感受、感触、体验和思考,先发而为言,再整理成文。这样,这些文字最后都化为我用,成为自己思想和生命轨迹的记录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文字,本是随机写出,并无预先的统一构想,但在每一两年编辑成书时,却总能意外地发现,这些零散的文字居然还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可以用某几个思想命题、生命关键词加以概括。于是,就有了第一本《追寻生存之根》里的关键词:“寻根”,并具体化为“建构精神家园”、“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命题。到了第二本《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又有了“心灵的净土”和相关的“情系教育”、“脚踏大地”、“搅动灵魂”这样的生命的编码。如“后记”里所说,“从追寻‘生存之根’到追寻‘心灵净土’,这显然有前后一贯性,而且似乎也有一个升华”。

刚刚编好的这第三本,有一个新的命名:《活着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搅动灵魂”主题的发展,既是对严峻现实的正视,又有超越现实的思考。因此,本书的文章集中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活着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学术的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却是两个关键词:“活着”与“承担”。“活着”讲现实的生命“存在”:存在的理由、根基、危机等等;“承担”,则是追寻存在的“意义”,从历史经验中提升出的既旧又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即所谓对自我、事业和社会的“三承担”。而在这背后,又有着关于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的“文化重建”(学术重建、教育重建,等等)和“生活重建”的思考,其中有些思考,如《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构建“能承担实际历史重负的强韧历史观”》、《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学术生态》、《底层言说的价值,自我警戒和边界意识》等文所提出的问题,我自认为都很重要。而关于“孔子热”、《读书》事件和“当代游民问题”的发言,在2007年都曾引起关注。其实还有一个“制度重建”的问题。——这虽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但所论及的问题,无论是活着的问题,还是教育的、学术的问题的背后,都显然有一个制度问题。

尽管有着这样的事后发现的内在结构,但书中的文章,还是芜杂的,也多有重复之处。——这毕竟是些随意发挥、率性而作的“随笔”。

2008年3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