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浙东作家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惠民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为一部朱惠民夫人散文随笔自选集,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白马湖文学”散记与劄记;第二辑为现代作家风雅舌尖上的乡愁书写,个中积淀着宁波饮食文化意蕴;第三辑为现代文学拾零,系文坛“边角料”缀文而成。所选散文题材清雅、内容丰富、语言精到、民情风俗浓郁,富有浙东地域特色。

内容推荐

《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是一本从读书、说书,以及品书引出相关话题的散文随笔集。集子凡三辑:第一辑为“白马湖文学”散记与劄记;第二辑为现代作家风雅舌尖上的乡愁书写,个中积淀着宁波饮食文化意蕴;第三辑为现代文学拾零,系文坛“边角料”缀文而成。

《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作者朱惠民所选散文题材清雅、内容丰富、语言精到、民情风俗浓郁,富有浙东地域特色。

目录

第一辑 白马湖文学

“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白马湖文化之旅

红树青山白马湖

白马湖:浙东新文学沙龙

白马湖寻春

荠菜:白马湖春早

白马湖秋意

“白马湖文学”:探幽两本书

周作人与散文“白马湖派”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

朱自清的“五卅”诗文及其他——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活动的一个例证

朱自清爱花嗜好自白马湖始

俞平伯·宁波味·白马湖

初识丰子恺漫画

子恺漫画:《我们》的封面画与插画

新发现丰子恺写于白马湖的一篇佚文:《从艺术到生活》

夏丐尊:白马湖文派的精神领袖

白马湖作家写新诗

“白马湖散文流派”说略

港台版:白马湖文派研究的专著与文论

王文川与《江户流浪曲》

白马湖文派研究议题答客问

我的白马湖文派研究之缘起与历程

白马湖散文:共通风格特征的存在

白马湖文化之研究:亟待深耕本质和内涵

第二辑 舌尖上宁波

想吃的胃与想读“吃”的书

现代文化人舌尖上的“宁波吃”

李君维写宁波吃

谷林谈吃与宁波情缘

沈昌文·《最后的晚餐》·宁波菜

周作人:多谢石家豆腐羹

“苦雨斋”里的宁波海味与白马湖鱼干

丰子恺漫画与吃酒

白马湖同道沽酒事:被火烧伤的方光焘

以酒会友的文化人雅集

朱自清与宁波“吃”

朱自清吃食

苏青笔下宁波人的饮食观

苏红《烧肉记》及其他

唐振常夜吃“小宁波”

食评家的“平民”精神

倪匡与宁波菜

沈宏非:乌贼混子及其他

林文月客宴食单及其浙东风味

舌尖上的宁波年糕

梁实秋与凉拌海参

雅舍谈吃幽默录

第三辑 书边草拾掇

杂文古今说

杂文的美与刺

“浙东六君子”与孤岛杂文

要畏浮云遮望眼

筷子、电脑及其他

小品琐语

讽刺小品浅析

“微型小说”探源

略谈小小说的“小”

鲁迅笔名及周节之的篆刻

鲁迅写题款与补白

鲁迅与新诗

鲁迅新诗:《梦》

朱自清写于宁波的中秋诗

巴人与报告文学

现代作家写广告

吴秋山的《茶墅小品》

也识苏青

书话绵绵书衣翩翩——《书话》的书藏

见识“微书话”

集藏新文学线装书

由《美女鸭头颈》书衣说开去

试读章节

20世纪40年代,作家苏青的《谈宁波人的吃》等篇什,令在上海的宁波人倍感亲切,也使上海人食指大动。你看,身为宁波人的她谈吃食的话是那么“宁波腔”:“譬如说小菜,我总是每天买烧鸡,葱烤肉,还有鱼啦,蛋啦,样样都是新鲜的,但是上海的煮法与N城(宁波)人不同,各种小菜都加糖,吃起来甜腻腻的,而且油味过重,他们似乎不爱吃。N城人是喜欢吃咸的,滑口的,容易下饭的东西,如腌冬瓜啦,臭豆腐啦,这里(指上海)都不太容易买到。八月里应该吃桂花黄鱼了,鱼肚皮上一抹娇黄,鱼眼睛像透明的绿宝石。N城人居处近海,捕来就吃自然是新鲜的,他们常常放盐及料酒清蒸,也可以加虾子酱油,但更爱清口的却放虾瓜汁或上好的盐菜汁等,但上海的黄鱼就非红烧不可,先在大量的生油中煎过,再放浓的酱油,加葱加糖。”宁波人的食文化被苏青写得细致人微,丝丝人扣。

苏青推介宁波吃法真是不遗余力,她在《浣锦集》中谈“吃”:“我平日吃小菜,欢喜清炖或简单的炒烧。第一东西要新鲜,第二料理要好。还有一点须注意的,便是炒菜烧鱼必须火旺,煮汤烤肉非文火不可。至于烧成以后的小菜颜色,也是很要紧的。这些都是宁波下饭的做法。”

苏青的下厨做派,更是把宁波人“略加讲究”的饮食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到吃,太贵的东西我吃不起,对于不清洁的东西不肯吃,所吃者无非在简单物事中略加讲究而已”,“饭菜吃得不乐胃时,可以再吃些甜点心以资补救”,“我做点心盛点心的锅碗,决不肯同烧菜盛羹的混用,免得有油腻荤腥等气味存留着”,“我爱用各式各样的较精致的碗碟来摆点心,这样在吃起来时似乎更加会因好看而觉美味了”,料理“我爱用舟山洛泗油,至于料酒,我是毫不吝惜地请头号花雕来屈就的”。这些宁波食俗,连同宁波菜的美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滩的家家户户,久而久之,成为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与口味爱好。你看,上海人饮馔追求“乐胃”,不就从宁波人那里学来的?

宁波人饮食观的关键词,窃以为就是“略加讲究”四字,苏青阐述得非常透彻。“讲究”体现了宁波人对于饮馔的追求。“略加”者,说明市井饮食毕竟不能与奢靡饮馔等同,靡费的享受老百姓没有这个条件,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擅长用有限的物质条件为自己设计略为精致的生活,日常饮食也是如此,既要满足口腹之欲,又注重饮馔给人带来的愉悦与慰藉,所谓“穷人也有穷讲究”。宁波盛产黄鱼,价昂贵吃不起,老百姓就吃堪称“迷你型”的小黄鱼——梅童鱼,殊不知梅童鱼头上也有两粒很小的白色鱼脊骨,与黄鱼同属石首鱼类。想奢侈一点吃鸡白鲞汤暂且吃不起,就用挤了虾仁的大虾壳,加上鞭笋老头,再加干菜蒸成不知名由的什么汤,却能喝得津津有味。同为浙东人的周作人说,其有味也就在这寒乞即清淡质素之中,殆可勉强称之日俳味也。宁波人吃带鱼“门槛”很精,带鳞的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于是烹鱼前便不刮鳞。吃海蟹,不蘸醋,只管“淡吃”,因为蘸了醋,醋味掩盖了蟹的鲜味,这是很不划算的。此正所谓是“略加讲究”。

看来,讲究并非是富贵人家的专利,平民百姓也可“略加讲究”一番,而且粗略经过一番“讲究”之后,完全可成为人间至味。凡事不可逾度,过分讲究,便成奢靡,宁波人深明其理,苏青于饮食只谓“略加讲究”,便足见其饮食文化观的精到了。

在上海滩,苏青舌尖上的乡愁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说:“一到生病的时候,我便想吃本乡菜了,尤其是乡下(指宁波)土产,儿时吃惯,想起来别有滋味。”这是乡情所致,乡情之兴,往往很容易想到儿时故乡的食物。周作人不也是念念不忘绍兴周德和的豆腐干吗?苏青说得率性而随意。她有着大胆直率的性格,并有不为人云而改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因而她在上海介绍宁波菜与宁波食文化,也令上海人把宁波菜看作是阿拉上海人的菜肴,从而催生了上海菜与宁波菜的合二为一,如“小黄鱼,仗仗亮,三角洋钿卖一两!……透骨新鲜个,再要好的爱米路上呒没上了”(《两条鱼》)——卖黄鱼的吆喝,有谁能分得清这是宁波话还是上海话?又如苏青嗜好的一味腌笃鲜,你说是上海菜还是宁波菜?腌笃鲜上海人喜啖,然而它的“鲜咸合一”则是宁波人的烹饪方法。“笃”是宁波话,意即文火慢煨;腌鲜复合多以笋作料理,笋又为宁波山珍,冬笋、春笋一应俱有。这种食文化现象的产生,表明一个菜系有时由两个或几个相近的食俗与风味结合而成,同时一个菜系与另一个菜系饮食习惯相近,又发生食文化圈的重叠与融合。上海菜即是以甬、苏、扬为骨架构成,各地菜色当然也向上海辐射,但其中尤其吸收了宁波菜的烹调技巧,犹如上海话以上海本地语言与宁波话与苏白的混合而成。P171-173

后记

感谢宁波市文联约我编个集子。于是我拣出一些述作,编成《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加盟《浙东作家文丛》第10辑。这是一本从读书、说书,以及品书引出相关话题的散文随笔集。集子凡三辑:第一辑为“白马湖文学”散记与劄记;第二辑为现代作家风雅舌尖上的乡愁书写,个中积淀着宁波饮食文化意蕴;第三辑为现代文学拾零,系文坛“边角料”缀文而成。

我祖籍绍兴,出生在宁波,在这座“书藏古今”的城市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专业和业余时分与书相伴,相依为命,如今书厮守着我,优哉游哉。有所感时发为文字,内容多系宁波文化与白马湖文学,其地域特征又恰是宁波与绍兴。因而书的副题标为“从宁波到白马湖”。两地同属浙东,所写之文又彰显浙东文化的精华,自然也可称谓“浙东作家文丛”了。

我以为书是有味的。刚印出来的新书不就带着油墨的香味吗?即便是陈年的旧书,也不要以为散发的仅有一股霉味,只要深人地读下来,你可以不时地闻到那沁人的书香。那些谈饮馔的书,个中溢出的醰醰之文化味,作为主体的精神食粮对人心的陶冶和造就,如同物质食粮之于主体的感性生命一样。人生是亟须用书味来熏陶和慰藉自己心灵的。当然,世间亦有刚刚印得的书却毫无味道,甚或味同嚼蜡。至若拙著,实是“野人献芹,自知刍荛”。其味何如,自当由读者诸君品评了。

衷心地感谢宁波市文联领导与宁波出版社编辑抬爱与照拂。

朱惠民

二○一二年夏于甬城

书评(媒体评论)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群文化人在孤寂中构建它的精神内涵,那么至少,这座城市是不完善的。朱惠民先生正是在这种孤寂中钩沉辑逸,饶有兴味地做着新文学史上“白马湖文学”的研究。白马湖散文充溢着浙朱文化的飘逸与深刻,朱惠民称之为“吴越文化最和谐的产物”实是不谬,联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知堂为核心的清淡小品文的鼎盛,它乃是这一文体运动在南方的回响。

——赵柏田(中国作家协舍会员、宁波市文联创研室主任)

朱惠民的《红树青山口马湖》一文,是在台湾散文家杨牧提出白马湖文学集体现象的概念之后,首先将这一概念具体发挥扩充,建立起基本论述结构者。他长期致力于这一命题的开发。又搜集文本编选倡扬。

——张堂铸(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