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庆瑜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成长为核心,注重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令人读来备受启发。
本书很好地阐述了心理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科目。本书从大学生怎样学习、生活、恋爱、与人交往、网络冲浪等实际问题出发,一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常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令人读来备感亲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范庆瑜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庆瑜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成长为核心,注重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令人读来备受启发。 本书很好地阐述了心理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科目。本书从大学生怎样学习、生活、恋爱、与人交往、网络冲浪等实际问题出发,一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常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令人读来备感亲切。 内容推荐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保证。范庆瑜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大学生怎样学习、生活、恋爱、与人交往、网络冲浪等实际问题出发,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成长为核心,注重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幸福快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常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们深切希望这本书能得到同学们的喜爱。 目录 第一章 青春有绿,寻找阳光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 第一节 心理及心理健康概述 ·1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6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9 第二章 咨询有门,自觉坦然面对——高校心理咨询 ·20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概述 ·20 第二节 高校心理咨询的范畴 ·27 第三节 高校心理咨询的技术 ·34 第三章 成长有路,展现个性风采——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与发展 ·42 第一节 人格概述 ·43 第二节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52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56 第四章 心灵有约,认识未知自我——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与培养 ·62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62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及其发展 ·68 第三节 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78 第五章 管理有节,做情绪的主人——大学生的情绪及管理 ·81 第一节 情绪概述 ·81 第二节 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86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92 第六章 减压有方,轻装跨步前行——大学生压力及其应对 ·102 第一节 压力概述 ·102 第二节 大学生压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06 第三节 大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培养 ·114 第七章 沟通有法,建立和谐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调适 ·120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121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25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30 第八章 懂爱有益,浇灌爱情之花——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 ·140 第一节 爱情概述 ·140 第二节 大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 ·145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困惑及调适 ·153 第九章 张弛有道,寻宝学海书山——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培养 ·160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60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 ·168 第三节 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173 第十章 冲浪有制,连接虚拟现实——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适 ·180 第一节 互联网概述及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 ·181 第二节 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187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 ·196 第十一章 面纱有起,作别心灵迷雾——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应对 ·201 第一节 心理障碍概述 ·201 第二节 常见心理障碍 ·206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213 第十二章 未来有梦,充满乐观希望——大学生幸福心理 ·220 第一节 幸福概述 ·221 第二节 幸福的来源 ·226 第三节 幸福的智慧 ·230 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39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心理及心理健康概述 什么是人类心理?人类心理发展有何规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对人类有何重要性?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与本质。 人类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 一、人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二)情绪情感过程 人们总是抱着自己的某种需要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会产生一种态度上的体验。如满足了需要,达到了目的,则产生一种愉快的、肯定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反之,则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否定的、消极的态度体验。这种由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上的体验,就是情绪情感过程。 (三)意志过程 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实现既定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这种为了实现目的克服困难的活动即构成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前提,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对该事物的认识,人的意志行动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绪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所以,只有认识正确,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有重要的影响。情绪情感是认识的动力,意志行动使人的认识不断深人。情绪情感和意志是衡量一个人认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人类的个性心理 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作为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是人类共有的。但是,并不是说人反映客观现实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与方式构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与实践中对所缺乏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人的需要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二是人们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由这两种感觉形成的心理现象。它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们思想和活动的初始动力。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具体想法,是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由需要转化来的。需要转化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心理发展到一定强度。二是要有外部诱因条件的刺激,二者缺一不可。人们在两个或多个动机强度相当又不能同时满足时,会发生动机冲突。人们的动机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从内容上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一般来说,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在动机取舍选择时主要受个性倾向的影响,而原则性动机冲突的选择则主要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愿意接近、乐于探索或实践的情感状态。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的时候,他就必然积极主动地使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指向这一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投入的倾向。随着兴趣的越来越深,就形成一种强烈的爱好,注意力也就越来越集中于这一事物。兴趣范围有大小之别,兴趣众多时是否有一个中心,兴趣是否持久稳定,兴趣对人们从事的活动能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兴趣的四个特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中事物和现象作出具体的判断和选择,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心理发展的舵手,规定着人们心理发展的方向,并为心理发展提供根本的原动力。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所代表的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个性倾向性也随一个人成熟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其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个性倾向是兴趣;在青少年期,理想函渐上升到主导地位;青年晚期和成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为,成为其主导的个性倾向。 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独特的性格特征。 P1-3 序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业成长的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保证。近十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计量学院学生处处长范庆瑜副教授主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一方面传递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品质。 通读全书,我感到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将积极心理学的健康理念贯穿于每个章节。这正如赛利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要使命。”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由关注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障碍咨询,到关注如何增进大学生的正面体验、积极品质的发展教育的转变。本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成长为核心,注重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令人读来备受启发。 第二,本书很好地阐述了心理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科目。本书从大学生怎样学习、生活、恋爱、与人交往、网络冲浪等实际问题出发,一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常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令人读来备感亲切。 第三,本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介绍了中国计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们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通过“心理素质拓展”的板块,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生活的层面,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这当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成为各种活动的“主角”,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的完美结合。为此,本书还将学生的感悟录入书中,令人读来倍感自然。 第四,本书在编排的格式上,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特色和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中国计量学院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为背景的学生原创的素描漫画作为插图,既增加了本书的活泼性,同时由于熟悉的漫画场景,又从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总之,健康快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我分享本书作者们对广大学生的美好祝愿,并深切希望这本教材能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是为序。 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中国计量学院客座教授 岳晓东博士 后记 2011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从高校的层面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中,要帮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层面上,导向更加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关注成功的同时更加关注幸福。 中国计量学院也和全国高校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过去的十年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以障碍性咨询模式转化为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课程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10年,在校内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才》、《实用心理学》、《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九门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编写本书是将相关选修课整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需要,也是近年来咨询实践探索和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混淆。本书力求避免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在内容编写上强调了心理学专业性,以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积极关注人格塑造、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的困惑、网络心理调试、心理障碍的辨识和预防,进而探讨幸福生活的追求,帮助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课题,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中,课程定位于一门心理学类应用课程,在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素质拓展、小组活动、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注重心灵体验,在各章的后面附录了九个精心选择的,也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最受同学欢迎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学生活动分享生动鲜活,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长。 本书由范庆瑜、黄乔蓉、李杭东统筹定稿,全书共分十二章,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李海芬编写,第二章由霍荣棉、黄乔蓉、李杭东编写,第三章由吴海江编写,第四章由曾延风编写,第五章由姚莉编写,第六章、第十章由李杭东编写,第七章由范庆瑜编写,第八章由欧阳九根编写,第九章由曾宇容编写,第十一章由黄乔蓉编写,第十二章由赵春鱼、黄乔蓉编写,漫画由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俞雪冰(姬羽动漫社)、任标和朱棱婷等共同创作完成;研究生邵凌云同学参加了本书的校对。 本书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在参考文献中有所体现,但还是难以体现编者们的由衷敬意。在此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客座教授岳晓东博士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内容进行指导;感谢每一位参加课程教学研讨的老师,感谢参与组织团体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心理健康部和心海方舟协会的同学,感谢提供活动分享的同学们。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有疏漏和错误敬请指正。 范庆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