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哲学与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景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世纪初以来,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学术逐渐被纳入到“哲学”这一概念框架下来进行研究和重构。本书名为《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分四章,分别讨论儒家以教化为核心的形上学与心性论、德性论与价值观、儒学与中国文化、儒学与哲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本书由李景林著。

目录

绪论——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一 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

 二 儒学的教化观念

 三 儒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章 心性论与形上学

 一 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

(一)孔子所开启的文化价值方向

(二)前辈与后辈弟子

(三)圣与智

(四)慎独与贵心

(五)心、性与情、才

 二 论“可欲之谓善”

(一)可欲与四端、四德

(二)广义的性、命与狭义的性、命

(三)“可求”与“可欲”

 三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

(三)仁义内在于人的情感实存

(四)仁义内在与人性本善

 四 德性良知之先天实存基础

(一)一个存在实现论的思想进路

(二)“气”、“才”之本体意义

(三)养浩然之气:由工夫证显本体

(四)结语

 五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

(一)儒学的提问方式与心性概念

(二)心性的结构——“心统性情”

(三)心的本质内涵——“仁”为“心之德”

(四)存在、活动与超越性——一场理论上的两线作战

 六 彻底的儒家

(一)意欲、人心与生命本性

(二)直觉与心性本体

(三)理性与心性本体

 七 圣与神之间

(一)“成心”与道的开显方式

(二)圣者通也

(三)施教之方

(四)结语

第二章 德性论与价值观

 一 诚信观念与道义原则

(一)信、忠信、诚信

(二)“诚”为德性、伦理之基

(三)道德之自身价值与道义至上的原则

 二 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

(一)保合太和

(二)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

(三)差序化原理

 三 “学”何以能乐

(一)“学”的内容和目标

(二)下学而上达

 四 爱的张力

(一)儒家所言“情”之类分

(二)四端(仁义之心)与七情

(三)“爱”的普遍性与等差性问题的凸显

(四)“爱”的两端及其中介

(五)结语

 五 正德性与兴礼乐

(一)纠名实 正人伦

(二)知止于至善

(三)德性充盈与礼乐重建

(四)“道”与“言”

(五)厘清德义内涵与德目系统

 六 论儒家的王道精神

(一)从孔子论管仲谈起

(二)道义至上与事功成就

(三)论天人——国际关系中王道原则的超越性意义

(四)结语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一 国学——中国学术之家

(一)重提“国学”之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赋义基础

(三)现代学术体制与“国学”的定位

 二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一)“同归”与“殊涂”

(二)“知止”——“回到你自己”

(三)“知止”三义

(四)认同与差异原则

 三 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

(一)影响文化发展的功利因素

(二)由文化之“通”性义重新审视“全球化”

(三)走出两个理论误区,培育三种文化意识

 四 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

 五 附录

(一)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

(二)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

第四章 儒学与哲学研究方法

 一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

(一)哲学与哲学史

(二)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

(三)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立言方式

(四)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形态

 二 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

 三 共通性与共同性

(一)两种普遍性

(二)道通为一

(三)成己成物,道合外内

(四)由共通性引向超越的境域

 四 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

(一)正负方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二)具体共相:概念、理智与直觉、体悟

(三)正负方法:“始终”、“先后”与“同时”、“本末”

 五 附录

(一)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

(二)《中国哲学概论》序言

(三)《教化与工夫》序

(四)以情应物的心物观

后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