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岱宗编著的《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围绕着“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这一主题来讲述“爸爸”与“女儿可可”的成长故事。书名“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以及内文中的不少标题,都以简洁而鲜明的观点传达了一个家庭教育观念,具备了广泛传播的潜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新父母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余岱宗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岱宗编著的《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围绕着“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这一主题来讲述“爸爸”与“女儿可可”的成长故事。书名“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以及内文中的不少标题,都以简洁而鲜明的观点传达了一个家庭教育观念,具备了广泛传播的潜力。 内容推荐 好父亲应该是一位领跑者,他要有教练的素质,又要有陪练者的耐心,还要有啦啦队的鼓动性。他将不离不弃,若即若离,时远时近,与孩子一起,在人生道路上去经历风雨,去迎接晨曦,去欣赏日落,去听星星的喧哗,去体验人生旅途的种种风景。《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是新父母丛书之一,《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谈家庭家庭教育。 目录 第一卷 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 1. 爸爸是老师,不是魔术师 2. 爸爸是火,妈妈是水 3. 爸爸是带着孩子分享世界的那个人 4. 可可要爸爸买别墅 5. 手拉手,很骄傲 6. 能文能武的“全能老爸” 7. 有了女儿,我成为女性主义者 8. 大树爸爸,地瓜爸爸 第二卷 与孩子的共有时光永远是珍贵的 1. 当“孝子”文化遭遇“亲子”文化 2. 吃出声响就是胃口好 3. 抽屉、口袋与电脑屏幕 4. 厨师的口水、父母嚷嚷与权力问题 5. 黑皮靴、运动会以及少许虚荣 6. 舅奶奶的包裹、孩子衣服以及舅舅的喜事 7. 尺寸、声腔与共有时光 8. 可可的助教生活与爸爸的职业检讨 第三卷 我们都是“宇宙生物” 1. 革命儿童、应试儿童与精英儿童 2. “如何读”比“读什么”更重要 3. 制钉匠、单面人与特长同学 4.孩子的“优质符号” 5.带温度的评语 6.抬头认生字举目皆文章 7.罚款、过度追究与负面放大 8.我们都是“宇宙生物” 第四卷 孩子有理由免于恐惧 1.妈妈单位关系图谱 2.孩子有理由免于恐惧 3.可可爸爸为什么“爱大米”? 4.可可的宠物之梦及动物园批判 5.雨中的游池、夏夜与鼓浪屿 6.孩子是与其他孩子一起长大的 7.看电影,开眼界 第五卷 等待与希望,为你把手掌拍痛 1.等待与希望,为你把手掌拍痛 2.公园里的阿姨们 3.可可的职业会与可可爸爸差几个等级? 4.卡夫卡的爸爸、审父文化与家庭“零暴力”假想 5.拉杆书包、龙泉山庄与妈妈的立场 6.给香格里拉“祛魅” 7.房价、教育费用与幸福感 后记 我有一个女儿 试读章节 可可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2010年,她七岁多了。可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可可的一家三口都喜欢看魔术表演。 去年的可可,还不太懂得欣赏相声或小品,可到了今年,看春晚,可可已是津津有味地看完整个节目。 可可的爸爸发现,可可的接受能力已经到了对春晚类节目“照单全收”的地步。只要能博她一乐的节目,她都要从头看到尾。 我,即可可爸爸,心想,现在就要让可可区别春晚节目哪些是恶俗,哪些是高雅,那是揠苗助长。所以,可可爱看什么节目,爸爸就让她看,放假期间,用不着那么严格要求孩子。 春晚节目中,最受可可欢迎的,大概是刘谦的魔术。电视上凡出现刘谦的魔术,可可是一个都不落下。 可可倒是从来没有要求爸爸去学点魔术,或是带她到魔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不过,从刘谦的魔术所爆发出来的惊人的受欢迎程度看,神奇的魔术,委实太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 魔术就是虚拟的奇迹。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渴望能魔术师般地改变生活呀。 整容的人希望医生充当他的魔术师;买彩票的人希望数字充当他的魔术师;想在股市上发财的人希望股票指数充当他的魔术师;盼望升迁的人希望运气充当他的魔术师。 我很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为什么那么渴望奇迹,那么盼望生活或事业的魔术师的突然降临到他的面前。因为在我们生活周边,确实发生了如魔术那般的“快变”和“大变”。 有人几年或十几年前还和我们一样,可是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富翁,或成为主席台上的显赫人物,或成为名扬四方的媒介宠儿。 我们总觉得和我们一起生活过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可是,偏偏这个时代会让你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同事、曾经的玩伴成为“成功人士”。 这会让你感觉这个时代太奇妙了,你会觉得你是否也可能受到命运魔术师的“点化”,也晋阶“成功人士”的辉煌行列。因为你与“成功人士”曾经的距离是那么近,那么小,只不过因为你“觉醒”得迟了些。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要说,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梦想,而且我也赞赏你的梦想。 不过,如果你还没有成为“成功人士”,就处处拿“成功人士”指标要求自己,那生活对你来说将是个灾难。 P3-4 序言 2008年,我曾在山东、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广东等地作过一项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中学生一天时间没有跟父母说过话的达到了8%左右,每周和父母一起吃饭达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烦恼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 有一次,我到西部某市讲课,一位教育局长对我说,在他们那里的乡村学校,《世上只有妈妈好》这类歌曲是不能唱的,唱着唱着,教室里就会哭成一团。 2011年年初,我请一位四川的朋友帮忙做个小调查,调查现在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对他们说的十句话,结果我的这位朋友当场就把班上的一个小女孩惹哭了。小女孩一边说,一边抹眼泪:“我十五岁了,我妈妈一共只回来过五次,呆得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一个月。我喜欢她对我说过的每一句话,可是,她对我说得太少了太少了。” 谈到家庭教育,类似的令人悲伤的数据和故事真是难以穷尽。不和孩子说话,或者孩子不愿意和你说话,原因当然很多,但也可以这么说,孩子在童年时,你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你不和他一起用餐,不陪他说话,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也难以与孩子交流,甚至你和他交流的姿态都会不太自然,这样的错失难以改善与弥补。 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一个人无论身心哪个方面的疾病,如果病根出在童年的话,往往是很难治愈的。因为童年所有的影响,对一生而言,都是一种文化“刻印”,一旦刻上几乎终身难以更改。童年确实是生命之根,我们无论怀着怎样的虔敬之心来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培根”工作都不为过。 而“培根”的基础,就是陪伴。 近些年来,我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面前,不断地“唠叨”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我看来,陪伴孩子成长不但是父母的核心责任,也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晚餐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全家人一起吃饭会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会较少地发生抽烟、喝酒、吸毒、打架等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效果。因为通过吃饭这种方式,把孩子聚拢在父母的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注视本身具有一种显在或潜在的教育力量,同时父母也是在通过自己生命的示范,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父母确实就是一个好范本。同时,按时吃饭,作息稳定,还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从而让孩子形成更独立更自主的生活。 后记 有时,恍惚间,我会出神,心想:啊,我竟然有了一个女儿,一位叫余承可的女儿。 如果,我不生孩子,或太太不生孩子,就不会有余承可。 如果,我和可可妈妈如果生的是一个儿子,他也不是今天的余承可。 如果,我与另外一个女性结婚,也生了一个女儿,她就不会长得像余承可,这个小孩事实上也不是如今的余承可。 最近,余承可不知道怎么冒出一个念头来。 她说:“你们两个怎么那么晚生我,哼?,, 她说的“晚”,意思是妈妈到了三十一岁可可才降临人世。可可出生的时候,可可爸爸我已经三十五岁了。 可是,我们可以假设,在我和可可妈妈确定关系之后,都有可能生出一个女儿来。从我们结婚的1998说起吧,1999到2001年,都有可能生出一个女孩子来,若在这些个年份里生出来的女孩子,会与2002年生出来的余承可完全一样吗? 肯定不完全像。 1999年版本的与2000年版本,其不同很可能就像两位同父同母的姐妹那样有许多不同处。 所以,2002年12月12日出生的余承可有着太多的唯一性。 继续我们的假定。 假定我们从小将余承可放在保姆家寄养,或隔代抚养,或干脆在她完全不接触父母的情形下长到现在(可可爸爸太会假设了,事实上可可从出生起,都未离开亲生父母)。那么,可可还会是现在的可可吗? 肯定不会。 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会给可可这一个体带来完全不同的特征。 可可的性情,可可对父母的亲近感,可可对世界的看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可可与爸爸妈妈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默契度”,都会不一样。 这种“默契度”就会传达出一种相互生活在一起的父女、母女关系的“特殊性”。 如果这孩子是爸爸妈妈带大的,他们懂得女儿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的一切。 这一切包括她大便的规律,她的口味,她最喜欢的玩具,她最喜欢开的玩笑,她爱看的书,她与同学的关系,她的性格中的美好面和待改善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