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更像铺路,得一天天、一寸寸地做;扎不扎实、平不平坦,由自己的工作质量来决定。让我们继续为做一个好大人而努力,让我们以热情生活的身影,投递美好讯息的语言,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在爱里相遇》这本温暖的书中,蔡颖卿将其多年陆续写就的关于教养的文字,来传递自己对家庭、对爱的理解,以期让更多读者来感受这里所凝聚的爱、温暖与养分,同时也将这些年在工作、生活与教养上的更深刻体会融入其中--在“培养孩子”之前,父母更应该“培养自己”、做个“好大人”,将内在的自省化为切身的实作,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
自出版《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以来,蔡颖卿从厨事与教养所结合、累积的个人经验,就像一颗千回百转的石头,既能坚毅不移地承担,更能释放无限能量。她书写着私体验的软文章,恰恰颠覆了一板一眼的理论课,而她的功夫就是“处处用心”。
这段期间,更大的张力展现在蔡颖卿的博客上,她希望借由这座花园,把生活的感受化为教养的分享。而迅速累积的数百万浏览人次,彰显出我们的社会对亲子教养的关注指标,也象征了许多妈妈渴求帮助的期许。
在《在爱里相遇》中,蔡颖卿将花园里的动人文章整编出版,让更多读者体验这里所凝聚的爱、温暖与养分,同时也将她在生活与教养上的更深刻体会融入其中——在“培养孩子”之前,父母更应该“培养自己”、做个“好大人”,将内在的自省化为切身的实作,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
《在爱里相遇》四个篇章的内容,从生活照顾、人格形塑、学习养成到作为父母的承担与关怀,相系在“内隐学习”的诉求中,逐一流露品德、责任、表达、沟通、追求、价值观等教养细节的真相与真理,鼓励每一位父母,在滋养喜乐的亲子之爱里,与孩子同步前进、成长。
让生命稳稳流动
冲突会存在多久?会不会继续发酵?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有左右结果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感觉特别平顺的理由,并非是过程没有颠簸,而是对于可以解决的事努力管理自己,不让夸大负面的情绪淹没温和美好的可能。
这星期工作多,所以把星期五该交给“中时”的“亲子语言学”专栏文章提前寄出。在篇尾写下“我想,孩子不是在某个年龄突然不跟父母说话的,而是慢慢疏离时未曾被察觉”的时候,我又想起自己常常提醒年轻父母的一句老话——
每一个问题都曾经大到看得见,也都曾经小到可以解决。
这“看见”与“动手”之间,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黄金时间”。
不断有朋友问我:
为什么你的孩子成长得这么顺利?
难道你没有遇到过“青春叛逆”?
书与博客的文章读起来只有爱没有冲突?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吗?
对我的感受来说,这都是真的。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温和气氛的人,绝对不会自己去找冲突。而我也是一个直肠子,任何让我感到有一丝丝忧虑的问题,无论是心里的负担或生活的实际问题,绝不能放隔夜而不处理。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我的确少有戏剧性的挣扎可以跟大家分享。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挑人心会活,劝人心会死。”这句话虽然是用来形容听人倾诉苦恼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看待自己的生活困难时,我也渐渐从中学得一种功课:我不应该挑动自己爱抱怨的心。
我以前也曾试着对母亲诉苦,但每次讲着、讲着,总是越讲越气弱,觉得讲不下去了。因为母亲实在太明理,坚强又积极,她一下子就能指出生活中其他桃花盛开的风景,以及我自己可能有的偏颇之处,让我羞愧得无处可躲。所以,我渐渐在这种引导与身教下,失去了诉苦的能力。也因此,有人曾批评我的分享太过美好,或许不够真实。
冲突会存在多久?会不会继续发酵?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有左右结果的能力。从以下这个小故事,也许可以说明一向以来,我们的生活感觉特别平顺的理由,并不是在于过程没有颠簸,而是对于可以解决的事努力管理自己,不让夸大负面的情绪淹没温和美好的可能。
几周前,Pony去洗牙,回来后她很生气,跟我说牙医没有好好帮她洗干净,当她折回去跟医生反映的时候,医生却说:“那是里面,又没有人看得到。”这下她更忿忿不平了,给了医生一个“不敬业”的评语,还告诉我,她一定会写信给医生。
紧接着我们出门两个星期,回来又到处跑,我已忘了这件事,但Pony显然没忘。
昨天下午,为了智齿,她又去了同一家牙医诊所找口腔外科的另一位医生。她回来的时候,Eric跟我说,Pony当场写了一张纸条要给帮她洗牙的那位医生,因为医生正忙着看病,所以她请护士转交。
我问她写了什么,她告诉我信中的内容——
亲爱的医生:
你知道健保局为什么每六个月才支付我们一次洗牙的费用吗?因为如果彻底清理,牙垢不会很快地长出,对这段时间的清洁维护是足够的。
因为你没有帮我清理干净,所以我的牙斑在这个月中又滋生了。
我觉得这已经不只是牙齿清洁的问题了,很明显的,你并没有以你的工作为荣。当这种态度影响到别人应有的利益时,我觉得是不可原谅的。
任何人有这种工作态度,都会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书旃
我不知道医生看完纸条后心里怎么想,但故事如果写到这里,转而大力探讨工作道德的问题,内容看起来就会精彩许多,想必也有很多类似的经验讨论会倾泄而出,或有人主张该大力挞伐,然后我们的焦点就会逐渐模糊在失望与激烈的谩骂中。但这个故事真正的发展是:
今天早上,Eric接到一通要找“翁书旃”的电话。医生亲自打电话来跟她说,很抱歉,因为那天病人很多,没能好好跟她解释这个状况。他问Pony什么时候再回去让他好好清理一次。
我问Pony怎么回答医生,她说:“我也告诉医生,信写得很强烈,很抱歉。”当我们一家人谈起这件事时,得到一个结论:“这个医生愿意面对他的问题,真的很不错!”
故事就这样落幕了。是很平凡,但我不能为了让故事好听,而改变任何真正的过程与结局。
这也是我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常常想到的真实问题。如果因此而不够精彩,请大家原谅,因为,让生命稳稳流动也是我的功课之一。
P54-57
省思、忠告与喜悦
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洪兰
看蔡颖卿的书是一大享受,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把它看完,好像一场心灵的飨宴,颊齿留香,回味无穷。她的文笔流畅、语意真切,所叙述的教养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故事,看了令人频起共鸣。是的,孩子可以没有青春叛逆期,我的孩子就没有,这关键就如她说的,孩子不是在某个年龄突然不跟父母讲话,而是跟父母慢慢疏离时,未被察觉。曾有个初中主任跟我说,他以前每天接送女儿上下学,在路上的时光就是父女沟通的时光,女儿吱吱喳喳地把学校发生的事说给他听,父女没有隔阂;后来女儿考上了高中,学校有校车可搭,他便不再接送女儿,结果才一学期,女儿就变了,高墙筑起来了,有话不跟他说了。因此他当机立断,退掉校车,还是自己接送,虽然一趟要四十五分钟,但没有什么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宁可牺牲点睡眠,也不能让女儿有话不跟他说。
我为这位主任喝彩,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像颖卿一样,孩子就不会叛逆了。其实颖卿也是职业妇女,也是蜡烛两头烧,但是她有许多小地方,例如给孩子留张纸条,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心。当沟通管道畅通时,孩子的负面情绪一出现就被疏导掉,自然不会有火山爆发的场面发生。她说得很对,早上叫孩子起床时,温柔一点会有很大差别,她轻抚孩子的脸颊,使他们慢慢醒来,而不是大声喊叫:“还不起来,要迟到了!”让孩子一惊跳起,整天都心情不好。一日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到颖卿叫她女儿起床的方式,令我会心地一笑,我母亲就是这样叫我们起床的,我也是这样叫我儿子的。母亲的温柔可以消弭青春期的风暴,因为孩子会永远记得母亲的脸是张温暖的脸,在外面碰到了挫折,会想到回来与母亲诉说。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一个孩子要教养成功,父母本来就要花很多心力,最重要是父母教养的观念要正确,自己以身作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是看着父母的影子长大的,只要父母的身教足以做孩子的楷模,孩子不可能变坏。
我看这本书最感动的地方,是作者小女儿的道德勇气。当医生没有好好替她洗牙齿时,她敢挺身而出,指责医生不敬业,她义正词严地给医生留条子:“很明显的,你并没有以你的工作为荣,当这种态度影响到别人应有的权益时,我觉得是不可原谅的。”Bravo!能够教出这样孩子的母亲,值得我立正敬礼。但愿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正义感与道德勇气。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孩子要教才会成材,但是要怎么教呢?请好好读一下这本书,自己是个“好大人”,孩子自然就是个“好小孩”了。相信这本书会像颖卿的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一样,带给父母很多的省思、忠告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