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尤其是伴随着上山下乡、北大荒的知青岁月是那一代知青难以忘怀的经历,也是他们中的许多杰出人物的锻炼品格、磨练意志的根基。沈国明所著的《知青回眸引龙河》由当年投身黑龙江引龙河、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数十位知青回忆当年生活、工作情况,既是给历史、给自己保留一份难得的记录,也是给当今人们的一个启示,对年轻人的另一种激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知青回眸引龙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国明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知青岁月,尤其是伴随着上山下乡、北大荒的知青岁月是那一代知青难以忘怀的经历,也是他们中的许多杰出人物的锻炼品格、磨练意志的根基。沈国明所著的《知青回眸引龙河》由当年投身黑龙江引龙河、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数十位知青回忆当年生活、工作情况,既是给历史、给自己保留一份难得的记录,也是给当今人们的一个启示,对年轻人的另一种激励。 内容推荐 沈国明所著的《知青回眸引龙河》是知青生活经历的回忆文集,由当年投身黑龙江引龙河数十位知青回忆当年连队生活、工作情况。他们在黑土地上,留下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留下他们辛劳、奋斗、激情、热汗——还有许多对当年农场的思念。文集既是一份珍贵的集体回忆,也是给当年知青们保留一份难得的记录与纪念。珍贵的细节与场景,感人的故事与情感,也为当代历史留下一份难得的见证。特别的青春告别,在给当今人们一个启示的同时,也是对年轻人的另一种激励。《知青回眸引龙河》中充满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目录 总序: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自我和告诉未来 序:丰饶和贫瘠 引龙河畔的岁月难忘 走近引龙河 记忆中的引龙河农场三分场 哦,这片三百垧 ——谨以此篇献给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还原当年真实的历史 神奇的“西伯利亚” 引龙河的二战遗迹 神秘的大院 春播 雨夜 锄禾日当午 夏锄 夏锄和秋收的回忆 麦收遇雨 场院抢收 我是下大田的 北大荒二三事 菜园四季歌 编篮筐 记冬天的积送肥大会战 不闲的冬天 农场女拖拉机手 巾帼不让须眉,我是女拖拉机手 我与“罗马TUOS-45” 我向马洪斌干事学农技 我当农业技术员 我在“920”小组 黑土地上搞科研 救火 丹心烈火 砍柴惊魂 赶着牛车去砍柴 雪野夜奔 拉煤历险记 运煤队往事 参加引龙河青年水库的建设 飒爽英姿 上山修路发生的事 回首 家书摘录 两个放炮手 上山修路点滴兼记战友沙顺强 四十载静默的日记 在基干连的两件往事 在基干连的日子里 知青岁月 农场往事 “唧唧”知我心,梦中长相萦 羊群对巴甫洛夫理论的验证 我是“羊倌” 牛司令 我的“牛大姐” 放牛 老牛识途 我当过特殊的“司机” 马年说马 我和我的马车 车老板之遇 惊马 马背上的故事 我在农场当木工 木工班情缘 锯木 铁匠炉点滴 挂掌 我与柴油发电机组相伴的岁月 收获 粉房奏鸣曲 青春永驻乐天涯 我和炊事班 民以食为天 食堂今夜蒸包子 农场食堂的大酱 杀猪记 我们的大院食堂 暴风雪中拉菜 炊事员之歌 我与广播的情结 话筒前的轶事 十年磨炼,收获终生 小卖部的故事 我拜郭会计为师的学艺之路 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背红药箱 黑土地的防疫医疗情怀 北疆生活片段闪回 老知青随笔 我在三分场当保管员 在三分校的岁月 三分校日记几则 在三分校当老师 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引龙河的师生情结 远方的电话 干校二三事 老点忆往 干校点滴 干校缘 文艺,让农场充满生机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黑土地上的歌 青年时的文学梦 我爱摄影 我与小提琴 拾零与随想 二连三排的围棋风 引龙河畔健身记 强身记 连队的补习班 “备战备荒”一瞥 那条战壕 我们房间里的乒乓球桌 离开三分场的前后 铭刻于心的几件事 在引龙河的日子里 献给黑土地的青春 忆知青时期的那些事 农场生活剪影 别情依依黑土地 我和引龙河 情忆引龙河 杂忆二则 回忆 心中的记忆 我是一个“知青” ——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 那些往事 那些年,我们留下的足迹 三分场记忆 引龙河的酒情结 两次照相的经历 那次,去北安 我们二连二排 关于三分场整党建党运动的点滴回忆 当年的“一打三反”和“整党建党”政治运动 尘封的记忆 ——那年的整党 那一次的“忆苦思甜” 北大荒趣事 乐在其中 打鬼 采蘑菇 姐妹情深 ——老照片的回忆 美梦随风而去,友情地久天长 抹不去的战友情 那一幕,我难忘 我患肝炎以后 牵手有情人 我在农场安了家 引龙河历险记 婚礼 引嫩爱情之歌 感恩,引龙河 难忘的上学梦 上学前后 上学记 365/366次列车 可怜的蝈蝈 新合唱 家书抵万金 那一年的回家路 生日 家振父亲的“三不准” 风雪中秋节 征途遇险 书出语多虚 笑比哭好 “吃货”们的往事 诱人的夜班饭 吃狼的故事 不雅逸事 不良嗜好 龙镇取包记 遇狼 头把、二把与并列三把 在那遥远的地方 那两次过年 ——摘自北纬四十八度——青春燃烧的岁月 在三分场的最后一个冬天 没病找病真有病 “猪头”与病退 老乡的生活与虱子 黄鼠狼、大黑鼠和我 我的故事 大学生,黄瑞莲 记王主任二三事 老文和他的“驴吉普” 那年斗殴的缘由和终结 西山养蜂 ——忆赵宝芝二三事 刘文玲在鸡号工作 好人,谢继业 感悟 三毛 我所熟悉的关政委 从落后到先进的蜕变 追思我的兄长陈才林 追忆梁钿 知青梁钿 汪自明之死 引龙河词作二十五首 怀念已故战友黄瑞芬 想你、念你、找你 青春永驻“三百垧” 赴北大荒四十五周年祭 今非昔比引龙河 火红的青春在闪光(歌曲) 跋:用记录抵抗遗忘 试读章节 引龙河畔的岁月难忘 袁国林 日月如梭,年华流水。不知不觉,时光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在祖国的北陲,在那条曲折蜿蜒的引龙河畔,来自上海、天津、哈尔滨和当地的近七百知识青年,在这个以引龙河命名的农场的第三分场,曾经用青春的热血挥洒过他们的激情;用稚嫩的身躯肩负过历史的承担;用年幼的蒙昧描绘过自己憧憬的理想;用苦涩的汗泪进行过种种磨难对人生的初次历练。那个年代,是1968年冬至1979年初,有整整十余个年头。 往事,并不都是过眼烟云。今天,捡拾起那时的记忆碎片,勾连着各自的铭心记忆,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岁月旧痕,一幅“引龙河畔的岁月难忘”的斑斓图卷,徐徐展开。那是农场发展史上浓彩重墨的一页,更是四地知青迎风斗雪、战天斗地、磨难励志、青春飞扬的一幅风华描绘。 黑土地、引龙河、三分场、“三百垧”,这些在共和国版图上毫不起眼甚至根本找不到的字眼,却和我们这拨当年青葱年少的知青的命运紧紧地烙在了一起! 非同寻常的经历 那是1969年3月14日,我们作为第一批上海的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在上山下乡大潮的裹挟中踏上了远赴黑龙江省北安县引龙河农场三分场的征程,从此刻下了生命中一段伴随黑土地十年的刻骨铭心的印痕。经过四天的车船劳顿,18日列车到了龙镇。绿色“嘎斯”和解放牌卡车载着我们直驱引龙河三分场,沿途见到的是四周的残雪荒甸和大片冰雪初融的黑土地。我们受到了早已等候的分场职工、家属和先到几个月的哈市知青的迎候,被安排住进了临时的知青宿舍——一间间搭了双层木铺、置了一个改装的取暖炉的屋子。当夜的狂风飞雪把宿舍大门外放置行李的绿帐篷刮得歪歪斜斜,篷内行李包、箱上盖满了厚厚的白雪。这是到三分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开始十年知青生活经历的最初场景。 从此,离亲别友的不尽思念、别样生存条件下的艰苦生活、超过未长结实身子体能负荷的劳作,还有那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对身心造成的压抑、委屈和无奈,开始伴随我们的人生跋涉: 生活:到场那年恰逢受灾,紧随着1972年又遇涝灾,来年大家吃的是返销粮。那如拌沙粒的小米饭难咽下肚,已发芽的麦粒碾出的面粉做成的馒头黏齿还有酸霉味,硬硬的玉米面窝窝头足以当块石啃,冬天清汤寡水的冻菜汤一连要喝几个月;寒九天柴火供应不上,睡土炕犹如进冰窖;还有定格在记忆中的女队友娇小瘦弱的身躯挑着满满的水桶在机井房边的冰坡上颤颤巍巍的模样;那些自称“吃货”的队友,逮啥吃啥,连狼肉、狗肉竟然都成了盘中的佳肴!…… 生产劳动:春播,随播种机下地播麦时,飞扬的尘土使我们摘了口罩后露出的是一个个熊猫脸;夏锄,连轴多日的大会战,天天“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出工睡意朦胧,收工筋疲力尽;秋割,每人弯腰飞镰几千米,直到地头个个腰折得只能趴下;入冬,上山打柴、积肥送田,场院脱粒,扛袋入囤,哪件活儿不是干到乌漆墨黑、汗湿衣裳又眼眉挂霜…… 那时生产生活中又很少有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镰刀划破、大斧砍伤、牛车翻车、马车发毛、拖拉机车斗脱销倾覆等事故时有发生,上海知青姜金芳因拉柴时惊马,跌落车下,被碾身亡;哈市知青白金刚在小兴安岭林场筑路时因迷路在河中溺水而亡;女青年宿舍天棚坍塌造成多名女队友被压伤……这些悲剧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的是一个个消弭不了的疼痛,给远方的亲友也平添了更多的担忧和牵挂。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我们赶上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文革”特定背景下形成的。那时,“文化大革命”并未结束,“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切思维和行动的起始和归属。社会乱象纷杂,法制观念无存,社会环境无法进行很好的治理。特别是在一个刚由劳改农场转变为以知青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单位,当地的干部思想和工作方法难以很快适应;而到农场的这部分知青,恰恰父母或亲属有的“出身不好”,有的还正处于“被审查”的境遇,加之当年还有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在这种情势下,部分知青的不成熟、个别沾染不良习气、甚至有些捕风捉影到某些“问题”,或是有点“消极”思想流露被发现的,都有可能成为关入小号、游斗揪批的由头。哪怕去龙镇拍张照寄回家,也要被哨卡恶意盘问、推搡纠缠。可想而知,这样的事,如果临到一个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伙或青涩姑娘的头上,该是如何沉重的打击或伤害啊! 充满激情的奋斗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绝不是事物的全部。在这些年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党和政府为改变和扭转这样的状况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实效;更多经历的是知识青年胸怀对祖国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和对青春理想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地磨砺自己、锻造自己,奋斗在这片辽阔的黑土上,担当着“屯垦戍边”、“建设北大仓”的重任;同时,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里,我们也感受到了农场党组织和农场的干部、职工和家属、知青队友之间所相互给予的人间温暖。 引龙河农场党委为万余名知青有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引龙河畔的这片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真正成为知青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提出了农场干部要实现思想认识和工作任务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办场的方向,即将原来做好劳改犯人的工作转向到全力做好知青工作的大方向上来;并且提出,根据农场的现有条件,干部带头、发动群众,要求落实大力改善知青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十字目标,即:路、树、桥、涵、库、厂、所、食、吃、住。我们三分场的干部职工和知青也都发动起来,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改变自己分场条件和面貌的工作中去: 路:进分场的大道和分场的主干道建成了砂石道,解决了过去化冻期和雨天泥泞不堪的状况; 树:道旁和屋前屋后栽上了杨树、松树苗,改变了过去劳改农场不植树的旧规; 涵:水井房边流下的水经过一个新建的涵洞再流向低洼地,使这段人来人往的道变得干干爽爽; 桥:大道和宿舍周围都为雨天排水修挖了路沟,并且架起了小木桥过沟; 库:分场对存放各类物资的仓库都进行整修,特别防止口粮种粮等发生霉变或失窃等损失; 厂:分场办起了豆腐坊、粉条房、酒坊等副业,新建了羊号、鸡号,为改善伙食打好基础; 所:加固、修缮了各个厕所,落实了清洁人员的工作要求; 食:办好食堂,改善食堂条件,分场食堂地面硬化、打了条凳等; 吃:大力改善伙食,例如,食堂自己也养猪种菜,所以,吃猪、牛、羊、鸡肉及鸡蛋的机会也多了,炊事员的积极性也很高,千方百计地变着花样使大家吃好; 住:宿舍外的场地平整后铺了细沙,按统一规格竖起晾衣架,有的门口还做了小花坛,屋里清理了乱拉乱挂,要求被褥叠整、毛巾挂齐、脸盆洗漱用具整齐摆放等。对各宿舍的卫生状况还经常进行检查评比。 P1-3 序言 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自我和告诉未来 阮显忠 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编的知识青年历史文化丛书,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今天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套多方位反映知青历史的丛书,人们可以从一件件历史的资料和生动的故事中,了解知青运动的历史和知青群体过去和现在创造的历史;这是一套多方位反映知青生活的丛书,人们可以从一串串统计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中,了解知青群体过去和现在复杂的生活;这是一套多方位反映知青文化的丛书,人们可以从一个个多样的活动和概括的表达中,了解知青群体过去和现在形成的文化;这是一套多方位引发探讨思考的丛书,人们可以从一篇篇分析的文章和不同的论述中,了解知青群体过去和现在丰富的思想,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和展望。 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成历史,然而知青群体仍在,知青的生活仍在继续,知青们仍在创造新的历史。保存、梳理、分析和研究这段曾经影响着上千万城市知青的命运、影响着上千万城乡家庭的生活、影响着整个国家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走向的运动,研究和关心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后知青群体的历史和生活,无论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的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正是当时国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的环境,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较小规模发展成为巨大规模的运动,使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从此在特殊的环境中生活。也正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使这个大规模运动戛然而止。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一代知青。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知青们创造了特殊的移民历史。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全国有超过1700万的城市知识青年走到祖国的农村和边疆。经过多年的农村和边疆的工作和生活,其中绝大多数又陆续回到了城市。这种超大规模的青年群体在不很长的时间里来回迁移,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知青们创造了特殊的青春道路。无论你是多么自愿还是多么无奈,年轻的知青来到了农村。不管你是青春闪光还是青春无奈,知青的青春时光在农村度过,知青的青春历练在农村进行,知青的青春奉献在农村体现。知青的青春献给了农村,知青在农村中锻炼成长。 知青们创造了特殊的城乡交流。大量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和边疆,给农村和边疆带来了城市的资金、物品、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大量知青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在城乡间不断地来往,也给城市带来了农村的情况、农村的产品。这种由广大知青为纽带构成的城乡交流,包括返城后的城乡交流,使得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与边疆之间形成了无数的通道,使广大知青及其家人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中国边疆、中国农民,真正认识了中国社会,也使广大农村和边疆的人民进一步了解了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人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乡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理解和支持,有力地促进双方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知青与知青、知青与当地老乡长期的共同工作和生活,演绎了无数个难忘的故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物质的形态往往随着时光的流淌而湮灭,人们的感情往往随着交流的延续而增强。正是这种长期共同工作和生活结下的友情、亲情、爱情和故乡情,使知青与知青、知青与乡亲之间,总愿意互相帮助,总希望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知青们创造了特殊的精神文化。不管你是否愿意,当年农村艰苦的环境迫使每一个知青必须以自身的艰苦努力来换取尽可能好一些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知青们因此留下了无数汗水、泪水,还有鲜血,甚至生命。与此同时,长期的艰苦奋斗也使知青们在艰苦的磨炼中成长、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吃苦耐劳、勇于创造、踏实努力等就是知青群体的特质。而广大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而成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团结协作、拼搏创新、务实奉献、乐观向上等的精神文化,不仅支撑着知青当年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为他们后来投身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上山下乡的艰苦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变化过程,或者是建设小康的当今社会,知青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其特殊的精神文化。上山下乡奉献青春、改革开放拼搏创新,小康社会充满激情,就是一代知青的生动写照。 知青们创造了特殊的历史贡献。众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分散到祖国的东南西北。由于知青个体情况和祖国各地情况的不同,必然带来其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境遇和成长的道路不同,因而会造成对知青经历的认识和评价不同。作为一场波澜壮阔、悲壮凄美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以简单的词句是难以概括评价的。只有经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才可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然而,知青们为农村、为边疆的生产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事实俱在。事实上,知青们下乡时为解决城市的困难作出了贡献,下乡中为农村、为边疆作出了贡献,返城后又以其在农村中练成的特有品质和能力为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上山下乡的知青主要生于建国前后,经历了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经受了其中的曲折与磨难。知青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知青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知青为共和国创造了历史作出了贡献。知青作为共和国的一代人,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子孙。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个人难以选择历史环境,但可以选择所走道路。一个人难以左右社会,但一群人可以创造历史。知青中有英雄,但更多的是平民。正是这些平民在农村、在边疆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平民返城后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出了一段影响当时、影响后来令人难忘的历史。如何全面、真实地保存和反映这段历史,如何客观、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这段历史,如何全面、准确地阐述和评价这段历史,如何全面、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知青群体,如何客观、正确地反映知青的思想、生活、文化、精神,如何从知青的历史、从知青群体的表现中总结经验教训和引发思考启迪,既是当年知青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知识青年历史文化丛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知青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反映,对知青状况的多视角探讨分析,使知青更加了解知青群体,使社会更加了解、理解和关爱知青,使人们更加了解知青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启迪发展未来。 历史的故事已经过去,现实还正在进行,历史的回音还将持续。人们总可以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和发现自己,总可以在历史的分析中昭示现在和未来。 2013年5月15日 (此文作者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后记 用记录抵抗遗忘 三分场有一个标志性的构筑物——岗楼。那岗楼站在劳改大院外,顶端是一个嘹望台,解放军战士荷枪在上面站岗,院内情况尽收眼底自不必说,周围几十平方公里的景物也一览无余。岗楼20多米高,由合抱粗的原木搭建而成,顶端四周栓有四根粗铁丝,铁丝向斜下方延伸,被锚固在地面,提高了岗楼抵御狂风的能力。远看铁丝很纤细,似乎并不顶用,其实不然,当年几位胆大的女生曾抱住铁丝,安全地从岗楼顶逐个滑落到地面。 但是,这么结实的岗楼最终没有扛得住风霜雨雪的侵袭,20世纪90年代我重返故地时,这个三分场标志性的构筑物已经灭失,原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更大的变化还在发生。黑龙江农垦系统城镇化建设速度惊人,三年间,150个小城镇拔地而起,引龙河场部就是其中之一。10来个分场的居民都搬到场部,住进了楼房,分场实行土地复垦。这意味着,再过几年,回到分场,哪怕寻找当年的一鳞半爪印迹都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遐想,再过些年头,当地人也会全然不知在离引龙河场部东北方10里开外的漫坡顶上,曾经有上千人居住过。也许,那时人们只能凭地里偶然捡拾的小物件、地里挖掘到的灰坑,推测出这里曾经是分场规模的人群聚居地。 每个知青对上山下乡运动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有故事,但是,时光岁月会轻而易举地抹平建筑物、构筑物,也会不露声色地将我们的一些记忆抹得了无痕迹。为了留住三分场那一段以知青为主体的历史,战友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故事,用记录抵抗遗忘。这是一次组织化程度很低的集体行动,靠心愿一致,在众人的积极参与下,几百个碎片化的故事大致拼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三分场知青史长卷。“书比人长寿”。今后,即使物质的三分场不复存在,但文字记载的三分场将长久存在。 称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为过,因为它力求实现“让历史告诉未来”。知青已经整体性地跨过老龄门槛,陆续“奔七”,进入了容易遗忘的年龄段。借助文字和照片,本书留下了这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供我们在晚年咀嚼和回味人生,供我们的后人了解他们的前辈怎样度过青春岁月。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令当今的青年想象不出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很难体会知青经历的艰难困苦,对他们而言,知青的故事近乎“天方夜谭”。本书叙述的故事将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感受真实,让他们知晓“天方夜谭”般的故事,其实源于历史真实。 知青上山下乡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全国上山下乡知青总数近2000万。到60年代末以运动方式展开前,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已是家喻户晓的典型,他们怀有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意愿,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甚至消灭“三大差别”,他们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壮举鼓舞过众多有志青年。 当1968年末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之后,更多的城市知青来到农村,其中,68届初高中毕业生和69届初中生全部分配至农村。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一代知青的奋斗足迹,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知青与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这段经历,使他们较之后来的青年更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对人生艰辛有更多的领悟。 但是,知青是差异很大的群体。要准确描绘知青群像非常不容易。我不主张讨论所谓“青春有悔无悔”。所谓的悔,是感到自己当初做的一些事不正确,或是自己选择错了。其实,在汹涌的上山下乡大潮席卷而来时,的确有一部分弄潮儿倾注满腔热情,积极投身其中,但更多的是被上山下乡大潮裹挟而去农村的,还有些是因为顶不住成天在家门口敲锣打鼓的动员而离开城市的。总体而言,多数知青当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选择可言,可以称得上选择的,仅是在去江西、云南、贵州,抑或吉林、内蒙、黑龙江(后来加上了安徽)之间择一而行,即使选择了黑龙江,也未必想上兵团就能去兵团的。这意味着,当年被选择多于选择。可能因为去的是自己不想去的地方,从事的是自己毫无意愿的工作,一部分知青至今对上山下乡心存怨恨,不能释怀。现在,若当年的弄潮儿作“有悔”“无悔”的反思无可非议,让心存怨恨者来讨论“无悔”“有悔”则似乎文不对题,因为“怨恨”与“后悔”不是一回事。当下,知青对上山下乡的认识各不相同,如果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当数“与共和国同命运”。事实就是这样,假如当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正常,是用不着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假如不是“文革”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知青是不可能大规模返城的。无论是下乡还是返城,都源于国家发生了大的历史转折。因此,知青都切身感受到世事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深切感受到国家兴盛衰落与个人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为了给研究者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高质量的细胞样本,本书以记录三分场知青上山下乡“全过程、全覆盖”为要求,几乎所有工种的知青都动了笔,发掘和记录记忆深处的点滴史实。由于当事人视角不同、境遇和心情不同、理念和境界不同,对同一史实的描述和解读会有差异,但是,这不影响史料的真实性。细细品味这些差异,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上山下乡运动乃至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我要诚挚地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广大知青心中的偶像邢燕子大姐、侯隽大姐、董加耕大哥,他们用题词对我们记录历史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知青作家梁晓声、叶辛、孙颐、赵丽宏赠给我们的题词凝重而富有哲理。老领导周禹鹏、周太彤的题词充满了对我们的鼓励和期盼。王安忆所作的序,让我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审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相信对所有知青都会有启发。 衷心感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该社王为松总编、曹培雷副总编、甘晓培主任、苏贻鸣主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本书的编辑出版不可能如此顺利。 感谢上海颐若文化基金会和赵大砥先生,赵大砥先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怀着满腔热情,值得广大知青学习,他给予我们的支持不仅是物质的,同时是精神的。感谢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知青博物馆刘树新馆长,他的鼓励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动力之一。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袁国林、郭晓成、张国民等承担了动员和组织工作,其他编委也都自觉承担起各自的职责,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保证了本书在纪念我们下乡45周年时面世。由陆大铿、韦雪妮、张穗华、龚伊雯、徐逸敏、黄乃牧、王克俭等组成的编辑小组对来稿进行了认真审读和编辑,全书最终由沈国明统稿。郭晓成、张国民和周履康以及周启群为本书的照片、地图制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蒋明在本书的装帧设计上精益求精,精神令人钦佩。 本书由百余位未曾从事文字工作的知青撰写,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述内容也许未尽意,但是把引龙河畔的知青历史大体记录了下来。在我看来,这是知青历史长河中的一捧水,是可以映见更广阔世界的。 沈国明 2014年3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