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思考--以阶级意识为视角的探讨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李文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考列宁政治哲学的背景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 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第二节 理论背景

一 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及其影响

二 经济决定论及其表现

三 卢森堡对列宁的批评

四 民族的文化思想传统

第二章 总体性方法及对列宁政治哲学反思路径的差别

 第一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的提出

一 总体性方法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 总体性方法的本体论内涵

三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列宁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的总体性统一

一 辩证法的区分和使用

二 总体性的两个维度——以革命为例

三 主体和客体的总体性统一

 第三节 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具体内涵

三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卢卡奇和柯尔施对列宁的评判

 第四节 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总体性统一

一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二 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总体性统一

三 对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思考

第三章 重新思考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功能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探讨深入管理科学层面

一 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与社会意识

二 卢卡奇对物化意识的批判

三 葛兰西对“劳动和生产的合理化”的批判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一 马克思、恩格斯:颠倒的观念

二 列宁:意识形态的正面规定

三 卢卡奇:从虚假意识到虚伪意识

四 柯尔施:意识形态与意识形式在术语上的区分

五 葛兰西:从“观念论”到“意识形态”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功能

一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功能

第四章 扩展阶级意识的内容

 第一节 心理意识和阶级意识

一 阶级意识及其与阶级的关系

二 区分心理意识和阶级意识

三 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阶级意识对阶级行动的依赖

 第三节 阶级意识和知识分子

一 知识分子的概念及类型

二 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职能及其使命

第五章 拓宽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启蒙的路径

 第一节 列宁对“灌输论”的阐发

一 “灌输论”的提出

二 列宁论“灌输”

 第二节 乌托邦主义:对“灌输论”的质疑与辩护

一 柯尔施:历史不可测

二 卢卡奇:历史总体可测,细节不可测

三 葛兰西:预见是意志对于现实的干涉

 第三节 阶级意识的文化启蒙:争取文化领导权

一 领导权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

二 文化领导权的认识论意义

三 从列宁的“革命”到葛兰西的“争取领导权”

四 文化启蒙: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性及其。,战略

第六章 凸显政党和阶级意识的关系

 第一节 阶级意识和政党结构

一 政党及其派别: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结构

二 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的外部结构之一

三 政党和工人运动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的外部结构之二

 第二节 政党对阶级意识的铸造功能

一 政党是阶级意识的人格形象

二 作为灌输主体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

三 “集中”与“专政”:对列宁一党专政理论的发展和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内容推荐

李文峰编著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思考——以阶级意识为视角的探讨》以阶级意识为视角,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普遍和特殊关系上,分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辩证法,然后分别考察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启蒙和无产阶级政党四个层面上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深度思考,分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政治哲学在上述问题上的联系和区别。《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思考——以阶级意识为视角的探讨》认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批评还是赞同列宁的思想,也无论是把列宁主义指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为了反对把俄国革命的具体道路普遍化,都试图开辟出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的、适合于中西欧实际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道路,并为其作出理论的说明和论证。通过总结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他们认为中西欧具有不同于俄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突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防线,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的辩证法把握理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等关系。卢卡奇以“主体一客体”概念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充分发掘了列宁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卢卡奇以历史主义细化了列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柯尔施把理论单向地归于实践,又把“理论一实践”归于现实。葛兰西通过重新剖析市民社会,扩展了列宁的国家学说的内涵,使“同意”与“专政”并列。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功能。卢卡奇、葛兰西把“生产的合理化”与思想意识、文化道德领域直接联系起来,延伸了列宁从经济角度对泰罗制的批判。葛兰西进而把科学看作意识形态,突出了文化的社会建构功能。但他们却都没能像列宁那样区分科学和科学的应用,在开启技术理性批判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否定科学的倾向。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扩展了阶级意识的内容。卢卡奇把列宁关于阶级和阶级意识既统一又不统一的讨论推到前资本主义社会,并把列宁关于工人阶级的“自我认识”和“理论认识”的区分进一步明确化,提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两种存在样态:心理意识和阶级意识。他和列宁一样,认识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就是让理论形态的阶级意识成为工人的日常心理,但在如何生成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上,卢卡奇一度诉诸历史自身的辩证发展,实际上堵塞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生成的现实路径。柯尔施强调阶级意识对于阶级行动的依赖,认为现实中的无产阶级意识只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思想上或理论上的反映。他反对列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的论断。葛兰西剖析了知识分子与阶级意识的内在关联,突出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功能,深化了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宽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启蒙的路径。围绕着列宁的灌输论,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上对其予以质疑或辩护。卢卡奇认为,历史总体可测,细节不可测,党必须通过灌输来促使历史总趋势朝着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发展。柯尔施认为,历史不可测,未来不能靠理论来构建,而是行动的结果,因此,灌输意味着乌托邦主义。葛兰西认为预见是意志对现实的积极干涉,无产阶级应该把意志灌输到历史,这就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文化启蒙,夺取文化领导权,实现从“运动战”到“阵地战”的战略转变。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了政党和阶级意识的关系。它继承、发展了列宁关于阶级意识决定政党结构的思想,突出了政党与阶级意识的内在联系。卢卡奇把政党视为理性的阶级意识的感性显现。葛兰西以“精神”、“意志”来规定政党。柯尔施激烈反对列宁的政党理论,认为它只能导致意识形态专政。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考列宁政治哲学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和发展,也有偏离和修正,但其理论探索在总体上是积极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思考启示我们,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编辑推荐

李文峰编著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思考——以阶级意识为视角的探讨》以阶级意识为视角,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普遍和特殊关系上,分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辩证法,然后分别考察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启蒙和无产阶级政党等四个层面上对列宁政治哲学的深度思考,分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政治哲学在上述问题上的联系和区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