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崇明风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树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

内容推荐

《崇明风情》的作者是 郭树清。

《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读来真实、生动、感人。翻阅全书,作品饱含的崇明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文化;二是传统习俗;三是人文景观,书中较多的作品刻画和凸显了故乡人文、人生、人性的“多棱镜”,截取某一生活场景的侧面,描写小社会的缩影。

目录

序——崇明文化的追寻

自序——放歌故乡

栖息故乡

土地恋情

抚摸乡土

梦中水乡

心灵乐土

称谓俗情

乳名浓情

过房姻亲

洞房“吵亲”

乡村龙节

虔诚清明

立夏称人

文化端午

生态崇明

缕缕炊烟

夏日清风

月夜乡路

明珠湖美

雨水润春

秋天絮语

秋醉人心

多彩秋色

草头清香

公平评分

癞蛤蟆浆

灯笼柿子

忆摸田螺

望旗出工

水铺鸡蛋

忠诚草人

稻垛围宅

潮没碎忆

枝杨篱笆

借得凉风

长江刀鱼

油灯时代

传统土窑

酱瓜情结

票证年代

乡间手艺

乡趣谜语

民间故事

卜算求仙

吉祥寿材

渔船灯火

芦苇风筝

鱼鸭捉鱼

割羊草乐

骑乐悠悠

六月初六

乡村学校

倾听鸟鸣

诗意村庄

雨润麻壮

芦根记趣

糖醋冷水

小镇茶馆

编织人生

特殊人性

钉鞋拖鞋

玉米结摞

丝瓜花香

守望大地

怀念母亲

七夕情浓

蜻蜓轻飞

忆“吃扛聚”

做“会”谊情

铁铺写意

喜鹊登枝

乡情恋歌

试读章节

心灵乐土

我的故乡,虽然在沈从文的书里读不到,黄永玉的画里看不到,宋祖英的歌里听不到,但故乡仿佛是珍藏在我心中的老照片。我的家住在城里,但我的梦却住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犹如一位大魔术师,随时会变幻出一个个令人惊喜的东西来。

阳春时节,气温回升,春雷渐萌,雨水渐多。伴随这淅淅沥沥的小雨,思绪又回到了从前家乡沃土耕种的情景……刚刚从冬梦中醒来的家乡,桃红柳绿纷至沓来,那里是我们的大花园,我们的精神乐园。那里有我童年的欢笑声,让我有种草叶露珠般的甜蜜感觉。

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每每到了谷雨时节,“布谷、布谷、布谷、布谷……”田野上空,飘荡了布谷鸟悦耳的歌声,人们便满怀欣喜地扎进地里,忙着为土地担粪、整垄、播种,就等着第一场春雨的到来。终于下起了蒙蒙细雨,乡亲们看着那播下的种子都已在春风里伸胳膊踢腿,心里便乐开了花。他们每天都耐心地守候在它们身边,除草、施肥、松土……把那片田野调理得无可挑剔。

在乡间,有句老话,叫做“只有懒人,没有懒地”。只要能吃苦,肯花心思,再差的地也会变成肥沃土地。在清晨薄雾的笼罩下,人们执著地用锄头叩醒酣睡的大地;在黄昏日落的霞光里,乡亲们肩上的锄头闪着岁月的亮光,竹篮里的青菜唱着生活的歌谣。

土地是伟大的,也是宽厚仁慈的。到了秋天,沃土神奇地变幻着丰硕的果实,一串串垂挂的谷穗沉甸甸的,缕缕清香令人陶醉;一簇簇豆荚长得滚圆饱满,一不小心就裂开了“肚皮”;一畈畈金灿灿的稻海铺天盖地,黑瓦白墙都被映黄了;一垄垄山芋,迫不及待地冒出地面,被阳光映得发红。

于是,年复一年,那些给乡亲们带来欢欣和喜气的庄稼,在村边的田野里,快乐地歌唱,摇曳着每一寸时光。在冷风里、在烟雨中、在酷暑的午后、在严冬的早晨、在龟裂的或者雨涝的田里,细细地唱、自由地长。它们唱着阳光金色的温暖,唱着水流润泽的明艳,唱着大地的丰厚、健壮、博大和谦逊。它们也唱着自己,唱出鱼米水乡的风姿,唱出粮山棉岭的身影,唱出浓墨重彩的画。

于是,那些劳作的乡亲们,用他们结满老茧的双手,使田野生动起来,风情自然地流淌,村庄也就变得明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常想,故乡土地那不起眼的外表,培育了故乡人的质朴和热情,让远在外乡的人们回味。

离开故乡40多年,家乡发生了沧桑巨变。过去那低矮的土……

P13-14

序言

——崇明文化的追寻

金秋时节,往往是人生的收获期。眼下,步入人生秋天的郭树清双喜临门:一是实现了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梦想;二是继他的《崇明情缘》《百味人生》《山水寻梦》和《崇明风韵》之后,他的第五本散文集《崇明风情》,即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记得是2008年4月,我结识了时任上海市房地资源管理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郭树清。在和他的交往与闲聊中得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钟情于文学创作,辛勤笔耕,讴歌崇明。如今,他担任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仍执着地追寻崇明文化。2011年,在崇明县委彭沉雷书记的关心下,由崇明县委宣传部、崇明县经济促进会、崇明县文广局等联合组织召开郭树清作品研讨会,受到与会者众口一致的好评,在崇明和本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有心人来留下痕迹,如果不是对崇明文化始终不渝的热爱,没有对家乡父老乡亲的那一份感情,郭树清不可能写出如此美感和厚重的作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郭树清是一个崇明文化的追寻者。

郭树清1949年出生于崇明,20岁参军离开故乡。23年军旅生活中,他虽然很少回乡,但思乡之情甚浓;1993年转业到上海市区工作后,回崇明的次数就多了起来。在崇明的童年、少年、青年岁月,以及许多次“回家看看”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厚积累。诚如他说:“无论是旭日初升的黎明,还是在落日余晖的黄昏,我心中不止一次地呼唤,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不停地吟唱崇明那支不眠的四季之歌,因为,我的根在崇明。”正是这融入灵魂和血液的崇明情结,使他自觉地、执著地追寻崇明文化。

如果说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内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而寻根,则是当代作家自觉的、群体的文化认同,它有利于追寻民族或地方文化的渊源,使文化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纵深感。随着郭树清对崇明文化研究的深入,《崇明风情》又有了新的发现,又作了许多新的诠释,其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更进一步。

《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读来真实、生动、感人。翻阅全书,作品饱含的崇明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文化。如:比较细腻地描写了崇明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以及乡村炊烟、清风、小路、河水、雨水、河泥、白雪、海潮、土窑、芦根、蜻蜓、螃蟹等。从这一系列自然景观中,透出浓浓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有清新之感,打动和温暖着读者的心窝。在捕捉自然文化现象中,作者还有意识地把握近年来生态岛建设给崇明带来的可喜变化,从“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折射大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诗意村庄》,透过家乡村庄的点点滴滴变化,其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二是传统习俗。如《称谓俗情》《乳名浓情》《过房姻亲》《乡村龙节》《乡间手艺》《民间故事》《乡趣谜语》等,情真意切地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崇明传统的民风习俗,挖掘其内在的意蕴。健康向上的传统习俗,是文明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现代文化相互补充、衔接,也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上海郊县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一些地方风俗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故乡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模糊,因此,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留、保护和传承。由此意义上说,郭树清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写崇明民间流传的民俗风情,无疑,这是为崇明奉献上了一份文化厚礼,更是一本进行乡土文化的好教材。

三是人文景观。书中较多的作品刻画和凸显了故乡人文、人生、人性的“多棱镜”,截取某一生活场景的侧面,描写小社会的缩影。如:《公平评分》《望旗出工》《渔船灯火》《小镇茶馆》《守望大地》《忆“吃扛聚”》《做“会”谊情》《怀念母亲》等,体现人文融入社会的多种色彩。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既保持和延续了他先前创作的风格特点,又在文字表现形式和内涵挖掘上有新的突破,这也意味着作者的不断进步和逐渐成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坚持对崇明传统乡土文化作出多元的价值考察,因而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域和民俗风情,文字也带着生活原生态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土文化”和“寻根文学”的特点,很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文学的追寻无止境。我相信,郭树清从当年的“业余崇明籍作家”转型为“上海作家”之后,在这条路上会执著不懈地追寻,为文化发展繁荣作出新的努力。

是为序。

2012年秋于上海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既保持和延续了他先前创作的风格特点,又在文字表现形式和内涵挖掘上有新的突破,这也意味着作者的不断进步和逐渐成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坚持对崇明传统乡土文化作出多元的价值考察,因而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域和民俗风情,文字也带着生活原生态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土文化”和“寻根文学”的特点,很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叶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