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编著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大历史、多种因素综合研究。全书共八章节,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特性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传统经济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黄燕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燕编著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大历史、多种因素综合研究。全书共八章节,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特性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传统经济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等。 内容推荐 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开辟了并将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对道路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对大变革的世界历史和大变动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也不仅仅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而且还因为对自身悠久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对历史内在发展逻辑的自觉把握。《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状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试图把作为纵向累积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说明正是历史传统的给养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合力将中国推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由黄燕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特性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1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1 一、中华民族起源“外来说”在部分学者中的流传/2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进化说”/3 三、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4 四、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黏合剂/8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13 一、民族的开放性/15 二、民族的族群性/17 三、民族的温和性/17 四、民族的复合性/19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特征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21 一、开放的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22 二、集体主义传统,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23 三、务实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24 四、崇尚和谐,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基础/25 五、追求创新,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精神动力./26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27 第一节 如何认识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28 一、马克思主义原意上以及欧洲学术界理解的封建社会/28 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的封建社会/30 三、应该思考的问题/32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会没有建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土壤/33 一、中国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4 二、明清政府尝试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证明中国局部改良无法建成资本主义社会/39 三、国民党的统治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6 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为传播文明与科学打下基础/47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50 一、“中国梦”中的理想社会是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动力/50 二、近代资本主义的失败教训为中国社会道路选择提供了借鉴/52 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在历史关键时刻起着示范效应作用/54 第四节 当代中国选择“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与应然/5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必然结果/5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5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落后国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59 第三章 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64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生态/64. 一、以合作为立国开端,以稳定为政治目标/65 二、以分层政治为体制,以区划管理为手段/67 三、以人才选拔为基础,将伦理道德贯穿于政治建设之中/69 四、以民本为发展主线,以亲民为衡量善政标准/70 五、中国特有的非政府团体,不同于欧美政党传承/71 六、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消极传统/72 第二节 独具中国特色的几个政治概念/73 一、“仁”爱政治/73 二、德主刑辅,"74 三、“家国同构”/75 四、“民主集中”/76 第三节 在传承与创新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77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政党发展道路/78 二、以增量方式推进民主渐进式改革,建设中国政治民主/80 三、将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法治国家/84 四、加强党风建设,实现清廉政治/86 五、坚持科学发展、维护稳定与推进改革共同发展的原则/88 第四章 中国传统经济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9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经济基本特征/92 一、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92 二、工业生产与商贸活动大多围绕农产品进行/94 三、浓厚的乡土依存关系/95 四、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观念/96 五、经济问题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问题/97 六、特殊的农业文化情感和诉求./98 七、中国农耕经济下的消极传统/98 第二节 百年屈辱历史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9 第三节 在传承与创新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105 一、要有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自信/106 二、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走适合国情的特色经济道路/10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112 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基础/11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把中国带向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1 17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12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12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文化身份认同/12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12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127 一、“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127 二、“人世”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认知基础/131 三、“大一统”文化的传承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联合体”学说/133 第三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5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13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138 三、以民族文化为滋养,吸收现代世界文明,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140 第六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45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145 一、关注民生是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145 二、小康社会是中国人幸福安居的起点,大同世界是中国人的理想愿景/146 三、以伦理道德向善构建中国社会共同生活准则/148 四、既统一又多元的社会/149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150 一、中国农本社会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151 二、发达的日常社会生活/152 三、中国农本社会结构的改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的门槛/154 第三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和谐社会道路/156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改变农本生态的重要方法/156 二、承继民本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159 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问题,恰当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161 四、走符合民众意愿的独特社会建设道路,努力实现小康和大同社会梦想/165 第七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6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天人合一/167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168 二、“天人合一”以人顺应自然为起点/170 三、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延伸为伦理道德思想/17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173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认识/174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观念的主要思想/176 三、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181 第三节 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183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建设/183 二、建设生态文明呼唤发展路径的转型/186 三、建设生态文明国家需要生态文明相关制度的创新/191 第八章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194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194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197 三、《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赋予“世界历史”以新的含义一"200 四、马克思晚年从经济学角度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201 五、“世界历史”与当代全球化理论/204 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中国/207 第二节 中国与世界在近代、现代的相互认识和了解/212 一、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不信任/212 二、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相互了解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214 三、全球化下,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不同看法/215 第三节 正本清源: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国家/223 一、正本清源:新中国的“被闭关锁国”/224 二、中国走向世界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27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230 四、在肯定经济全球化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23 1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34 一、社会主义国家及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2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世界多元化发展/238 三、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44 后记/2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