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着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玉霄//王崴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玉霄、王崴编著的《活着》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23个图片故事,每张图片都传递出事实的体温。不煽情、不冷漠,在苦难之中发现人性之美,给人以生存的力量。让镜头聚焦民众,直面真实的苦难。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内容推荐

李玉霄、王崴编著的《活着》是腾讯网新闻中心推出的一档著名栏目,开网络新闻视觉原创之先河。自2010年5月1日开办以来,累计推出近300期纪实图片故事,题材覆盖中国各阶层人群,反映社会现实,真实中透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气质,触动人心。栏目坚持专业的纪实摄影路线,图文品质精良,受到读者的极大认可与喜爱。

《活着》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策划并出品,联手腾讯网新闻中心《活着》栏目,将23个百姓故事精编成册。旨在用影像关注大众,不回避真实存在的社会民生。

目录

尊严 挖掘最后的尊严

孤独 捕鱼者说

乐天 挖出我的“丰衣足食”

母爱 九旬慈母的使命

责任 微笑妹妹

青春 卖菜女孩的夏天

梦想 二当家

坚守 钢笔爷爷

平和 雪山牧牛人

存在 没有身份的群落

赌注 挺进美利坚

慰藉 被雪藏的抗日老兵

用心 孩子是我的太阳

隔绝 太古之民独龙族

疯狂 血石

留守 小候鸟

陪伴 晚年孤独

习惯 我的家在报废汽车上

留念 大上海的老弄堂

贫穷 给我一点温暖

病痛 目睹自己美丽地死去

无助 失独余悲

漂泊 蚁居天台

试读章节

2011年12月28日,刚刚从太平洋上回来,休息了不到4个月的船长庄汉军,又登上远洋渔船出发了。上一个航次他担任金枪鱼延绳钓船的大副,这次,他当上了船长。

不得不去更远的海

舟山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我们在近年来的采访中却不止一次听当地人这样说:“舟山近海渔场无鱼,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经超过10万吨的鱼种有16种,如今只剩下8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渔民日子比农民好,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近海无鱼的现状已经使他们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国人海鲜消费的强大拉动力,破坏了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其次,海洋污染日益恶化。各沿海城市工业排污入海,GDP挂帅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渔业资源进一步衰竭。柴油、劳动力、生产物资等成本上涨,更让船主雪上加霜。此外,港口、通讯等沿海工业的推进,也大量侵占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域。目前,整个舟山渔场管线密布、航线纵横,渔场中40%的海域受到了限制。近年来,我国与邻国实施渔业划界,使渔民失去了大片作业渔场。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相继生效后,仅舟山一地,受此影响的生产渔船就近5 000艘,涉及渔民两万多人。

对于祖祖辈辈把大海当作粮仓的渔民来说,他们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去更远的海。

10000海里,1440小时,近海无鱼,远洋搏命

结束为期三个多月的培训、体检和考试后,我揣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以船员的身份登上了庄汉军船长带领的金枪鱼延绳钓船。船上共有15名船员,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他们都要随着这艘远洋船在公海工作两年后才能回国。

延绳钓的方法,是从船上放出一根长达100公里的干线于海中,上面隔一定间距系有支线和浮子,借助浮子的浮力使支线上的鱼饵悬浮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诱引鱼类上钩,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在大量的影像或文字资料中,海都是唯美和浪漫的代名词。小说《老人与海》虽然描述的是人类与大海搏斗的故事,也让人充满了对海洋的那种壮阔之美的向往。然而,当渔船驶出舟山港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渐渐拉开。  毅力是克服晕船的唯一良药

远洋延绳钓船的主要作业就是放线和收线,为了保证船体运行灵活,船身长度都在40米左右。如果海上稍有风浪,船体就会摇晃得很厉害。晕船,是我要过的第一道关。

我在出发前为晕船做了充分准备,买了朋友推荐的最贵的晕船药,10元一颗。但我连吃了两颗药后,还是倒下了,吐得一嘴药味,苦不堪言,躺在床上头痛欲裂,无法入睡,时而听见下铺晕船最严重的小厨师嘟囔着“让我死了算了”……

第三天,风浪小了很多。船长强行命令全体船员起床,站到甲板上去吹海风。他用自己20年的航海经验告诉大家:“毅力是克服晕船的唯一良药。吃了东西,吐了,那就再吃……但如果你一直躺着,就只会一直晕下去。”

上厕所得先看看天气状况

对风暴的恐惧是我要过的第二道坎。

“平太荣29”是一艘先进的远洋捕捞船。每天,船上都能收到岸上发来的天气传真,但海上的天气瞬息万变,船经常会受到小范围低气压风暴的突袭,有时局部最大风力达11级,浪高在3米以上。船长发现风暴会微调航向尽量躲开,但如果在收线起鱼过程中遇到风暴,大家就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夜深时,船舱外伸手不见五指,呼啸的海风夹杂在单调的马达轰鸣声中,听起来格外恐怖,海浪一声声打在甲板、船身,甚至船顶上,海水倾泻而下,冲进房间。房间里的物品因为船摇晃的幅度太大而东倒西歪,像遭遇地震一样,桌椅从房间的这个角落滑过去,再滑回来……我裹着被子,手脚紧紧抵在床沿的挡板上,以免摔下去。

几天后,大家渐渐习惯了偶尔光顾的小风暴,但如厕又成了新问题。开始10天,我每每觉得肚子胀,可一进厕所,船一晃,蹲都蹲不踏实,立刻“便意”全无。后来,我慢慢总结出,上厕所要选风平浪静的日子。

寂寞难耐的时光

想家和寂寞是所有船员都会遇到的难题。刚出航时,船员之间还有很多新鲜事可以聊。10天之后,有的船员连家里的老母鸡连下了三个双黄蛋的事都说了三遍,大家开始面面相觑。  再旧的杂志,船员们都会互相传阅,传过很多圈也舍不得扔,连夹缝里的征婚广告都会拿出来热烈讨论。

有经验的老船员会带碟机和成箱的碟片上船,片子都是压缩版的连续剧,一张片子可以看好几周。碟机绝对是新机,两年不能回国,碟机一定不能坏,否则漂荡在海上的日子会变得度日如年。

卫星电话是船员和岸上家人联系的唯一通信工具,但电话费贵得惊人,船员都舍不得打。前两个月里,船员们唯一一次用这个电话是大年三十那晚。

被称作“风暴”的渔汛才叫完美风暴

没出过海的朋友想象的海上生活是这样的:吃海鲜,吹海风,晒日光浴,天天像在夏威夷度假。而我在船上两个月的生活常态却是,没有淡水洗澡,饥饿时刻相随。

渔场的鱼很多,但延绳钓船不像拉网作业船,一网上来,蟹虾鱼贝什么都有。

最多的一天,船上能钓到两百多条金枪鱼。生鱼片敞开供应,很美味,像嫩牛肉一样,入口即化。可我嚼在嘴里,眼前就会出现这些船员在甲板上被海水冲刷、被汗水和血水浸泡的场景。我不忍吃这些来之不易的渔获,他们要靠这些去换取一家人的生活。

船上的伙食我直到离开也没能习惯。在颠簸的渔船厨房里,“熟了”是衡量饭菜的最高标准。我常常会在后半夜偷偷跑去厨房找点儿白糖冲开水喝,这样比较耐饥。偶尔会有其他船员接济我几包方便面,但次数多了,我就不好意思了,他们自己带的方便面要维持更长的时间。

告别与家书

在船上度过两个月后,我搭乘大型运输船返航,告别了远洋钓船上的兄弟们。

我在船上的时候,每天都请船员朋友给我拍一张照片,记录自己的变化。上船后的前30天里,我的胡须一直没剃过,直到后来因为胡须太长而严重影响到我的饮食,才不得不剃掉。下船后,朋友们看了我这30张照片,评价很一致:你像蹲了10年监狱……遥想还在海上漂荡的船员,两年后再见,他们会是什么样呢?

我带着这组图片回到国内时,还捎回了几封家书。船员们希望我把在海上给他们拍的照片印出来附在信中寄给家人。他们对选照片的要求是:“不要太危险太辛苦的,要笑的,对,笑的……”P30-33

序言

奋斗在活着的边缘

“奋斗在活着的边缘”,这是一位网友评论《活着》时发的感慨。

看着腾讯的《活着》,心里总会一震一震的。

正当我们这群传统纸媒工作者“奋斗在活着的边缘”的时候,网络媒体已经活出了另一番精彩。

正当我们对网络媒体品头论足时,网上的原创影像,已经把我们不敢讲的、讲不好的和没讲够的人间悲喜剧娓娓道出。

正当我们用日渐干枯的身躯,努力支撑着那个摇摇欲坠的所谓主流顶戴时,“奋斗在活着的边缘”的一群影像记录者,已经展示出了他们飞鸟一般的视角。

今天,作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一档原创图片视觉栏目,腾讯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份在线的精彩,最终还是把精彩融入沁人的油墨,印出沉甸甸的文化分量。纸媒由衷地向网络媒体致敬,道声:“回来了,活着真好!”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看新闻、读评论:找营生、谈情感:喜了、怒了,甚至渴了、饿了都会上网。很多人没网没法活,但天天挂在网上,又不知该怎么活。来得太容易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网络就是双刃剑,时刻满足你,也养成了你的冷漠,对他人,更对自己。这时候《活着》出现了,它让人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应该怎么活着。

《活着》说:“我来过,我看到了。”我说:“我看到了,我要活着。”网络传播之所以比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受人青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人为变成己为,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活着》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主人公、摄影师、专栏编辑、读者都在用自己的行为,通过虚拟空间,影响现实社会。无论他们多么弱小、多么无助,他们都会成为相互支撑着活下去的力量。最终也会成为温暖人生的正能量。正如《活着》所说,这里没有无法自拔的痛,在最隐匿的角落,有更热烈的“爱”。

《活着》说,倡导平和的影像观念,呼唤平等的公民权利。我说,平和的影像一定是没有侵略性的,是去标签化和宣传化的本真展示。《活着》中的许多感人的影像都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还原,更不是对社会价值的人为拔高,而是摄影者用本真的影像语言对自己内心感觉的真实还原。在公民摄影时代,摄影的门槛虽变得极低,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记录都叫纪实,优秀的纪实一定是用有灵魂的影像去表达灵魂。

平和的影像一定是关注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我们几十年来固守的传播定式。网络世界里没有空洞的说教,网络媒体的原创影像一定是通过传递情感、关注命运、呼唤平等的人本情怀获得成功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历练,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浓郁的情感都在《活着》中永远活着。

平和的影像一定是从小切口逐渐展开,讲述故事的。一位西方记者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选择一个街道,你困难了:选择一个社区,你能办到了:选择一个家庭,你容易多了:选择一个人,你成功了!”《活着》每期近300万的浏览人数,足以证明质朴视角下质朴人物故事的影像魅力。

《活着》说,《活着》怎么活着,看你们——认真生活的读者们。这里的读者“不是冷漠的旁观者,更不是绝望的抱怨者。他们易感、仁爱,是草根公益的行动者”。我说,当读者因你成为行动者,你也必将因行动者成为领导者。

愿《活着》永远活着!奋斗吧!

李舸

《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编辑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腾讯网友空谷幽兰:

第一次来腾讯评论,活着,不容易。活着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每当我抱怨生活艰难时,就会从《活着》汲取精神的力量。好的栏目不需要哗众取宠,默默地、真实地、踏实地做自己,群众就会把它捧得很高,很高……

腾讯网友竹悦居士:

图文合璧,相得益彰.这是《活着》最大的亮点与震撼之处。现代人匆忙的脚步常常让那些寓意深刻的文字逐渐消逝中,但影像的力量就在于如闪电般驰骋而过却烙下心痕的震撼力。

腾讯网友Z.sky:

一直关注《活着》,纪录者以最人性化的方式描写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有时候看得心里揪住一般。希望能看到更多令自己感动,同时受到启发的百姓故事。希望这个系列的作品继续下去。我会一直支持。

腾讯网友秋风拂过心头:

感谢腾讯,感谢《活着》专栏,你们让读者在这里看到活着的意义,还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活的很累很苦,却很快乐。在今天的社会里,压力非常大,活着需要勇气,活着需要能力。我支持,期待你们更好的作品和专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2: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