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狂人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密友的回忆录,首次简体中文出版!讲述青年希特勒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直面希特勒隐秘的内心世界!
读过《希特勒传》《我的奋斗》者,不可错过《青年希特勒》!内含作者收藏的关于希特勒的照片、绘画作品、亲笔信等珍贵资料!
《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插图版)》是作者奥古斯特·库比席克与青年时期希特勒交往的回忆。在1904到1908年期间,作者是希特勒唯一的朋友,他见证了希特勒的成长,这其中包括希特勒的初恋、辍学、艺术梦想、家人关系、维也纳历险以及性格的形成和思想发展的轨迹。立场客观,语言细微生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希特勒。
三十年后的重逢,从前的青年伙伴已成为帝国元首……
奥古斯特·库比席克,他是阿道夫·希特勒青年时的唯一朋友。从林茨到维也纳,只有他见证了希特勒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包括希特勒长达数年的初恋、学校生活、家庭变故、对艺术的追求、政治观点的形成等。
奥古斯特·库比席克在《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插图版)》中将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青年希特勒。
第一章 初会
我于1888年8月3日出生在林茨。
我父亲结婚之前曾在林茨的一个家具制造厂当过家具商助理。他过去常到一家小餐厅去吃午饭,那儿正是他邂逅我母亲的地方,因为我母亲是那家餐厅的服务员。很快他们坠入爱河,并于1887年7月结为夫妻。
起初这对年轻的夫妇居住在我外公外婆家。我父亲的工作很辛苦,收入却很微薄,我母亲在怀上我的时候又不得不放弃了工作,而我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窘迫的家庭环境中。1年后,我的妹妹玛利亚出生,可她还在很幼小的时候就夭折了。第二年,黛蕾丝出生,她在4岁时也离开了人世。我的第三个妹妹,卡洛琳,患上了绝症,勉强支撑了几年,8岁时同样离我们而去。接连失去3个孩子,让我母亲的悲伤无穷无尽,她的生命中处处都承受着再失去我的恐惧,因为眼下我是她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幸存者,所以母亲把她全部的爱都注入到了我一个人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库比席克家和希特勒家的这两位主妇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两位母亲都遭受过同样的苦难。希特勒的母亲也曾失去过3个孩子,古斯塔夫、艾达和奥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阿道夫一直是她母亲的独子。在希特勒5岁的时候,他的弟弟埃德蒙出生,但6年后不幸夭折。其他的幸存者就只剩下他的妹妹——1896年出生的保拉。尽管阿道夫和我平时都很少提及这些死去的兄弟姊妹,但我们总能感觉到作为家族血脉之延续者的一份特殊责任。
阿道夫偶尔称呼我为“古斯塔夫”而非奥古斯特——给我写信的时候他甚至还把这个名字搬到了信封上。然而他并没发现,他给我起的这个别名其实跟他第一个已故兄长的名字是一样的。可能是他将“古斯塔夫”和我的小名“库斯特尔”搞混淆了,抑或只是他想给某人,比如说我,起这样一个名字来取悦他的母亲,毕竟他们家一直都把我当儿子一样对待。
与此同时,我父亲也开始自立门户,他在克莱姆大街9号开办了自己的家具生意,丑陋而老旧的贝恒艾特公寓便成了我童年和青年时的家,至今它都还一成不变地矗立在那里。昏暗狭窄的克莱姆大街与它的延伸部分——铺着草坪和种植着树木的宽阔而大气的人行道——相比,显得相当的寒酸。
我们不良的居住环境肯定也是导致我妹妹们幼年早亡的一个因素。在贝恒艾特公寓,情况就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公寓的底楼是家具作坊,二楼才是我们的住处,包含两间卧室和一个厨房。直到如今,我父亲就一直没摆脱过来自金钱方面的困扰,店里的生意十分惨淡,他已经不止一次地考虑要关门歇业,回到以前的老板那里去谋一份工作,然而每一次他都能够在最后关头克服所有的困难。
那时候我也刚开始上学,这段经历很不愉快。我母亲为我在学校的糟糕表现潸然落泪,她的悲伤成了我努力发奋的唯一动力。然而在我父亲看来,除了要我在适当的时候接手他的生意以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算问题——是什么能让他这么奴隶般的没日没夜地工作——是我母亲想要我上学的愿望,无论我成绩有多糟糕她都希望我能继续学习。首先我必须在语法学校学习4年,然后可能要被送到师范学院去念书。但我对此并不同意,可喜的是,我父亲早就有了别的打算,在我10岁的时候,他把我送进了公立学校。这样一来,我父亲便想当然地以为,我的未来规划就此被最终确定。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还有另外一样事物在支配着我的生命,让我心甘情愿为它出卖自己的灵魂,那就是音乐。9岁那年,我收到一把作为圣诞礼物的小提琴,从那时起,这份爱好便被赋予了充分的表达。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圣诞节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现在垂垂老矣,追忆往昔之时,我才发现,我有意识的人生好像就是从这把小提琴开始的。我们邻居的大儿子是个年轻的小学实习老师,他给我上小提琴课,我学得是既快又好。
当我的第一个小提琴老师在乡下找到工作的时候,我已进入了林茨音乐学校的初级班,但我很不喜欢那里的氛围,也许是我比其他小学生都更优秀的原因吧。假期过后我又去上了一些私人课程,这回是跟着一个匈牙利军乐团的军士长学习,他很快就让我明白,其实我啥都不懂,而后他才开始教我用军乐方式演奏小提琴的一些基础原理。那家伙,真是老科佩斯基实打实的军营广场操练。有时候,我真的是受够了他那套讨厌的军士长规矩,而他每次都会用这种保证来安慰我:“只要有更大进步,你就一定有机会被军队收编为音乐学徒。”在他眼里,为军队服务是一个音乐人荣誉的顶峰。后来我放弃了在科佩斯基那里的学习,并升到了音乐学校的中级班,那时培养我的人是海因里希·德绍尔教授,一位兼具天赋与实力并有着细腻感情的老师。同时,我还学习了小号、长号和乐理,并成为了学生管弦乐队里的一员。
我已经在天真地考虑着要让音乐成为我终生的事业,直到冷酷无情的现实让我的想法落空,我才不得不以一名学徒工匠的身份去帮我父亲打点生意。那时我刚刚离开公立学校不久。以前,每当店里人手不够的时候,我就得去充个数,搭把手,因此对这活儿还算比较熟悉。
P1-3
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开始了大规模反犹排犹运动。在这场骇人听闻、惨无人道的民族灭绝大屠杀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统计,纳粹党共屠杀了约570万犹太人。是怎样的因素制造了希特勒这样一个杀人恶魔,我们有必要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家庭生活背景、教育经历、性格发展以及个人爱好等方面进行研究。本书以回忆录形式,对希特勒的青年时期进行了详细记述,是研究希特勒不可多得的一份重要资料。
本书作者奥古斯特·库比席克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大概还比较陌生。的确,这位谦逊、温和,酷爱音乐的奥地利人从未制造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名字,却随着另一个人物的发迹,而变得特殊起来。
从1904年到1908年,作者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唯一伙伴。在那段青涩窘迫的岁月中,他们曾分享过同一个房间、同一块面包,以及连对父母也不愿倾诉的秘密。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再也找不出另一个像作者这样,能如此长时间和近距离地观察青年希特勒的人。
确实,如库比席克自己所说的那样,“阿道夫·希特勒性格的初步形成这段时期鲜为人知,而人们已知的,关于他早年的经历,却又虚假不实。”在国内,关于专门记述希特勒青年时期的书籍资料甚少,而许多较权威的关于希特勒的传记在描述这段时期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引用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作者库比席克是真实见证希特勒成长的人,这其中包括希特勒的初恋、辍学、他的艺术梦想、他的家族、维也纳历险以及他性格的发展、政治观点的形成等。在书中,作者用生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青年希特勒的神秘面纱,带我们走进了希特勒隐秘的内心世界。因此本书非常值得国内二战迷和希特勒研究者细细品读。
作为20世纪制造战争杀戮浩劫的恶魔,希特勒的暴行和他发动的战争不仅毁灭了自己和他的“理想帝国”,还使得整个欧洲和半个亚洲在战火和硝烟中成为了废墟,超过20多亿人口惨遭涂炭。
那么,阿道夫·希特勒青年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极端思想和政治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相信,这本书里载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最早用德文印刷出版(1953年),后又被翻译成几个英文版本,在欧美国家认知度较高。我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特别是对二战相关历史感兴趣。在同趣好友的推荐下,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野。阅读后,我感觉有必要让国内的历史爱好者涉猎和分享。因此才下决心参照德语(为主)和英语(为辅)两个版本将其翻译完稿。而作为一名译者,我视自己为一名平凡的搬运工,唯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从仓库中搬运出这些经年陈旧的“货物”。书中观点仅代表希特勒的少时伙伴——库比席克个人观点,不代表译者观点。
毕竟历史不是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还望各位读者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严肃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