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述了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那么,正气和邪气是受什么影响的呢?正气和邪气主要受环境、体质、精神状态、先天遗传和胎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慢慢来学习一下。
(一)环境因素
环境指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季节气候因素
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是滋生和传播邪气,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脏腑经络之气在不同的时令各有衰旺,人们对不同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差异,故不同季节气候可有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如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生风湿病;夏季气候炎热,湿郁热蒸,易生暑热或湿热病;秋季气候干燥,易生燥病;冬季气候寒冷,易生寒病等。此外,自然界气候的频繁变化,冷热无常,如时寒时温,忽晴忽雨,一湿一燥,人体难于适应和防护,亦可影响人体正气,导致正气相对不足而感邪发病,并常常诱发和加重宿疾。
地域因素
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特点、水土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差异,常可影响人体的正气,或滋生不同的病邪,出现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北方气候寒冷,易生寒邪致病;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易生湿热,多病疮疡;江河流域、湖泊沼泽之地,地势低洼,水湿较盛,易生湿邪致病。有些地区,由于食物、饮水中缺乏人体必需的某些物质,常导致地方病发生。如远离海洋的内陆、山区,因其水土缺乏碘质,可致瘿瘤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现代流行病学和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居民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病理,使得一些疾病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此外,人长期生活于某一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便会获得对此种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人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则会容易感邪发病。此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人出差容易水土不服了。
生活工作环境 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可成为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活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或干燥闷热,空气污浊、秽物淤积,蚊蝇滋生等,均给邪气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周围环境中的废气、废物、粉尘、噪音,以及农药、杀虫药剂的广泛使用等,均可导致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成为直接的致病因素,造成严重的疾病或急慢性中毒。此外,各种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等致病也与某些特定的环境有关。我们现在的环境和古代不同了,因此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如现在肿瘤患者比较多,“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比较多,人们的生育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社会环境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社会环境中的所有变量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且其不确定性及潜隐性也极大。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①社会制度:指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社会所拥有的信仰、规范和程序。如家庭、宗教、经济和卫生保健制度。②社会经济情况:主要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③社会文化变迁:即由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与文化重大变化。如社会动荡、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的变化。④社会结构: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及其分布情况,如社会阶层、城乡、婚姻等。⑤生活方式或行为: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物质和精神的消费活动,以及自杀与自残、吸毒、酗酒、性变态、赌博等社会变态行为。⑥社会性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人为灾害。⑦社会心理状态:指在社会心理刺激、社会歧视、社会隔离状态下造成的人格、精神和心理障碍。
人类社会的各种变化,都会通过人们的心理影响躯体,即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如果人体不能白行调节与之适应,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疾病和诱发宿疾。P8-9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稳健而踏实,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令公众对健康保健越来越重视,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多。见诸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的养生保健宣教或科普书籍应运而生,如火如荼,空前繁荣。然而,受到各方面的局限,或对中医学缺乏全面的认识,或在认识的层面上有所偏差。一些栏目与书籍或显得阳春白雪过于专业而清高,或失于严谨而肆意发挥难传真谛,或因对象不明而自云其事令言辞晦涩难懂,或因夸大其词者而令人侧目存疑。由此使得广大民众无所适从,或难解其义,或人云亦Z-,甚至上当受骗。如何适应广大民众养生保健的需要,为之提供既有专业知识,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科普读物,成为一种急迫的社会需求。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体系,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与自然界不懈斗争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趋利避害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是立足于华夏大地的一门本土创新的学问。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医学,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
中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个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传承,而知识的传承,仅专业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中医学是来源于人民大众的“民间医学”,是与广大民众密不可分的·c草根文化”,中医学之与民众,犹如鱼与水,草根与土壤,因此中医知识的传播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更要依靠科学普及的力量,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于是这套《每天学点中医丛书》便应运而生。
缘分使然。去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得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一番交谈,一拍即合,心中虽不成熟的想法却得到了出版社有关领导的鼎力支持。为适应当前广大民众学习中医药知识,扩展视野,充实自我,并为养生保健等切身需求有直接的帮助,决定编写出版此套丛书。其初衷要求以通俗的语言讲解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实用知识,力求从简单入手,每天学习一点,积少成多,通过一定时间达到系统学习进而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的目的,并做到学以致用,为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大体框絮,指导养生保健与应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打下一定的基础。经过多番思考与交流,我们最终决定本丛书定名为《每天学点中医丛书》。
为保证丛书编写的顺利进行,我与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建康科普专冢刘更生教授多次商讨研究,集思广益,最终组成了丛书的委员会人员,拟定了丛书编写大纲与编写体例,提出了以高起点、高标准完成编写任务,并力争将其打造成中医药文化普及与传播的精品。分别聘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药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担当《中医基础》、《实用中药》、《实用方剂》、《中医诊断》、《中医脉诊》、《中医食疗》、《中医进补》、《中医历史》等各分册主编,为加强丛书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更有意聘请了附属医院内科、外科、针灸、推拿等一线的科室主任或临床专家分别出任《中医辨证》、《中医舌诊》、《中医美容》、《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医艾灸》、《中医拔罐》等分册主编,他们或为已功成名就的教授学者,或为享誉中外的临床名家,共同满怀着对中医药学的热爱,不计得失而奉献付出,将经验或精华浓缩为一本本图书奉献给大家。
人们常说“讲课能够被人听懂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为此,本套丛书的编写原则拟定为:运用通俗易懂语言,讲述中医药专业理论;结合医案故事等实际,帮助记忆相关知识;联系例举临床验案,解读中医实用技能……。在撰写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多次碰头交流心得体会,数次修改编写大纲,深入研讨并彼此学习参考各分册样稿,最后决定本书的编写计划。经过全体编著者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每天学点中医丛书》一套15本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丛书以中医药专业基础层次的学生或研究生、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社会民众为主要对象。丛书以系统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特点。对于喜欢中医药学的从业者或爱好者,可以学到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以及临床各科针灸、推拿等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常用的灸疗、拔罐、皮肤美容、食疗、进补等实用技术和养生保健知识;对于中医的初学者,则能从中深化对中医药理论以及舌诊、脉诊、辨证等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春华秋实,根深叶茂”,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我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目标高远而落实有期。囿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见于分册中则或见中医术语的应用、语言文字的表达、临床医案的例举、生活典故的运用等,难免有不足或欠妥之处。诸如此类,有待改进的地方颇多,在此诚心恳请大家在阅读之中,及时记录并反馈给我们,以利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张庆祥
癸巳年季冬于泉城济南
《每天学点中医进补》(作者孙洪福)是“每天学点中医丛书”之一,全书采用新颖的编排形式,共分10周70天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理论方药到实践应用,步步相扣,环环相接,把有关进补方面的知识传达给读者。第1周主要介绍进补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原则;第2~5周精选了42种常用进补中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部分介绍其功效特点和现代药理研究,并附有相应的进补药膳;第6周介绍了平补膏方、药酒和中成药;第9~10周为各科疾病与进补,每种疾病均附相应的药膳或者中成药。
《每天学点中医进补》内容新颖,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本,适合中医爱好者及普通大众阅读使用。
“每天学点中医丛书”以中医药专业基础层次的学生或研究生、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社会民众为主要对象。丛书以系统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特点。
这本《每天学点中医进补》(作者孙洪福)是其中一册,本书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医学知识,反映传统滋补品的精华,崇尚科学进补。本书具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新颖,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适合于中医爱好者以及广大民众阅读,以求达到无病防病、有病强身、促进康复的目的。《每天学点中医进补》一书,每天学习一点,但愿本书能够成为居家养生的好顾问,广大群众的健康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