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康编著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还原了那段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有血有肉地再现了一幅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英雄群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小康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小康编著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还原了那段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有血有肉地再现了一幅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英雄群像。 内容推荐 张小康编著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是一部体现“老西藏精神”的纪实文学作品,由作者历时8年采写而成,首次刊发多幅珍贵历史图片。书稿记述1949到1960的十一年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的人民军队进军西藏到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全景展现解放西藏,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权,平息叛乱到民主改革的历史画卷。《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还原了那段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有血有肉地再现了一幅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英雄群像。 目录 第一章 紧急召唤 最高统帅,重重落子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 八方英才,集结一堂 第二章 甘孜岁月 进军三难,挑战极限 进军守则 先遣部队入甘孜 勒紧裤带度粮荒 会战机场迎接“天菩萨” 藏汉一家人 第三章 昌都战役 导火索,格达活佛被害 南北夹击,解放昌都 达赖喇嘛亲政 昌都断粮 “我们被解放了” 第四章 艰难挺进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各路并进 先遣支队 护送电台 那时,我们正年轻 雪山娘子军 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 第五章 向拉萨进发 官兵一致同甘苦 高原新闻人 第一支科考队 特殊的“战友” “通过文工团认识解放军” 第六章 两条英雄路 边勘测边施工 东线,由雅安向西 怒江,旷世奇路 西线,由拉萨向东 青藏公路 再蹬出一条黑阿公路 第七章 润物有声 拉萨和平解放 荒滩变良田 打通贸易,开办银行 大师办学 “阿姆吉拉”神话 第八章 至诚丹心 藏族娃娃的汉族妈妈 军人情怀父母心 把娃娃们放在心里 风雪高原,爱情传奇 第九章 高原之春 幕后魅影 “3·10”拉萨叛乱 增派部队,平息叛乱 不愿做奴隶 实行民主改革 百万农奴站起来 后记 受访者及资料提供者名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我们现在看,美国学者梅·戈尔斯坦在20世纪90年代批评当年噶厦政府的这封信“天真得出奇”,一点儿没说错。噶厦政府似乎是在玩捉迷藏,故意隐藏起了西藏自古就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但这可不是儿戏。 早在八百年前的元代,西藏就归人了中国的版图,自此以后西藏但凡有内忧外患,都得由中央政府出面乃至出兵才能解决,就说达赖喇嘛本身的神权地位,以及在达赖喇嘛主导下的政教合一统治——包括噶厦政府作为地方政权本身的合法身份,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延续的。此外,达赖喇嘛神权地位的传承要由中央政府主持“金瓶掣签”并且“册封”,那更是久已形成的定制。即或是晚清民初中央政府最为衰弱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对这方土地的主权。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1988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它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很多,虽说政治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但最主要的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然而,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族形成的这个特大核心,把东亚这一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自在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这个自在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 在三千多年前,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把周围异族吸收进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而日益壮大,汉族也涌人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凝聚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屡次蒙受国土丧失、主权支离之难。国土和主权,保卫和丧失,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敏感的问题。丢失了,是历史的耻辱;赢得了,是历史的胜利。任何一个有气节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每一寸国土,都不会轻言放弃。 如今,已经站起来了的新中国,绝不会再让丧权辱国的历史重演。解放西藏,就是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至于用何种方式解放西藏,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他人染指。 根据现在已出版和公开发表的资讯显示,毛泽东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到“解决西藏问题”是1949年2月,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谈到的。也就是说,那时,解决西藏问题,已在中国最高领导层中达成共识。 1949年秋,毛泽东曾先后向西北、西南两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发出电报,提到“西藏问题的解决应争取于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出兵当然不只有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毛泽东在部署解放大西南的同时,启动了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 进军西藏的决策既定,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进?从哪里进? 最初,鉴于西北方向战事已经结束,西南方向战事仍在进行中,毛泽东于1949年11月23日电令,责成西北局担负解放西藏的主要责任。这个方向,基本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唐蕃大道”,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出兵西藏的主要进军方向。从这个方向进出西藏,较之于从高差起伏很大、道路崎岖难行的川康方向,有着地理上的相对便利条件。 然而,当时的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地区都属少数民族地区,民情社情复杂且很不稳定,地域广阔而又人烟稀少,为进军西藏提供足够的后勤、财政方面的保障存在着一定困难,担负解放西北任务的第一野战军在兵力部署上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主持西北工作的彭德怀遂于1949年12月30日致电毛泽东,陈述了“从青海、西北方向入藏困难甚多”“如入藏任务归西北,需要和阗、于阗、玉树屯垦囤粮,修筑道路”的意见。 于是,毛泽东于1950年1月2日再次电令,改由西南局主要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 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就这样历史性地落在十八军将士的肩上。在实施接管川南的任务中迅速掉头,改为进军西藏。这对于十八军全体官兵来说,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异常严峻的考验! P17-19 序言 张国华同志的女儿张小康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一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令人感慨,也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 我出身在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镇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那时我也是农奴。小时候为了生活,冰天雪地里到处流浪要饭,给部落头人、牧主、活佛当佣人,在寺庙当过小扎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被人称为“坡哲热地”(“男鬼热地”),受尽欺凌和苦难,至今身上还有旧西藏留给我的块块伤疤。我的小弟就是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的。那时穷人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我们只觉得受压迫、受剥削是命中注定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被称作“红汉人”。有些部落头人、活佛公然散布:“红汉人不好,不能接触。”当年解放军和工作组进藏时经常路过我家乡,住在部落头人达珠本的家里(达珠本是个爱国人士,开始是昌都解放委员会的农牧科长,后来担任过那曲地区副专员)。年少的我在达珠本家当佣人。解放军对我这样的穷人特别好,给吃的、穿的东西,经常给我讲革命道理,从解放军那里我感受到从没有过的温暖。后来解放军大部队进驻西藏,修建青藏、康藏等公路,我就经常给他们领路、送信。慢慢地,接触时间长了,对解放军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多了。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生产队,许许多多事情让我非常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严格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进军西藏、和平解放的各项政策,非常尊重、充分保护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当时虽然《十七条协议》已签订,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上层暗中下令,对解放军进行粮食封锁,不许把一粒粮食卖给解放军,甚至扬言:打不走他们,饿也要把他们饿走!解放军严格贯彻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再缺粮再饿肚子,也绝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宁肯饿死,也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原西藏地方政府不让卖粮给解放军,但有些百姓看到解放军实在是太艰难,就偷偷地把自己家里的部分粮食送给解放军。解放军开始坚决不要,但是群众一再要求一定要收下他们的粮食,最后解放军只好付钱购买群众的粮食。解放军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开始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从来没有跟老百姓争过粮食,而且还把生产出的粮食分给老百姓。 那时在我家乡瓦塘村大约驻了一个连的解放军,他们小部分借住在周围的空房子里,大部分还是自己搭帐篷。我亲眼看到,因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再加上气候恶劣、冰天雪地,很多解放军的嘴唇和手都冻裂了。而旁边的寺庙大殿非常宽敞,住几百人没问题,但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来不进到寺庙大殿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心里很同情他们,也很感动。不仅如此,解放军还给寺庙发布施,当时我还领到过银圆。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爱民亲民,与西藏老百姓建立了鱼水深情。旧西藏的藏兵到处欺压穷苦人,敲诈勒索,肆意打骂、剥削百姓,老百姓都很惧怕他们,每每听到藏兵马脖子上的铃铛响都吓得要命。解放军…… 后记 看到完成的书稿,我拨响了一个个电话,想尽快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电话机那边的人们。可是很多时候,电话那端传过来的却不是我熟悉的声音。 才多长时间啊,给我讲述当年故事时那洪亮的声音已变得低沉缓慢…… 才多长时间啊,接电话的人已不是那与我通话多次的叔叔阿姨。他们已经没有体力与人交谈,只能托孩子们留给我一句话:小康来电话,就把刚写完的回忆录交给她…… 才多长时间啊,我要找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些没讲完的故事已经无法知道结局…… 面对着眼前的书稿和访问记录,就像面对着这么多年来,和我一起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欣慰,反而惴惴不安,越感沉重。 时间,时间,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 八年了,几乎整整的八年。从有一个想法,到下决心去做;从开始策划,到付诸行动;从采访北京身边认识的人,到各地的走访;从国内的联系,到海外的通话;从部队到机关,从学校到科学院研究所,从老同志到年轻人;从面对面交谈,到查阅资料;从一个人整理,到几个人一起工作……这一路走来,十几个省,数百位受访者…… 我忘不了,忘不了那么多老同志们眼中的那种信任、关怀和热忱。耳朵失聪听不见,就用写字板一字一句地交流着。身体不行坐不住,他们强撑着靠在病床上一字一喘、费力地讲述着。“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说,我会把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这是我的日记,你拿去用吧……”“我的回忆录也许对你有帮助……” 我忘不了,忘不了从老人院返回已多年不住的家中的王仲阿姨,费力地翻找仓库里压在最下面的箱子,拍打着被灰尘覆盖多年的日记和笔记,一本一本地查找六十年前的往事记录…… 我忘不了,忘不了几年前患有脑溢血,行动非常困难,却拄着拐杖,勉强地一瘸一拐地硬撑着来看我的杜琳叔叔,只为了告诉我那只有他才知道的故事…… 我忘不了,忘不了那天清晨5点钟,在睡意蒙咙中接到的那通电话。那是黄素民阿姨带着哭声对我说: “你知道吗?我等了几十年,我以为等不到了。昨天你来采访我们,我兴奋得整整一夜没合眼。终于有人关注我们,关注那段封存在我心底几十年的事情。那失去的孩子,那痛苦得几乎死去的分娩过程……” 我忘不了,忘不了江村罗布主席、朗杰副主任等在一起,谈起六十年前在巴塘参军的那些趣事时的笑声是那样年轻,那样爽朗…… 我忘不了,忘不了成都八一学校校友联谊会的几十位老同学听说我在写这本书,大家主动聚集在一起,一见如故地谈着各自知道的那些过去。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就好像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就好像我们是亲兄弟。 我忘不了,忘不了那些从大洋彼岸,从旧金山,从波士顿,从纽约传来的鼓励和催促的话语:“把你那些没讲完的故事讲下去,我们都等着听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