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精)》是一部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著作,由季羡林研究所精心选编,季羡林得意弟子蔡德贵教授、钱文忠教授联袂推荐。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
市面唯一关于季羡林谈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文集;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纲领分明,风格统一,可谓当代中国人最需要的素质教育读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季老的修身经验中获取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精)》是一部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著作,由季羡林研究所精心选编,季羡林得意弟子蔡德贵教授、钱文忠教授联袂推荐。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 市面唯一关于季羡林谈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文集;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纲领分明,风格统一,可谓当代中国人最需要的素质教育读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季老的修身经验中获取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 内容推荐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杂文或随笔选编,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 第一辑以“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为题,辑录了季先生关于个人修养、人文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文章; 第二辑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集中谈道德与品质的文章,表达季先生对于伦理道德,意志品质和未来教育的看法; 第三辑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为题,展现了季老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生死穷通的豁达心态; 第四辑“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季老稽古论今,援引时贤,漫谈中国精神,传统文化与国人民族性,对何谓真正的爱国,怎样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持有何种“爱国主义”。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 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精)》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辑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关于修养 老少之间/003 容忍/006 三思而行/009 漫谈消费/011 牵就与适应/016 一寸光阴不可轻/019 做人与处世/022 修养与实践/024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029 老年十忌/032 谈礼貌/049 反躬自省/051 满招损,谦受益/060 老年四“得”/063 难得糊涂/066 从小康谈起/069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072 第二辑 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品质 尊师重道/077 漫谈撒谎/079 趋炎附势/083 谦虚与虚伪/085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088 道德问题/090 谈孝/093 坏人/095 论说假话/097 有为有不为/099 漫谈伦理道德/102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112 公德(一)/115 公德(二)/119 公德(三)/121 公德(四)/124 寅恪先生二三事/126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134 第三辑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关于心态 赞“代沟”/139 忘/143 傻瓜/148 世态炎凉/150 毁誉/153 长寿之道/156 缘分与命运/159 论压力/162 不完满才是人生/164 走运与倒霉/167 长生不老/169 我的座右铭/171 知足知不足/173 隔膜/177 论“据理力争”/180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184 死的浮想/187 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190 三进宫/194 笑着走/204 第四辑 原生生世世为中国人——关于爱国 寻根漫谈/209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211 谈中国精神/220 我和北大/224 中国的民族性/230 漫谈出国/233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236 爱国与奉献/246 再谈爱国主义/249 试读章节 我已经在本栏写过谈老年的文章,意犹未尽,再写“十忌”。 忌,就是禁忌,指不应该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个。我因受传统的“十全大补”、“某某十景”之类的“十”字迷的影响,姑先定为十个。将来或多或少,现在还说不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一忌:说话太多。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涵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 我先举几个例子。 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虽年逾耄耋,而思维敏锐,说话极有条理。不足之处是:一旦开口,就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又如开了闸,再也关不住,水不断涌出。在那个大学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据说有一次博士生答辩会,规定开会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某老参加,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这个会会是什么结果,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会有什么想法和措施,他会怎样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概可想见了。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头脑清楚,并不喜欢说话。一进人老境,脾气大变,也许还有点老年痴呆症的原因,说话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建的大礼堂中召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年会,开幕式必须请此老讲话。我们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预先请他夫人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简捷而扼要,塞入他的外衣口袋里,再三叮嘱他,念完就退席。然而,他一登上主席台就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摆开架子,开口讲话,听口气是想从开天辟地讲起,如果讲到那一天的会议,中间至少有3000年的距离,主席有点沉不住气了。我们连忙采取紧急措施,把他夫人请上台,从他口袋里掏出发言稿,让他照念,然后下台如仪,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不再举了。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有的人就没有。我说它是“小毛病”,其实并不小。试问,我上面举出的开会的例子,难道那还不会制造极为尴尬的局面吗?当然,话又说了回来,爱说长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中青年都有,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中国政治生活还比较(我只说是“比较”)正常的时候,周恩来招待外宾后,有时候会把参加招待的中国同志在外宾走后留下来,谈一谈招待中有什么问题或纰漏,有点总结经验的意味。这时候刚才外宾在时严肃的场面一变而为轻松活泼,大家都争着发言,谈笑风生,有时候一直谈到深夜。 有一次,总理发言时使用了中国常见的“倚老卖老”这个词儿。翻译一时有点迟疑,不知道怎样恰如其分地译成英文。总理注意到了,于是在客人走后就留下中国同志,议论如何翻译好这个词儿。大家七嘴八舌,最终也没能得出满意的结论。我现在查了两部《汉英词典》,都把这个词儿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one’s seniority or old age.意思是利用自己的年老,得到某一些好处,比如脱落形迹之类。我认为基本能令人满意的;但是“达到脱落形迹的目的”,似乎还太狭隘了一点,应该是“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的”。P32-34 序言 读季老之文,最深切的感受莫过于其朴质与直白,所谓“返璞归真”,大抵如是。 终其一生,季老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在为人处事及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能达到如是境界,认真说起来其中也没什么“秘诀”——古代先贤早已有云:“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有感于此,编者特地搜集遴选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文章,结集成册,希望读者能够从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中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 全书共计六十八篇文章,按所述主题分为四辑: 第一辑以“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为题,辑录了季先生关于个人修养、人文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文章,比如谈容忍、谈礼貌、谈自省、谈惜时、谈做人处世……; 第二辑“有所为,有所不为”选编了谈道德与品质的文章,如谈孝道、谈尊师、谈公德、谈说谎、谈趋炎附势,等等,表达了季先生对于伦理道德,意志品质和未来教育的看法; 第三辑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为题,展现了季老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生死穷通的豁达心态; 第四辑“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选编了季老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季老稽古论今,援引时贤,漫谈中国精神,传统文化,国人民族性,等等,对何谓真正的爱国,怎样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持有何种“爱国主义”,写出了他的看法和对国人的叮咛激励,其赤子之心拳拳可见。 以上四辑主题的划分,只是出于方便阅读的考虑。实际上,修养、品质、心态、爱国四个方面是紧密交织,互为基础和促进的,而全书所有篇章风格统一,均渗透了季羡林先生的思考感悟、知识普及、严密论证和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 书名取自季羡林先生生前好友、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饶宗颐先生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编者以为这两句诗正是季老一生砥砺于道德修养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人生修养化境的写照。先儒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愿各年龄层读者都能从此书中汲取养分,修身、明礼、达道,以不负先生写作这些文章时的苦心,也使编者的汗水具有些微社会意义。 编者 2013.8 书评(媒体评论)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谈礼貌》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有为有不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也否认不掉的。我自以生为中国人为荣,生为中国人自傲。如果真正有轮回转生的话,我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 ——《中国的民族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