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编著的“新编白话中国通俗历史演义”,毛泽东一生喜欢的书,中国人一生该读的书。这套书包括《白话封神演义》《白话东周列国志》《白话前汉演义》《白话后汉演义》《白话两晋演义》《白话南北史演义》《白话唐史演义》《白话五代史演义》《白话宋史演义》《白话元史演义》《白话明史演义》《白话清史演义》共12部,相对完整地囊括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他既是文学名著,又是历史名著。在这里,文学使历史生动,历史使文学坚实。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经过对异体字和生涩文言词语的处理,新编的白话版文字,更适合当今的读者阅读。
本册《后汉演义》,描写了公元25年至220年间的中国历史。
蔡东藩编著的《后汉演义》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毛泽东案头的一部常备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这是一部通俗的人人都看得懂的政治教科书、生活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文学教科书。该书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部全书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朝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
《后汉演义》,写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一段历史,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卖饼儿 惊连坐投落校书阁
汉朝一代,史学家把它分为两部分,称作东西汉。这是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间经过王莽篡国,窃居皇位居然有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另外前汉建都于陕西,所以也叫西汉,后汉建都于洛阳,洛阳在陕西的东面,所以又叫东汉。《前汉演义》写了一百回,从秦始皇开始,到王莽篡国为止,读者可能早已看过了。这本书接续《前汉演义》,从王莽开始,到三国结束。陈寿的《三国志》说后汉到献帝而亡,以后当推曹魏为正统。司马温公沿袭陈寿的说法,也把正统赋予曹魏。只有朱熹先生自成一体,尊蜀抑魏,仍使刘先主接续汉代系统,后来的人大多把他的说法作为正论。其实,正统不正统的,本来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又何必说长道短?不过刘先主是汉景帝的后裔,有案可查的,虽然与魏、吴三足鼎立,地方最小,但只是就汉论汉,毕竟还是一脉相承,如果一定要分出个正统来,与其尊魏,不如尊蜀。罗贯中写了本《三国演义》,名字虽然说的是三国,实际上仍是尊蜀汉的路子。这本书风行海内,几乎家喻户晓,大有掩没陈寿的《三国志》的趋势。要说它的内容,有一半是凭空虚构。不过一般的人有几个读过正史?以致正稗不分,误把罗氏的《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志》那样的史书来看,这又是什么魔力能这样幻人耳目!我不敢随便非议前人,但是既然要写《后汉演义》,就应该把三国附人在内。《前汉演义》附了秦朝,《后汉演义》附上三国,使其首尾相对,却也是个无独有偶的创意。只是我所编的历史演义,却是取材于正史,不敢牵强附会,就是有采集稗官野史的,也要思考是否妥当,还请读者不要笑我的迂腐。
要是论及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国,祸根是在元后,外戚为害,以至于此。到光武中兴,惩前毖后,亲揽大权,防止外戚干预朝政。明帝也颇有其父的风范,国势也很强盛。到了章帝,开始还可以,史学家曾比为前汉文景之治,没想到后来宠信外戚,重蹈覆辙。到了和帝以后,国事日非,外立五帝,内有临朝六后。妇人本来就没有见识,只知一味地贪揽大权,委任给自己的父兄,天子不能容忍,但是自己势单力薄,反而倒行逆施,求助于宦官。于是又使宦官群起,和外戚争权夺势,外戚只知骄横,反而被宦官所制。辗转消长,宦官的势力又大了起来,横行无忌,比外戚更厉害。正人君子,几乎都难逃毒手。一时天怨人怒,盗贼蜂起。朝廷不得已,只好选派重臣出外为州牧,结果内轻外重,尾大不掉。势孤力单的外戚,又转过来借助外力,想要清君侧,结果是外戚宦官同归于尽,国家大权都归州牧所掌握。相互间又你争我夺,一州牧起,众州牧交逼而来,又酿成一番州牧纷争的局面。或胜或败,弱肉强食,董卓曹操,先后逞凶,天子的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没,还有什么汉家的命令?当时中原一带,都被曹操并吞,只是东南有吴国,西南有蜀国,力保偏壤,相持多年。曹丕篡汉,汉室只存刘益州一脉,不绝如缕,谁知又出了个庸弱无能的阿斗,终于落得个自缚出降,汉室天下随风而散,岂不可悲?又岂不可叹?总计从光武皇帝至章帝,是君主专政的时代;从和帝到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从桓帝到献帝,是宦官横行的时代。而献帝一朝,变化多端,开始是乱党纷争的时代,接下来是藩镇割据的时代,最后是三国角逐时代,追根溯源,其祸患都是起自宫闱。母后无权,外戚宦官怎么能专横?外戚宦官无权,乱党藩镇又怎么能骚扰?古人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实在是万世不变的至理名言啊!
大纲已经宣布了,下面该进入正文了。且说王莽毒死汉平帝,又废了子婴,把一座汉室江山,平白地占了去,自称新朝,号为始建元年。假意和孺子婴洒泪告别,封他为定安公,把大鸿胪府改为定安公府,派了官吏看守。所有的乳母家人,都不能与孺子婴通话,一喂过乳食,就把他关闭在里边。尊孝元皇后为新室文母,命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一个是姑母,一个是女儿,所以仍可以留居深宫。当时又封赏功臣,先按金匮策书,按名授爵。这金匮是梓潼人哀章私自造出来的,拿到高庙,愚弄王莽,王莽视为受命的符瑞,就借着它欺骗官民。金匮上列出的新朝辅佐一共有十八人,首列的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莽号为四辅,令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四辅之后,就是甄邯、王寻、王邑,王莽又号为三公,令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还有四人号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这一道新朝旨意颁发出来,哀章是如愿以偿,买了一套朝衣朝冠,昂然进朝,三跪九叩,谢恩就职。其余的如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等八人,本来就是王莽的爪牙,当天就奉命就职。只有王兴、王盛两个名字,却是哀章随意捏造出来的,当然没人答应。这王莽却派人四处察访,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与金匮里的姓名相符,就让他到金殿去封官。也是事有凑巧,访着一个看城门的,叫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叫作王盛,当时就让他们进朝,赐给衣冠,拜为将军。这两个凭空富贵,还以为是在梦里,仔细打量,才相信是真的。这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事,也乐得拜爵登朝,享受荣华。
王莽又因为汉家的制度未免狭小,就要格外铺张,自称为黄帝虞舜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凡是姚、妫、陈、田、王五姓,都是同宗,追尊陈胡公为陈胡王,田敬仲为田敬王,齐王建孙子济北王安为济北愍王。其实齐王建本来姓田,齐国亡后还称为王家,因此以此为姓。王莽借机附会,由齐追溯到虞舜,由虞舜追溯到黄帝。立了五所祖庙、四所亲庙,称汉高祖庙为文祖庙,凡惠、景以下诸帝的陵墓,都仍进行祭祀。只有汉室诸侯王三十二人,贬爵为公,列侯一百八十一人,贬爵为子,所有的刚卯金刀的旧例,不许再施行。从前汉朝的官民,每年的正月卯日,用玉、金、桃木等制成符佩,系上革带,一面刻着字:“正月刚卯”,说是可以避一年的疫气。金刀是钱名,形状像小刀,在民间通行。王莽因为刘字的左边,有卯有金,右边是刀旁,所以把刚卯金刀一律禁止,另外铸造小钱通用,直径只有六分,重约一铢。又想效仿井田制,称天下田为王田,人民不能私自买卖。如果一家人口不满八口,而田地超过了一井,就把多余的田地分给别人。同时不准私自买卖奴婢,违者重罚。后来又听从国师刘歆的奏议,遵照周朝的制度,设立五均司市泉府等官。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