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藏象学说)/自然国学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马淑然//肖延龄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藏象学说用朴素的带有哲理性语言,揭示出人体很多系统规律。这些规律从近代以“还原论”思想为主导的西方科学和医学来看,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如何解读现代科学尚难以证实的古老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象学说,是科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藏象学说)》作者马淑然、肖延龄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理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尝试对自然国学之藏象的解析与诠释。

内容推荐

《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藏象学说)》从系统科学的角度,阐述中西医藏(脏)腑文化差异与交融,梳理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联系与区别,揭示藏象学说深刻的科学内涵。

《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藏象学说)》作者马淑然、肖延龄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理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从自然科学、社会学、哲学等方法论角度,介绍了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说明了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理论体系的本质区别,论证了藏象理论的科学性和对人类医学的特殊贡献,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是一个关于人体系统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自然之象与人体之象归类的学说,亦是把人作为元整体来认识的学说,证明了中医藏象学是迄今为止探索复杂的生命现象、对付复杂病因所致的疑难杂症最具临床实用价值的医学智慧,对现代生命科学、时间医学、系统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堪称中国第5大发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藏象学说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一、黄河流域时空背景:奠定藏象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

 二、元素分析方法:发现人体内部脏器组织

 三、以表知里方法:认识藏腑的整体功能

 四、《周易》意象思维方法:建立人体象学说体系

 五、揆度奇恒方法:从宏观整体认识人体藏象的常与变

 六、试探与反证方法:检验藏象推理的正确与否

 七、内景反观方法:发现人体整体藏象经络内景图像

 八、自然科学知识:促进藏象与自然气象相关性认识

 九、社会官制文化:促进藏腑主次协同观念的形成

 十、气一阴阳一五行哲学:构筑藏象学说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的差异与交融

 一、以五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整体观

 二、以“象”的功能联系为主导的联系观

 三、以“五藏通应五时”为主导的动态观

 四、以五藏阴阳气化活动为核心的自和观

 五、藏象与脏器不同自然观的差异与交融

第三章 人的整体性是可以分割的吗——藏象学说的“元整体”与解剖学的“合整体”

 一、系统科学关于人体整体性的新认识

 二、藏象学说的“元整体”与解剖学的“合整体”

 三、关于生命整体性的互补解释与对话

第四章 藏腑结构都是可见的吗——藏象学说的“功能性结构”与解剖学的“解剖结构”

 一、系统科学关于结构的新认识

 二、藏象与脏器是人体中客观存在的两类结构——功能性结构与解剖结构

 三、五藏调控理论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NEI)调控理论的比较

第五章 藏腑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西医藏(脏)腑内物质基础的比较

 一、中西医藏(脏)腑理论中不同的物质观——元气与原子的对立

 二、中西医学“血”概念的比较

 三、中医“津液”与西医“体液”概念的比较

 四、现代系统科学“关系中心论”对中医气血津液关系理论的新说明

第六章 藏腑病变都需要仪器检查吗——中医藏腑辨证与西医器质诊病

 一、中医“藏腑辨证”的功能病理思想

 二、西医“器质诊病”的器质病理思想

 三、系统科学对于中西医病理思想的解读

第七章 藏腑病证是“自愈”还是“治愈”——中医自和调理与西医特异性治疗

 一、中医“辨证调理”——“治愈”是通过“自愈”起作用的藏腑自和调理观

 二、西医“辨病治疗”——“治愈”与“自愈”分离的特异性治疗观

 三、关于疾病治疗思想的互补解释

第八章 藏象学说——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一、医学的系统时代对藏象学说的再发现

 二、藏象学说神奇的临床疗效

 三、藏象学说对生命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启示

 四、藏象学说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中华文明五千年,在汉语词典中常可见到“肝胆相照”“撕心裂肺”“我心永恒”“脾气很大”“胆小如鼠”等词汇,但是你是否意识到其中蕴含的中医文化?我们活在世上,日食五谷杂粮,谁没有生老病死?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疾病的抗争史。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医疗实践和医学文化。

作为华夏文明的子孙,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恐怕也听说过一些有关中医的术语,如“肾虚”“血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各自对中医的不同认识或评判。然而,无论你持什么态度,一个重要的事实无可否认,那就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生息五千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学的巨大贡献。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藏象学说又是最灿烂、最具特色的成果。因此,要探寻中医文化的奥秘,我们需要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这就是本书所要解密的藏象学说。

什么是藏象学说?所谓藏象学说,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内在藏腑”与外在“征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藏,古作藏(cang),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藏腑;象,指的是体内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与自然界季节、方位、气候等通应之象。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现于外,故日藏象。”唐代王冰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远古时代,我国先民通过解剖实践认识到人体内脏的位置与名称以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某些生理功能。但是肉眼观察不到的藏腑生理功能以及藏腑之间的关系,古人只能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通过对人体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推测内在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因而,藏象学说,实质就是指通过对活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内在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这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医学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藏腑及其功能的理论。

藏象学说,除了从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等生理病理之“象”来推测内在藏腑情况外,还将每个藏腑系统与自然界季节、方位、气候等自然之“象”联系起来判断藏腑生理病理之象,从而构筑了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体系——藏象学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季节性过敏所困扰,如每当春季来临时,自然界刮风比较大,人很容易出现目痒、身痒、周身红疹瘙痒等,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春季风气通于肝”引起的,并通过疏风、平肝息风来进行治疗。这种诊疗思想就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认为风气、春天与人体肝气通应,从而引起春季过敏,所以可以通过人体之象和自然之象的类比分析,来判断藏腑盛衰并进而指导治疗。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藏象学说这种不同于西医解剖生理的“以象测藏”的思维模式呢?这不得不从藏象学说赖以存在的土壤——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环境基础谈起。

一、黄河流域时空背景:奠定藏象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

黄河流域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文明和中医学都形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古代称这里为“中国”,《黄帝内经》称作“中央”,意谓这里居天下之中。在商代即有了“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的称谓,即将空间分为了“五方”。黄河流域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农耕时代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对黄河中下游流域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里四季分明而夏天时间较长,夏季的前半段以热为气候特点,夏季的后半段雨量集中,以湿为气候特点,因而一年可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段。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燥)、冬寒的循环往复和昼夜更替以及随季节更替依次出现的风、热(暑)、湿、燥、寒五种气候变化,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体顺应自然时空变化,也存在着分别与五方、五季、五气阴阳变化相通应的五个藏腑。早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等藏象概念(《素问·六节藏象论》)。可见,古人总结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万物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关联规律,提炼并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有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并在此学说基础上构建了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东方系统论哲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人从天体的运动、天地的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并以自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P3-5

序言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得益于中医学的巨大贡献。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能够历千年而不衰的核心所在。藏象学说贡献给全人类的不仅是其实用的关于人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其在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中认识健康、疾病与防治的理论思想,这是藏象学说区别于解剖生理学的关键所在。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关于自然之象与人体之象归类的学说,亦是把人作为元整体来认识的学说。它在物质的流动性和波动性中对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人体疾病异常功能态的自主性调理思想是迄今为止探索复杂生命现象、对付复杂病因所致的疑难杂症最具临床实用价值的医学智慧,对现代生命科学、时间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藏象学说秉承东方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印刻着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的烙印。藏象学说的精髓是在元气一阴阳一五行学说渗透下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体系,而藏象学说卓越的临床疗效又深化了古代哲学的内涵,昭示着古代东方哲学的巨大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可以说,藏象学说在中国自然国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

藏象学说用朴素的带有哲理性语言,揭示出人体很多系统规律。这些规律从近代以“还原论”思想为主导的西方科学和医学来看,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如何解读现代科学尚难以证实的古老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象学说,是科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科学和医学进入了系统时代,随着系统科学关于世界复杂性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原来中医的藏象学说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人体复杂性认识的医学体系,只有运用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很好地理解藏象学说的精华。因此,本书拟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尝试对自然国学之藏象的解析与诠释。

本书主要的学术特色与创新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在研究角度上,立足于现代系统科学角度,从藏象形成、特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指出藏象学说与解剖生理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藏象深刻的科学内涵、优势与未来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系统论思路与方法,紧扣藏象理论关键科学难题,通过设问设答、比较及系统论说理等环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西藏(脏)腑文化差异与交融。

在学术观点上,提出8个学术见解:

1.藏象学说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其形成离不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时空背景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元气一阴阳一五行学说的渗透是藏象学说“天人相应”理论框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有四:以五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整体观、以“象”的功能联系为主导的联系观、以“五藏分主五时”为主导的动态观、以五藏阴阳气化活动为核心的自和观。

3.藏象学说是对人体“元整体”规律——系统质的把握,而解剖生理学则是对机体“合整体”规律——亚整体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只有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在解剖台上认识不到,后者在解剖台上可以认识和把握。

4.五藏系统是机体应时而变的时间调控系统,其结构是不可见的“功能性结构”与解剖学所认识到的可见的“解剖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基于后者,又高于后者,一旦形成又能调控后者。二者是高层次与低层次,调控软件与调控硬件的关系。

5.藏象物质基础气血津液是人体“濡养结构模型”,其研究的重点是“关系中心论”,西医原子、血液、体液概念是“实体结构模型”,其研究的重点是“实物中心论”。前者把握了生命的最本质内涵。

6.中医“藏腑辨证”实质是功能病理思想,而西医“器质诊病”实质是器质病理思想,前者反映的是人整体异常功能态的不同侧面,以一组症状体征为诊疗依据,无须实验室依据,后者反映的是局部病理变化,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才可以确诊。前者比后者内容丰富的多。

7.藏腑辨证论治取效原理是通过“自愈”而“治愈”的藏腑自和调理观,西医“辨病治疗”是“自愈”与“治愈”分离的特异性治疗观。二者治疗思想上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具有巨大优势。

8.藏象学说是探索复杂生命现象、对付复杂病因所致的疑难杂症最具临床实用价值的医学智慧,对现代生命科学、时间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临床成就得益于古代哲学的渗透,反过来又促进了古代哲学的发展。藏象学说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06.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02:35